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省级非遗项目--刘腾龙笔庄制笔工艺

(2010-09-01 15:13:24)
标签:

书法

毛笔

紫毫

羊毫

刘腾龙

笔庄

旅游

分类: 【社会杂谈】

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刘腾龙笔庄制笔工艺》

 

一、项目特征

刘腾龙笔庄位于豫东商丘宁陵县城。毛笔,是笔庄传统的民间技艺。刘氏制笔技艺传自秦朝名将蒙恬,后经当朝刘氏先祖刘寅改进。其后代子孙世代相传,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东晋书圣王羲之用刘氏紫毫笔为山阴道士书写《黄庭经》,得心应手,盛赞妙笔!妙笔!唐代书家颜真卿书《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称得心应手;宋代文豪苏轼过襄邑,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惊叹生花妙笔;清代,顺治、康熙二帝于白云寺书出家偈当堂常赏御碑,其笔列为贡品。之后,刘氏毛笔倍受文人墨客推崇,誉为文房必备。因此,历代刘氏毛笔口碑名誉神州。

刘腾龙笔庄,是豫东唯一一家毛笔制作老字号。自公元1858年(清咸丰八年)刘氏制笔第62代传人刘腾龙移居宁陵开设笔庄,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宣统二年,归德府知府万本瑞用过刘腾龙笔庄的毛笔后,赞不绝口,亲自为刘腾龙笔庄题写了门匾和笔幌,至今仍存有当年所用笔幌笔笼,成为当年刘腾龙笔庄在宁陵立业行商的历史见证。对于笔庄,《宁陵文史资料》、《宁陵县志》、《厚重宁陵》等均有记载。 

一个半多世纪以来,刘腾龙笔庄继承祖传工艺,不断精研技艺、开发产品,其毛笔以得心应手、经久耐用被书画界及社会各阶层认可。精选特定区域的羊毛、狼毫、石獾、紫毫等上等原料精制而成的。每支笔需要80多道工序方可制成。

基本工艺流程:分毛—脱脂—去绒装毛齐毛垫毛梳毛修毛成头初步使用装杆成品包装入库。具有尖、圆、齐、健四大特点,毛头收拢,锋颖锐利,犹如锥状;润笔可粗可细,笔尖收纵运转,笔豪劲健自立;着案起落,弹性适度,宜书宜画,经久耐用;其笔杆,檀木古朴,象牙端凝,陶瓷典雅,玻璃晶莹,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文房上等佳品。 自清代传入宫中,成为宫廷贡品,成就许多贤人居士的辉煌人生,历朝历代都拉动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书画事业的繁荣昌盛,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学术研究价值。

为了发展壮大、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刘腾龙笔庄第五代传人、现任庄主刘兰亭创立了刘腾龙笔庄有限公司。毛笔当家产品,由笔庄创始人刘腾龙制作的小羊毫、第3代传人刘汝震制作的纯紫尖、刘兰亭制作的莲蓬斗笔等,发展成为羊毫、紫毫、狼毫、胎发等高中低档7大系列百余个品种,畅销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等20多个省()。产品多次荣获省优、部优称号和全国文房四宝金鼎奖。素有南胡北刘之美誉。刘腾龙牌毛笔商标已在国家商标局注册批准。这家具有百年历史的笔庄所生产的毛笔,2009年曾被我省当做礼物赠送给了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其20套精制的毛笔还于2010年春节前销售到了北京中南海。

二、项目价值

1、生产历史悠久,久负盛名,品质优秀,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学术研究价值。

2、自秦朝刘氏先祖刘寅至今世代相传不断发展壮大刘氏制笔业,刘腾龙笔庄在宁陵一带乃至全国有较大的影响力,历朝历代都拉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书画事业的繁荣昌盛。

3、该产品畅销海内外,提高了中国文化对外的渗透力,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三、濒危状况

尽管刘腾龙笔庄拥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是,目前随着社会书写工具的不断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式徽,从根本上在消解着该笔工艺内含的文化因子。受经济大潮的冲击,传统工艺制作人才流失严重,许多技艺精深造诣的笔工,因年事已高,先后退出了生产岗位,有的已相继谢世;一些中青年技术人才因毛笔产业不景气,纷纷离厂弃笔,人才大量流失;因劳动强度大而收入低,青年人愿意从事毛笔业的人越来越少,多因外出打工门路广,挣钱快,不想重操旧业。滚动发展资金短缺,想扩大规模,光大发展十分困难。使刘腾龙笔庄毛笔制作这一传统的民族工艺瑰宝,面临着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困境。

四、保护计划

针对上述状况,我们当地政府部门和文化部门应当正视这种状态,采取积极措施,对刘腾龙笔庄毛笔实施保护工程,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刘腾龙笔庄毛笔历史渊源、历史沿革、工艺流程、生产现状进行全面地普查、摸底、搜集、整理、存档、保护。

2、策划举办全国性的毛笔书法大赛,进行企业推介和产品宣传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3、扩大生产规模,上现代化生产流水线,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4、为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倾斜扶持,吸引当地年轻人重操笔业,培育新一代传承人。

5、毛笔渗透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制笔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刘腾龙笔庄制笔业作为当地文化产业项目,更好促进古葛宁陵及周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昌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