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沧桑驼岗遗址

标签:
尼庵襄邑荫翳北湖宋襄公驼岗文化 |
分类: 【印象商丘】 |
春秋遗址:驼岭青葱见证襄公襄邑情缘
在美丽的睢县北湖景区东北部,有两个岛屿,一个是襄陵(又称襄台、东陵),另一个是驼岗(又称驼岭、骆驼岭)。驼岗,因形似骆驼饮水而得名。驼岗高5米,东西长80米,南北宽60米,总面积4800平方米,岗阜挺秀,绿水环绕,岗上青草绿树,荫翳苍翠,风起拍涛,美不胜收。
据清初睢州名士田兰芳作《驼岗记》一文:“我州尽城皆水。术经邸第飘动其上,若浮厝。其东北隅距城百步有丘焉。突出水面,形若骆驼。耸尻卧渚寝首欲饮于壑者,然人呼为驼岭。”驼岗以迷人景致和人文底蕴被誉为“驼岭青葱”,成为古“睢州八景”之一。
睢县文物部门近年多次对驼岗进行勘探考察,在驼岗土丘上拣到大量战国时期的陶片。而根据丘上夯土台的夯窝勘查,文物工作人员断定早在春秋时期驼岗之上就有重要建筑。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睢县属宋国,史称襄邑,宋桓公之子兹甫被封于此,史称宋襄公。明嘉靖《睢州志·山川》载,世传驼岗为宋襄公游观胜地,如汴梁之夷山。襄公在此建有御花园,西南与“望母台“襄台相望。
在驼岗之前,原有甘菊泉。据传,甘菊泉每至秋天,泉中漂出片片菊花,其水甘甜,其味幽香沁肺。史记“清冽甘醇宜于煮茗,绕岭水皆咸而泉水独甜,成为一郡之胜”。明嘉靖《睢州志·古迹》载,在驼岗之北有桃花洞,水深探不及底,洞门在水中,洞门外水色暗黑。据传水下有怪物宫,阳春三月有桃花自洞中涌出,古诗云:“驼岗中平两头高,阳春三月桃花漂。”
在秦汉以后、明朝之前,驼岗之上建筑为玉皇庙,后改为尼庵。当时规模狭陋,不足以壮封顶之色,然而皆飞阁,黄瓦红脊,积翠中天,铃铎之声,夜静远闻,亦清净之幽地。庙后,菟丝缠绕,草木丛生,俯以断榆。英落入翦,酸枣缀实,绿翠红映。
锦襄书院:驼岗书香育国家栋梁之才
“郁葱佳木荫驼岗,此日乘高结草堂。乡里衣冠归洛社,春秋俎豆衍睢阳。百年花冶弦歌诵,一代文明朴棫光。况是州人能制锦,何当补衮上岩廊。”这是睢陈兵备佥事初皋所作《锦襄书院联句》一诗所描绘的驼岗之上锦襄书院发展之盛况。
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从唐中叶到清末,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教授方法、管理制度等教育模式,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
锦襄书院,当时作为河南著名书院之一,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明朝时,几任睢州知州都有废除驼岗之上尼庵的想法,但都没有实行。明嘉靖四年(1525年)新任知州林干登临驼岗观赏美景,为此处旖旎风光所折服。同时对尼庵非常厌恶,他慷慨激昂:“将此处尼庵废除,而改建书院。”随即择日商定动工改建,由睢州提学萧凤鸣监工。将尼庵旧房按其岗上地势重新改建,并新建书斋、池亭、廊房等建筑。因旧襄邑学宫后有濯锦池,故名“锦襄书院”。
锦襄书院建成后,坐北朝南,祀二程(程颢、程颐)二夫子像于后堂,前有讲堂,两翼有厢房,东南有莲亭岗,岗上有书舍大殿,院内遍植苍松翠柏。其地岗峦起伏,佳木葱郁,四壁环水,环境清幽,为读书胜地。名人学士亦多乐登临。兵宪汤绍恩、王崇、郡人刘淮、鲁邦彦题咏最多。
嘉靖十三年(1534年)巡按蔡瑷选送生员中聪明好学有前途者来锦襄书院读书,以学正周柏教养之,吕楠、金弦曾在此讲学。河南布政司照磨王京又增添数十间新房,书院景象颇为壮观。外绕围墙,门开面水,宏大开阔,遥望南城房舍殿宇参差不齐,疑是峰峦叠秀,松桧贴地。书院清风古烈,与廉溪书院、横渠书院、紫阳书院等著名于世。明末百余年间,睢州中进士者35人,多学于此。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攻打开封时,扒开黄河口,水淹睢州城,驼岗与锦襄书院随旧城一起淹没于水。清康熙九年(1670年)郡人吴淇于驼岗之上重建锦襄书院和二程夫子祠,堂三楹,前立“菊泉亭”。杂植槐柳,复成胜观。康熙十四年(1675年)知州程正性因书院四周环绕河水,往来不便,遂改建于新城大街行馆废址,名“绘川”。沈荃又书额“道存”。并捐俸延师,远近闻风而至者甚多,四时弦诵之声不绝。田兰芳曾主讲书院。清末废。目前锦襄书院正在计划恢复重建之中。
如今,驼岗成为一座自然鸟岛。白天鹅、灰鹤、白鹭、野鸭、鸳鸯等候鸟因季节不同而聚集岛上,常达数十万只。每至黄昏,百鸟簇集林梢,鸣叫喧哗,声播数里,成为北湖景区独特的原始生态自然景观。
驼岗,作为春秋时期的遗迹之一,不但是锦绣睢县的靓丽旅游风景线之一,而且对于研究豫东地区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与当时人们的生活都有着重要的考古价值。1981年,驼岗已被睢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