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孔子》热播,《京九晚报》刊登了我的专题文章《孔子后裔在宁陵》,链接:http://epaper.sqrb.cn/jjwb/html/2010-01/29/content_73594.htm
孔子后裔在宁陵
文/图 马学庆 梁颖阁
来源:商丘新闻网—京九晚报
■阅读提示
日前电影《孔子》在全国热映并登陆商丘院线,而孔子和商丘又有着颇深渊源,孔子的先祖曾被封于宋,至今商丘仍有“孔子还乡祠”。另,唐朝时孔子的33代嫡孙孔德伦被封为褒圣侯后,奉李世民旨意迁居于古宋地宁陵,随后其子孙孔氏望族三公三侯葬于宁陵,并形成圣人嫡裔的重要分支——宁陵派。迄今已经1300多年,而且安徽、山东、河北、吉林等21县市孔姓也都属于宁陵派,成为孔子后裔中影响较大、人数众多的宗派。宁陵是孔氏宁陵派的发源地。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御敕在宁陵县孔集建孔庙?为什么孔子的子孙有三公三侯葬在孔集?孔集原名褚堌村,为什么后来改名孔集村了?这都要从孔子的33代嫡孙褒圣侯孔德伦迁居宁陵说起。
2005年10月20日,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有限公司宣布,中国的孔氏家谱被认定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家谱,孔子的族人传承至今,已繁衍有82代。孔氏家谱自明朝以来,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1999年开始,孔子后裔展开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续修孔氏家谱工作,宁陵县孔子后裔专门召开了宁陵派宗亲大会,参与家谱续修工作。目前,孔子的后裔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
日前,笔者专程到孔集乡孔集村寻访了褒圣侯墓遗址及孔子后裔在宁陵的情况。

当年的褒圣侯墓就在今天的孔集卫生院内。

孔令知讲解孔氏宁陵派渊源。

民国时期的孔氏家谱。
千年褒圣侯墓
初到孔集,笔者并不太清楚孔子后裔居住在哪里。于是,走到孔集乡政府附近向街上的群众询问,他们告诉笔者,孔家的人在孔集多得很。从310国道向北、乡政府向东,整个孔集东村都是孔家的人。按照他们的指点,在孔集东村,笔者找到了孔子的第76代孙孔令知。
孔令知,今年65岁,孔集村村委委员。在他的家里,笔者竟然看到了他珍藏多年的民国时期的孔氏家谱,共计8卷,纸页微微泛黄,略显破旧。据孔令知介绍,这是目前国内保存不多的民国时期的孔氏家谱之一。从1999年最近一次续修孔氏家谱开始,山东曲阜已多次来人查询、复印。
孔令知翻开其中的内页找到相关内容,开始讲述宁陵孔子后裔的渊源和发展。他说,以前孔集有孔子的33代孙褒圣侯孔德伦的墓地和文庙,规模很大。孔氏宁陵派的开启,就与褒圣侯墓建在宁陵有关;孔集文庙还是唐太宗李世民御批敕建的。
据清宣统三年《宁陵县志》记载,褒圣侯墓是孔子33代嫡孙孔德伦的陵墓。孔德伦,字大经,世袭封侯,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奉敕迁宁陵县褚堌村(今孔集村),天授二年(691年)去世,享年71岁,葬于此。据记载,褒圣侯墓高3米,周围40米,砖包。墓前有石桌、石凳。神道两侧,排列有石人、石马、石狮、石猴、石蜡台,工艺精致,惟妙惟肖。正门有石牌坊,墓区古柏参天,庄严肃穆。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孔子生日)举行大祭,方圆百姓来这里朝拜,香火缭绕。墓北有文庙,3间大殿,东西廊房,五脊六兽,古朴壮观。
宁陵孔氏渊源
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要御敕孔德伦迁居宁陵县孔集村?孔令知请出孔氏家谱宁陵卷的主编、孔集乡中学退休老校长郭文德作了介绍。郭文德学识渊博,他多次参与搜集、整理孔氏宁陵派的相关资料,有多篇文章发表,今年又主持召开了宁陵孔氏宗亲大会,并着手孔氏家谱宁陵卷的续修工作。郭文德以对孔氏宁陵派历史渊源和孔家世传典故的熟知,向笔者娓娓道来。
隋灭唐兴,历史变迁。孔德伦当时是世袭隋朝的绍圣侯,唐高祖武德九年被改封为褒圣侯。对此,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家的著名书法家虞世南曾撰书《孔子庙堂碑》,碑文内容是记高祖立孔德伦为褒圣侯并新修孔庙的事。
唐朝初年,国内局势动荡,内忧外患,极具军事、领导才能的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取得帝位。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一边理顺朝政,一边强化军事征战,讨伐叛乱。唐贞观十一年(637年),辽海兵乱,山东也政局动荡,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向东征伐辽东、平抚山东。当大军行走至古宋国西宁陵县褚堌村(今孔集村)东南4里(今史张楼与黄楼北地)时,孔德伦得了急病病故。因征战行程吃紧,只有临时将孔德伦埋到了宁陵。这么重要的人物埋葬,当然不同于一般百姓,尽管时间紧迫,李世民还是命令地方官员建了一个“寄骨寺”,寄放孔德伦的尸骨。
后来,当地的老百姓只听其音、不解其意,便成了“己古寺”。
再说大军平叛凯旋后,唐太宗李世民回到长安。想到自己的重臣孔德伦还在宁陵寄埋,于是命令程咬金料理他的后事,就地隆重厚葬孔德伦。程咬金射箭点穴,给墓地选风水宝地。程咬金从寄埋孔德伦尸骨的“寄骨寺”前向西射箭,结果箭落在褚堌村十字街处。村人以为侯爵阴阳宅基均为五顷四,恐怕村子划在墓区之内,家园外迁。再者,十字街处也不能埋人。于是,把箭悄悄挪到了村南今天的孔集乡政府、乡卫生院处。差官追箭至此,即为墓穴。建褒圣侯悬棺墓,童男、童女各8个殉葬,盛礼殡埋后,留人守护墓地。西到杨庙集,南到周式碑,东到小吴庄,北至宋胡同,方圆七里之内不缴皇粮,只缴一部分祭田钱(相当于祭祀招待费用)。
关于孔德伦迁居宁陵县孔集村,还有个说法。据《唐史·名人志》记载,唐贞观年间,因辽海兵乱,唐太宗李世民恐怕危害到孔子后裔。又因为孔子的先祖曾被封于宋,诏令褒圣侯孔德伦迁到古宋之地,暂避兵乱之祸。孔德伦遂率家南渡黄河,迁居宁陵之褚堌村,“袭于此,是为宁陵阙里”。唐太宗十一年诏朝会同三品,食邑千户。此后世召孔氏子孙朝会之始。敕其在当地建孔庙,赐予祭田,供奉祖先。天授二年(691年),孔德伦“寿卒于官寓”,享年71岁,葬宁陵县褚堌村。
以上两种说法,内容虽不尽相同,但褒圣侯孔德伦死后葬于褚堌村,却是相同的。从清宣统三年《宁陵县志》记载的褒圣侯墓碑文和《唐史·名人志》记载内容来看,《唐史·名人志》记载的迁居原因更权威、更可信。
唐朝以后,褚堌村的孔宪禄(四品奉祀官)主持扩建村落,挖壕筑寨。以后孔姓人家迁入,繁衍较多,逢集逢会,遂将褚堌村改名为孔家集。因北有小孔集,相对而称孔家集为大孔集,现简称孔集。
宁陵孔氏沧桑
孔德伦在宁陵去世后,他的大儿子孔崇基到云南做官,“中宗嗣圣十二年,袭封褒圣侯;神龙元年,授朝散大夫。初武后时,封先圣为道隆公;至是,以邹鲁百户为采邑。年五十六卒,葬宁陵父墓东。”二儿子孔子叹摄宁陵祀事,“年七十九卒,附葬父墓东。”两人去世后,都在孔集与父亲合葬。
孔德伦的大儿子孔崇基生子孔璲之,“璲之,字藏晖。唐明皇开元五年(714年),袭封褒圣侯,授国子四门博士、邠王府文学、蔡州长史;二十七年,进封文宣公,除兖州长史,迁都水使者,食邑一百户。年六十四卒,葬宁陵祖墓南。子一,萱。”二儿子孔子叹生子孔贤,“贤,字元亨。幼端颖,十岁能文章,登进士第。年五十九卒,子三:蕴、蒙、蓄。”孔氏谱书言孔贤进士及第,不见于《登科记考》。孔贤为宁陵派之始祖。
孔子第36代裔孙孔萱,“袭封文宣公,兼兖州、泗水令。年五十八卒,葬宁陵祖墓东。子一,齐卿。”
孔子第37代裔孙孔齐卿,“唐德宗建中三年,袭封文宣公,除青州司兵参军,迁兖州司马,会淄青节度使李纳叛于东平,公罗难,归葬宁陵。”
孔子第38代裔孙孔惟晊,“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李纳子师道败诛,东平兵解,留幼弟惟时与贤曾孙惟一守宁陵祖庙墓。归鲁授兖州参军,袭封文宣公。年六十五卒,葬祖墓东。子一,策。”
至此,孔氏望族三公三侯葬于宁陵。宁陵的宗族墓地则由孔惟一、孔惟时驻守,形成了孔氏家族中的宁陵派。
据1992年版《宁陵县志》记载,1990年7月1日第4次人口普查登记结果,宁陵县共有孔姓子孙2579人。孔令知告诉笔者,目前全县孔姓族人主要分布在孔集、孔大楼、孔小楼、西小孔集、孔庄、刘洼等村。
孔令知说,如今其他各地宁陵派的孔姓族人每年都要来孔集寻根问祖。但是,现在在孔集已找不到褒圣侯墓、文庙的踪迹,只剩遗址。想要恢复旧貌,牵涉到资金、土地等诸多因素,很不好办。褒圣侯墓于1958年因建孔集治碱站被毁;文庙于1957年因建孔集供销社被拆。
在孔令知、郭文德两位老人的带领下,笔者先后来到褒圣侯墓、文庙的遗址探访。褒圣侯墓的遗址处,如今已经是孔集卫生院的办公区;后面是乡政府的办公楼。郭文德说,当年盖楼挖地基时,曾经毁坏了很多墓,很多尸骨被挖出。在文庙的遗址处,笔者总算找到些孔圣庙当年的痕迹,那就是庙被拆后的古砖如今被供销社的主房和院内的一些住房所使用,虽然有些已经因年代久远而斑驳脱落,但其历史的沧桑更见执著。
链接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从孔子至今,2500多年过去了,孔姓宗族又传承了80多代。从褒圣侯到现在,宁陵孔子后裔也已经传承将近50代,并分布到全国各地。
本篇文章来源于商丘新闻网 原文链接:http://epaper.sqrb.cn/jjwb/html/2010-01/29/content_73594.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