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悟乌镇

(2009-05-15 11:36:23)
标签:

古巷

乌蓬船

思本桥

老屋

周庄双桥

乌镇

文化

分类: 【游遍天下】

感悟乌镇

乌镇是个梦,走进乌镇如同置身于一个飘渺的诗的梦境。

迤俪的车溪河,得大运河之灵气,绵绵数十里,一头挑着东吴,一头牵着越国,相伴着流淌了几千年……

久居都市的男女,走进乌镇,恍若走进前世的梦乡。小桥、流水;古街、老巷;乌蓬船、木格窗;鳞次栉比的黛瓦,错落有致的白墙;古朴美观的门洞,风雅别致的茶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远没有这么凝重和生动。

江南的桥,我见过许多,陈逸飞画笔中充满水乡风韵的周庄双桥,同里取“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之意的思本桥,还有许许多多的石桥、木桥,都以清逸、文静见长。而乌镇的桥,可能是一肩挑着吴国和越国的缘故吧,则处处显出它的灵性和沉重。

步尽三里老街,走到西栅尽头。从老屋的间隙里,几乎在同一地面,伸出了两座桥。一桥往西,一桥向南,犹如两条长臂;一手抓着河西,一手握着河南,三地相连。两桥如一对兄弟,兄为通济桥,弟称仁济桥,相约着从明末走来,走了几百年,历经了许多风雨,迎送了众多商贾,迎送了众多文人墨客,同样也迎送了许许多多平凡的水乡百姓。

更有东栅的逢源双桥,因其上部有一廊蓬,乌镇人也称其为廊桥。终年种桑养蚕,酿酒织布的乌镇乡民,在两省三府的边沿行走,在衣食住行的世俗里行走,也免不了将左右逢源作为人生的一种境界,在让自己背上世间的沉重与沧桑的同时,也让连接各个孤岛和水域的桥负起人世间的沉重与沧桑。

桥,固然有其特有的鲜明。一头枕于水,一头搁于岸的水阁更是乌镇区别以其他江南名镇的骄傲。潺潺水流中,或石柱、或木桩,深插于碧碧的河水。水阁以古巷为基,一头跳跃式地骑跨在河面上,三面开窗,窗旁有门,门外有石阶,石阶一直走向支撑水阁的石柱,水阁下流水缓缓,扬溢着水乡漫漫情趣。

听着河水哗哗流淌声,听着乌蓬船唉乃的摇橹声,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上,让在都市风尘中疲乏的旅屐与古老的诗韵亲吻,心底顿时沁入了丝丝水乡文化的气息。在窄窄的巷子里穿梭,水乡潮湿的风徐徐漫入心扉。心在风中张望,企图在风中、在斑驳的古巷中、在木门木窗的老屋里找出诗赋,找出牵动文学巨匠茅盾浪漫情愫的那颗星辰……

伫立在立志书院雕花窗棂下,抚平起伏的心海,让思绪从现实的嘈杂中回到已远去的岁月。在历史的书卷里,依稀听见朗朗的读书声,看到摇曳的烛光,闻到馥郁的墨香,那撼动中国文坛的书页是在这里萌芽的吗?心情不禁跟随畅想吟诵,潮湿的眼帘似乎映入了《春蚕》老通宝皱脸上的笑容、映入了《林家铺子》林老板无奈的忧伤,涌起了一股对文化的激情和对历史的伤感。

黎明的小河上,欸(矮)乃的橹声捣碎了河面的涟漪。依楼品茗听水声,极尽江南之秀,极尽水乡文化之胜。亲近乌镇,就是走进一道文化大餐,信手抓一把徐徐吹来的风,也可闻到江南文化的沁香。古朴的桥,不知停息的水,枕水而居的水上人家,采撷了万千沧桑的石板路,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染坊、酒坊,还有那质朴的民风、民情,无不流淌着水乡的文化,水乡的醇情。  

在深深的古巷中穿行,踏在满是斑痕的青石板上,凝视青砖高墙,凝视高墙上爬满藤蔓的绿色,怎能不勾起寻找雨中那把油纸伞,寻找那段远去的情感的欲望。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你那长长的身影和那飘着丁香的芬香去了何方,深巷里仅留下一段凄婉的柔柔的诗章。

乌镇,诗意的梦境之乡,柔情的忘川之乡。走进乌镇,带进去的是一种追思和梦幻;走出乌镇,心河里荡漾的是诗的平仄和韵脚,是一个脱离了浮躁和尘世的新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上海速度
后一篇:苏州之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