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山是五岳之首,对泰山的了解,最早来自小学课文中的《挑山工》和师范课文里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据说,天地万物的祖先盘古死了之后,他的眼睛化为日月,脂膏化为江海,毛发化为草木,而他的头则化作东岳泰山。“泰山北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等成语或俗语,说明了泰山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登上泰山是我多年的愿望。机会终于来了,1997年秋天,我们电视台组织福利旅游,赏三孔,登泰山。登泰山,当争取看日出,这是一个顺理成章而实际上又很流俗的目的。为了看日出,我们决定夜登泰山。从曲阜游完孔庙、孔府、孔林,与一车的同事说说笑笑中,到达泰山脚下已经是晚上9点多钟。原本打算大家都睡一会,到晚上12点多开始登山。但是大家都按捺不住好奇和冲动,决定即刻开始登山。
这次登泰山,同事们一致选择了:征服。即大家不坐盘山公路上的汽车,不坐缆车,而是用自己的双脚,去一步一步丈量这座传说中如此神圣的高山。平时登山大约需要5小时左右,晚上肯定会慢一些。用几乎一整夜的时间来爬山,听起来有些疯狂,但我的心中却充满跃跃欲试的喜悦。晚上的泰山,对于我来说充满了谜一样的诱惑。
泰山的山道分为东西两路,步行登山者一般取道东路,从岱庙、红门开始,经过万仙楼、风月无边、斗母宫,经石峪、柏洞、壶天阁、回马岭、峰回路转、步天桥、十二连盘来到中天门,再经云步桥、五松亭、朝阳洞、对松亭、升仙坊到南天门,最后走天街直上玉皇顶。事实上,泰山的人文景观几乎也全都集中在东侧,西面索道能看到的景点与东路相比几乎乏善可陈。
毫无疑问,我和同事们当然是从红门登山。虽然已经是晚上,红门周围仍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且不说小店门口的灯光在夜色中显得多么明亮耀眼,也不说那些热气腾腾的食物多么香气扑鼻,但说那街道两边摆着长溜的小摊,小摊上各种旅游,民俗物品应有尽有。到红门之前我们几乎被店家此起彼伏的热情叫卖声绊倒:“登山鞋!20元一双!”“手电!晚上登山必备的手电!”“登山红腰带,一元一条!登上泰山,全家平安!”
然而,踏进山门之后,周围的一切仿佛预先约好了似的,一下子就阒静无声了。而泰山,则以一种静默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记得李白的《泰山吟》中有几句写的是泰山的夜景:“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月。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然而当夜的情境,与李白所描写的,恰好是完全不同!天空中没有明月,只有几颗稀疏的星,仿佛与清风共醉。在暗淡的夜色中,我们连脚下的台阶也看不清楚,借着手电的光,勉强只能看见隐约的山形。感觉自己是被包围在一团浓黑的雾里,辨不清楚前路;回顾所来径,却也并没有“苍苍横翠微”。没有了平时登山的感觉,倒有些象在梦游!然而一路前行,耳边却渐渐出现了阵阵松涛,再兼水声潺潺,虫鸣唧唧,仿佛提醒我们并不是在梦中!
由于白天天气炎热,晚上登山的人并不算少。夜晚的山十分静谧,偶尔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人声,间中或许还夹杂着一两声犬吠,应该是山上的店家所养。此刻,整座泰山之上,除了游人的几点零星微弱的手电灯光之外,最亮的就要数山上小店的灯火。这些小店一般都设在在景点旁边,所以我们可以循着灯光估测自己所在的位置。如果把整座泰山比作盘古那巨大的头颅,而此刻我们看到的是他的一头乌发,那么那一串散落的灯光就仿佛一支镶嵌着宝石的玉簪,将这头乌发倌系起来。
我和同事们,都是第一次在夜间登山。因此,每到一个景点,我们必睁大了好奇的眼,目光随着手电的光四处扫射,兴奋地打量这自然与人文相交织、融合的景点。在手电的光环下,我们看到的泰山景点,被凝缩为一座座的牌坊。牌坊上的字体各异,或遒劲粗犷,或清秀瘦削,刻在坚硬冰凉的花刚岩上,笔力苍劲,仿佛是新凿就的一样。
入夜了,随着一阵凉过一阵的山风,梦游的感觉渐渐散去。仰首望天,天空仿佛也被冻住了一般,无比的安静;星星倒是多了起来,但此刻眨眼的繁星似乎都被凉风吹得瑟瑟发抖。终于,中天门到了。夜间爬山的人,几乎大半都聚集在这里,一时间眼前亮如白昼,耳边尽是欢声笑语,大家七嘴八舌地谈论着一路上的艰辛,以及接下来的登山计划。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因了这欢乐的人群,此刻的山头,就象一口煮水的大锅,满是沸腾的声音和热气。
原本预备一到中天门就坐下来好好休息一把的,可是真的到了中天门,那种喜悦和期盼夹杂的心理反而使人兴奋得坐立不安。尽管双腿僵硬和沉重,我依然毫不留情到指挥它们到处走走,希望有些意外的收获。果然,当我走到东面的山崖的时候,不禁因为眼前的景色而屏住了呼吸:云海!因为是乳白色的云彩,所以即使是在夜色里,也可以看得很分明。这氤氲蒸腾着,翻滚着,轻柔地拥住夜色里的泰山,仿佛从远处观赏一幅中国写意山水,你能隐隐感觉到那墨泼得是饱满的、酣畅的、淋漓的。站在悬崖上观看云海的我,刹那之间竟忘却了身体的疲劳,双脚的酸痛,朝着天空大声地欢呼起来,为着这自然的造化和神奇!

因了这云雾,一座原本普通的石桥,成为了“云步桥”;而一块原本普通的石头,因为形状似剑,便成了“斩云剑”。莫非起这些名字的古人,亦曾在千年之前的星空下或是朗月下攀登过泰山?亦曾在黑暗里听过这轰轰的瀑布声,淙淙的溪流声?亦曾在星光里或月色里观赏过山坡上斜着身子朝下张望的“望人松”?
从中天门一路往上,尽管天仍是暗黑,山路是越发的陡了。虎虎生风,然而又气喘如牛般走完慢十八盘,从升仙坊往上,紧接着就是更为难走的慢十八盘了。夜色里,依稀可以看见那台阶是这样的窄,只能搁下半只脚;那山路是这样的陡,几乎是直上云霄。向上看固然是如“穴中窥天”般令人头晕目眩,回头望则不敢想象刚才自己会是在黑暗中从那狭长的天梯爬上来的。
我与同伴将写着“登上泰山,一生平安”的红带系一系紧,然后抓着冰冷的铁扶手,继续攀登。登上南天门之前的最后几级台阶时我的心兀自“砰砰”跳得厉害。往下看狭长陡峭的十八盘,竟象是一架在迎风摇晃的软梯一样。底下还有隐约的人声和模糊的人影,应当是坐车到中天门后开始登山的人。
开始迈着轻盈的步子,在山顶上到处巡视,真是“一览众山小”啊!曙光中,泰山是愈来愈清晰了。我和泰山互相对望着,山腰尽管仍有厚厚的层云缭绕,山间绿得清新的松树,山顶建筑古朴的道观,天街、玉皇顶、日观峰、瞻鲁台,是一样样地呈现在眼前了。尽管拖着浑身的疲惫,但内心却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毕竟这雄伟的泰山,已经俯在我的脚下!俯瞰周围群山,此时我又想起了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句子,这只有在登上泰山时才能感受得到啊!看着脚下五岳独尊的泰山,心中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
正这么想着,突然就见到了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祠堂。我细细读着石刻上的文字:原来,碧霞神君即是泰山山神东岳大帝的女儿,尊称为“泰山娘娘”。民间认为她滋生万物,又称她为“送子娘娘”。难怪祠堂周围的松树上,密密麻麻地缠着各色红布,一定是求子的善男善女缠上的。
这次登泰山,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观赏到日出的奇观。当八面来风从自己身体和衣襟边滑过,当云海随意地渲染出一幅幅流动变幻的水墨画,眼帘中水浸过的飘渺雾蔼里,那轮渴慕已久的朝阳是任何语言无法描摹的璀璨……
登泰山,算不得什么壮举。但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登泰山是件憾事。登泰山的日子过去越远,我越这样感觉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