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张承志在河南讲学时曾谈到过这样一个体会:中原这块土地,可能随便走到一处旷野地,一处黄土坡,甚至随意踢一个土疙瘩,就是一段古代历史,一段发人幽思的故事。当然,也有另一面:“触目所及,尽是历史碎片”。用这段话来形象的概括宁陵县的丁堌堆龙山文化遗址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在2006年深秋和初冬,记者先后两次到宁陵县丁堌堆龙山文化遗址采访,对这个上承接仰韶文化,下作为夏商文化源头的重要文明遗址进行了探访。在与当地文物部门负责人的数次交谈和通过走访遗址附近的群众,将零碎的历史逐渐用一条主线贯穿起来,那就是:龙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历史时期,对于推进华夏文明的进程,尤其是先商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记者和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在丁堌堆遗址寻找古陶片
龙山文化:夏商文化的先驱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晚于仰韶文化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它的晚期甚至可能已进入铜器时代,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关于龙山文化的发现相当有意思。
1928年3月,原本去汉代平陵城遗址做野外考察的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路过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不经意地回头一望……就是这一不经意间的回头,竟改写了中国考古的历史———
当时还是清华学校学生的吴金鼎到离城子崖遗址不远的汉代平陵城遗址做假期野外考察。4月4日,他途经与龙山镇隔武原河相望的城子崖,不经意地回头一望,路沟边断崖的横截面引起了他的注意,在阳光下一条延续数米的古文化地层带清晰可见,此后吴金鼎先后5次到城子崖实地考察,发现了大量色泽乌黑、表面光滑的陶片,这也就是日后龙山文化的代表—黑陶。吴金鼎很快就将自己的发现报告给了他的老师李济先生。被人称为“中国考古学奠基人”的李济先生是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及考古学博士,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正是他在1930年主持了城子崖遗址的第一次大规模发掘。就这样,城子崖考古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发现了龙山文化。很多学者将城子崖考古称为“中国考古第一案”。
1930—1931年对龙山镇城子崖遗址的发掘,最突出的代表是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的黑陶,所以考古学家最初称为“黑陶文化”,被认为是起源于东方而与仰韶文化不同系统的遗存。不久即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在城子崖之前,中国出土的古陶器大都是含沙量极高的彩陶和红陶,而以河泥为原料的黑陶可以说是4000多年前东夷民族所独有的创造。城子崖出土的黑陶艺术品蛋壳杯杯壁只有0.5毫米厚,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极品,不要说是4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是今天想要烧制出这样成色的陶器都非常困难。
黑陶
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阳后冈遗址,第一次发现了小屯(商代)、龙山、仰韶
3种文化遗存上下依次堆积的“三叠层”,明确了三者的相对年代关系。在30年代,归属于龙山文化的遗址不仅有黄河中、下游的,还包括了杭州湾地区,当时根据地区差别,划分为山东沿海、豫北和杭州湾
3个区。又有人提出龙山文化是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并认为后冈的龙山文化是商文化的母体文化、直接前驱。
1949年以后,大量的发掘和研究表明,原先的所谓龙山文化,其文化系统和来源并不单一,不能把它视为只是一个考古学文化。现在,我国考古专家根据几个地区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别给予文化名称,以资区别。一般的分法是:①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镇定名的那种遗存。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是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2000年。②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豫东地区也有分布。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900—前2800年。③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或相当这个时期的遗存,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600—前2000年。一般还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
3个类型。④陕西龙山文化,或称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泾、渭流域。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300—前2000年。⑤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500—前1900年。至于30年代所称的杭州湾区龙山文化,已经另行命名为良渚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孕育发展了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对象并提供了追寻商文化渊源的线索。
龙山文化同仰韶文化一样,是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但是在生产工具上较前者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很少使用打制石器,而用磨制石器取而代之;家畜的驯养上也出现了猪狗、牛羊、鸡马等;渔猎工具普遍使用鱼钩和鱼叉,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家畜的大量出现,当反映了由母系氏族社曾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化过程。仰韶文化又称为彩陶文化,而龙山文化则以黑陶文化为主,这种陶器不像仰韶文化一样有大量极具艺术性的装饰,而是以造型取胜;陶器的种类也很多:罐、翁、盆、杯、豆、鼎、鬲等,陶器的装饰图案由几何纹和动物纹。一般认为:龙山文化和夏商文化有明显的传承关系。龙山文化衰落以后,在它的基址上,就产生了夏商文化……
丁堌堆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址
12月12日,记者再次从宁陵县城驱车沿宁柘公路向南行走7.5公里,来到位于程楼乡丁堌堆村西北角100米处的丁堌堆龙山文化遗址。下了宁柘公路向东走约1公里,便看到了路南商丘市人民政府所立的“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堌堆遗址”的石碑。记者看到,石碑的南面是当地村民郁郁葱葱的麦田,地面略比地平面低0.5米,再往南有一宽3米、深2米许的小沟;麦田的西边是程楼大棚基地菜农建起的整齐排列的反季节蔬菜大棚,北面靠略显低洼的古河道,东南方向便是丁堌堆村。
文物部门在丁堌堆遗址南面打的文物界桩
据随行的宁陵县文物馆馆长王文霞介绍,丁堌堆龙山文化遗址面积约4500平方米。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洛阳考古所支洪远曾率领地、县文物考察队在此进行勘探、考察。经钻探,文化层分三层﹕第一层,深一米许,含有灰色陶片;第二层,深2米许,含有黑色和灰色绳纹陶片;第三层,深3米许,含有方格纹、含有篮纹灰色陶片,且有炭灰遗迹。文化层厚约3.7米,遗址保存完整,1981年被中央考古研究所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升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考古专家在遗址中拣到的大量陶片、器物如罐、盆、甑等可以看出,其中灰陶较多,而且胎质细密,烧制火候高;红陶相对较少,胎质疏松,烧制火候低。灰陶采取轮制法,器表光滑,并装饰有绳纹、弦纹等;红陶是手工制作,器表较粗糙,素面。但无论是灰陶或是红陶,器物都是平底,未发现圈足、袋足器。依据陶的特征、器物的形制,可以看出,丁堌堆文化具有从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特征。因其主要特征具有龙山文化性质,所以可认为是早期龙山文化,按分类属“庙底沟二期文化”。
王文霞向记者讲解在遗址找到的绳纹夹沙灰陶特征
因为,根据今天的资料,“庙底沟第二期文化”具有较原始的性质,而表现了从仰韶到龙山的过渡形态,因此它是龙山文化中较早的一期,也说明了河南、山西和陕西的龙山文化是继承了仰韶文化而继续发展的。至于山东等地区的龙山文化则另有来源。另外,专家称,“后冈第二期文化”“客省庄第二期文化”都有可能是“庙底沟第二期文化”中所发展出来的,它们的年代当稍晚,而和沿海地区龙山文化的年代是大体相等的。
“庙底沟二期文化”曾一度被认为是仰韶文化,自从1959年庙底沟遗址的发掘后才搞清楚。同样类型的遗存过去在山西万荣荆村,解放后在河南洛阳孙旗屯、郑州林山砦都曾经发现过,但都被认为属于仰韶文化。1959年在庙底沟遗址的发掘中,发现它是叠压在仰韶层的上面,并且在文化性质上具有从仰韶到龙山的过渡性质,因此把它定为龙山早期,而称它为“庙底沟第二期文化”以代表这个类型的遗存。在山西平陆盘南村、陕西华县柳子镇和华阴横陈村等地的发掘中也遇到同样类型的遗址,也都是叠压在仰韶层的上面,可见它的分布是相当广泛的。
从丁堌堆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来看,都以手制为主,不见轮制的痕迹;纹饰以绳纹为主,篮纹次之,方格纹极少见;器形颇多大型者,包含了丰富的文化遗迹和遗物,具有从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特征,是龙山文化中较早的一种遗存,因此属于“庙底沟第二期文化”。
因为丁堌堆遗址文物协管员、当地村民孙建领的家就在遗址处东100米,记者想向他了解些情况,可是大门紧闭,据邻居说是赶会去了,只好作罢。据丁堌堆当地的村民讲,解放后丁堌堆遗址处是高于地面约0.5米的土岗子,堆积相当厚,后来很多村民盖房从那拉土,逐渐低了下来。今年40岁的李传江告诉记者,现在的遗址处是他们村孙明亮、孙明启、李传贤、李传强几家的责任田,以前每年犁地时,都要犁出好多瓦片、陶片,只是近几年才逐渐少了些。58岁的胡秀兰看到记者采访丁堌堆遗址的事,便说:“俺家还有一个当年俺老公公拉土时刨出的瓦罐呢,现在在家当咸菜缸了。”在胡秀兰家,经过王文霞馆长鉴定,应为清代的陶罐。
当地村民以前在丁堌堆遗址挖掘到很多陶罐、瓦片等。
在王文霞馆长的带领下,记者一行从北向南对遗址进行了察看,走不多远,在麦田间、地头、闲置的洼地里便会发现很多犁出后,被扔置到畦梗一边的陶瓷、瓦片。王馆长拣起每一片后,便会详细的讲述其特征和属于的文化层。如果没有考古学家的发现,寻常百姓谁也想不到这平常耕作田,竟然蕴涵如此深奥玄机。这正应了本文开头所说的作家张承志在河南讲学时的那些体会。
龙山文化,是黄河下游文明进程的重要阶段。由于龙山早期遗存的确定,基本上解决了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起源问题。过去一直认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是来源不同的两种文化,由于“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发现,便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通过“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存在,可以说明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连续性,对研究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发展和交替上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从丁堌堆龙山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龙山文化证明,这里4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类居住,而且是个人口比较集中、具有相当规模手工业作坊的地方,这是目前宁陵县发现最早的古文化遗址,不仅对研究宁陵历史发现,而且对我们研究豫东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及及其二者的承接关系、商丘先商文化的起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重要意义。
站在丁堌堆龙山文化遗址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记者为我们华夏民族渊源流长的远古文明而骄傲,为中原厚重的历史文化而自豪。在这里,我们可以跨越时空,让时光倒退4000年。我们可以从这里,走进远古,走近我们的先人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