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汉遗风——探寻黄岗寺千年汉墓群

(2006-12-31 11:28:50)

大汉遗风——探寻黄岗寺千年汉墓群

       欲问前朝事,无语对西风。
       这句前人流传下来的感慨给历史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一个庞大的古墓群落随着20世纪70年代防空洞的挖掘蓦然现世,注定要成为化解历史烟云的最佳脚本。这处位于商丘市宁陵县黄岗乡魏营村北100米处的黄岗寺汉墓群据勘探有十几座古墓,专家勘探论证大多是为汉代平民墓葬。
       古墓是灵魂安息的地方,但它也隐藏着许多历史的秘密。譬如这十几座古墓,虽然它承载着大汉朝代的的历史、风俗民情、社会发展和魂灵安顿,但是,两千多年来,它一直默默地沉在历史的深处,风雨沧桑,满目苍凉。
 
历史巨变黄岗地  厚土滋润古遗址
 
       商丘,宁陵县,黄岗乡,黄岗寺汉墓群地。
       公元2006年12月22日,整个城乡都淹没在一场罕见的大雾之中。
       清早,记者起了个大早,为的是拜访黄岗寺汉墓群墓地。此前,通过多种渠道只找到关于这个古墓群的片言只语,为了更加翔实深入的了解这处古迹,决定及早动身去探访,谁知却遇到了这场不期而至的大雾,能见度只有5米。
       由此,记者想到了求助宁陵的文物部门,电话联系宁陵文物馆馆长王文霞,我们相约一同前往。在车上,王馆长为我讲述了黄岗寺汉墓群墓地的所处方位,为我熟悉古墓群的地理疏通了历史障碍。
       黄岗寺汉墓群所在的魏营村地处黄岗乡黄岗集北面,西与睢县毗邻,南与柘城成接壤。这里自古就是一块皇天厚土,得以历史滋润,养成了一副沧桑的历史筋骨和血脉。根据境内出土文物推算,约4000年前,这里即有人类繁衍生息。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洛阳文物工作队与地、县结合对其进行了勘探,发现了厚约2米的龙山文化层,内含绳纹和方格纹陶片,从而认为汉代前是古文化遗址,到汉代形成了墓葬区,此遗址文化层保存完整。考古专家认为,龙山文化是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豫东龙山文化是商文化的母体文化、直接前驱。这里不仅对研究宁陵历史发现,而且对我们研究豫东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及及其二者的承接关系、商丘先商文化的起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重要意义。
大汉遗风——探寻黄岗寺千年汉墓群

       据清宣统三年续《宁陵县志》记载,黄岗寺汉墓群的上面原来还建有一座黄岗寺院。“黄岗寺始建于北朝”,其具体年代约为后梁大定二年(556年)。在唐代“黄岗寺”又称为“寿封寺”。民国14年(1925)尚有大殿3间和东西廊房,三节院落,院四角各建塔一座,并有清顺治嘉庆时的石碑三通,明成化年间的铁钟一座,而嗣因多种原因,今寺院已荡然无存。目前,原寺院遗址处已经成为黄岗乡粮管所所在地。
       说起黄岗地的悠久历史和黄岗寺汉墓群的黄土岗,据当地的村民讲,还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一段颇有渊源的传说。黄岗,历史上曾叫过朱家庄。传说元朝末年,少年时代的朱元璋,家庭贫寒,父母双亡,兄嫂病逝,无依无靠,当了和尚。在庙里常受众僧歧视,累活脏活都叫他干,白天吃不饱,夜里睡不暖,险些丢了性命。在难以忍受的情况下,他便随处化缘,云游四方。一日,来到睢县境界(当时黄岗地属睢州),他见好多人云集在几座坟墓前祭奠,高大的牌坊上雕刻着“朱氏之墓”四个大字。朱元璋心中暗喜:这次碰上了我朱姓富贵人家,何不到那里叙上一叙,亲近一些认成一家,说不定会给点方便,或赐个安身之地呢!他想到这里,便随客人来到朱家庄。可是庄主见他衣衫褴褛,叫化子模样,不但不认,反而把他痛斥一顿。朱无璋大失所望,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在人们的嘲笑中,灰溜溜地离开了。此时,天色已晚,夜幕降临,前不着店,后不靠村,饥肠辘辘,孤零一人,不知哪里可以安身。突然一股烟味随风飘来。顺之寻找,原来是在庄北的黄土岗上,朱家待客用过的锅灶散发的热气。他看这就是今夜最好的暖铺了,便屈身而睡。梦中只见元朝江山塌了半壁,不禁哈哈大笑,欢腾而伸腿,由于用力过猛,竟把锅灶蹬塌一半。醒来定神细想,觉得奇怪,便出口一首:“灶内屈身吾取暖,偶梦元壁塌半边。寒梦若能随人愿,黄土灶前把礼还。”后来,他在刘伯温、徐达、常遇春等文臣武将的辅佐下,一个昔日被人瞧不起的叫化子,竟成了推翻元朝的大明天子。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忽一日,想起黄土灶奇梦一事,好生感慨。便派官员到黄土岗(也就是今天的黄岗寺汉墓群处)灶前祭拜,同时敕令明示:“天下朱姓皆一家,惟有睢州朱家庄不同宗。”朱家庄的人为了避忌,只得以庄北的黄土岗为村名,后人多形成集市,从而演变为黄岗集。
       传说是否真实已经无从考证,但从传说里所体现出来的最朴素的民众思想来看,这里自古就是墓地的上乘之选。按照古人们选择安葬墓地的习惯和风水要求来看,这里成为了历朝历代古民们选择安顿魂灵的首选之地。从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遗址到汉代的汉墓群,再到后来的黄岗寺院,以及丰富的传说,可见黄岗寺汉墓群的历史厚重已经为社会变迁所证实。
 
千年幽静古墓群  大汉风韵历沧桑
 
       古墓,在想象中,总是与深山老林、暗无天日、人迹罕至联系在一起。
       没有想到,黄岗寺汉墓群墓地却是如此简单。从宁陵县出发向南约25公里,在黄岗集北边向西进入毗邻的魏营自然村,宁(陵)黄(岗)柏油路西100米路北是黄岗乡粮管所。进入粮管所,看见很多房子建在一个很高很大的黄土岗上,土岗约有两米高;没有建房子的地方杂草丛生,给人一种苍茫的感觉。房子的后墙东面立着一块石碑:“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岗寺汉墓群,商丘市人民政府立,二00二年七月”。王文霞馆长说,我们眼前便是黄岗寺汉墓群了。
       一层厚厚的落叶中,粮管所的房屋伴随着荒草沉浸在白茫茫的大雾之中,前后左右都看不甚远,这些房屋如今就终年萦绕在先人的遗灵身边。
       据王馆长介绍,1971年,黄岗乡粮管所挖防空洞时挖出汉代小砖墓三座,出土文物有汉代陶罐、陶盆及一些绳纹陶片。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洛阳文物工作队在这里进行了勘探,发现了很多以前的陶片和小汉砖,又在土台四周1米深处发现文化层厚约2米,内含绳纹和方格纹陶片,从而认为汉代前是古龙山文化遗址,到汉代形成了墓葬区,此遗址文化层厚约3.6米,且保存完整。1981经中央考古研究所核定为县级文保单位,2002年晋升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汉遗风——探寻黄岗寺千年汉墓群
 
大汉遗风——探寻黄岗寺千年汉墓群

       与想像中阴森恻然、砖土遍地迥然不同,除了耸立的高约两米的黄土岗以外,这里都是一片平整的土地,与外界的情景毫无二致。这些古墓群把我带进了一个神秘的幽灵世界。已是上午十时,浓密的大雾仍无散去的迹象,我们开始行走在古墓群周围的每一寸土地,踏着脚下的10多个古墓,寻找着埋藏了千古之谜的生命信息。
       此时,阳光开始穿越迷雾,暖和中夹杂着清冷,看到了它努力的表情;清风格外平和,轻抚着每一处风景,但是它们始终无法释放激情,虽然我知道它们也在寻觅先人的心灵。我无法想象,这样宁静祥和的风景下,几十位古人的魂灵是如何安息在这层层黄土之下的。
       虽然看不到历史的面庞,但只要站在这里,你就无法隔断历史的血脉之渊。
       从目前勘探的情况看,该古墓群没有出现墓墓重叠覆压现象,而且排列有序,说明这一墓主的族群从西汉一直延续至东汉时期。1971年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从该粮管所工作人员挖掘防空洞的铁锨下,抢救出陶盆、陶罐、陶灶等20多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均是汉代墓葬的陪葬品。当时,参与挖掘防空洞的工人们可能不知道,他们是在这片人迹罕至的静寂中寻觅历史脉络,在守望中感受千古沧桑。
       站在汉墓群前,我们找到了一块古墓砖,青色的砖体比现代的砖块薄了许多,王文霞说,那个时代的砖块都是这样,而它的沧桑,却又分明见证着一个地方的久远历史。思绪飘逸到历史记述的大汉时代,黄岗古地是一片溪流纵横、水草芊芊的肥沃之地。这里曾经繁盛一时,虽然无法确认这里在两千年前是否政权所在地,但是,从墓葬的密集程度和平民的居住特点可以判断,这里人口活动稠密,社会生活发达。这里极有可能是汉代居民的公共墓地。
大汉遗风——探寻黄岗寺千年汉墓群

       记者曾请教过历史研究者,他们介绍,汉朝用四百多年的统治历史首次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著名历史读本《帝国兴替启示录·汉·白日薄西山》的作者、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徐兴无指出,作为一个全然由华夏文明自身孕育出来的伟大王朝,大汉帝国才在最深的层面影响了此后中国两千年的全部历史。
       虽然这里只是几十位大汉平民的安息之地,但是随着墓葬的发现与勘探,大汉的魂灵在脚下蠕动,记者卸下尘嚣的重负,聆听轻风的细吟,欣赏黄土深处的奇观,能深切的感受到现代房屋与杂草掩映下探索寻觅的疲惫和幸福,体味到大汉的风韵在探望如今的世界,听凭悠远的牧歌从历史深处抵达内心。
       从古至今,烽烟连年不断,统一与和平的局面不断交替变幻。战争、水害、瘟疫、自然灾害......太多的历史沧桑都被时光轻轻拂去。黄岗寺汉墓群,两千多年的历史跨度,虽然岁月的风沙早已掩蔽她的容颜,历史的尘埃淹没了她的繁荣,但是沿着经流不息的时光隧道,却不能阻断先民带给我们讲述在中国历史上创下的鼎盛气度。两千年来,大汉王朝的子民们就在历史深处仰视着他所形成、并一直延续至今的这个民族。
       黄岗寺汉墓群,那里掩藏着一段神奇的历史,那是一本无字的历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