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脑“刺伤”了我的眼睛

(2006-07-22 20:42:20)

电脑“刺伤”了我的眼睛

       因疲劳“驾驶”,电脑“刺伤”了我的眼睛。
       近两天是,眼皮沉重,眼球胀痛,眼睛干涩、灼热、流泪,有异物感,经医生诊断为长期面对电脑工作,没有注意休息和用眼卫生,导致眼睛过度疲劳而产生上述症状。
       在此,提醒我的朋友们和广大电脑爱好者,玩电脑不要搞疲劳“驾驶”,一定要注意用眼卫生!
       眼科专家称,长期使用电脑,会出现眼睛干涩、视力模糊、头痛、腰背酸痛、倦怠等不适感症状,称作电脑视觉综合症。时间更长的话,就会引起角膜剥落,发生慢性结膜炎。在眼科门诊,这样的病人正日益增多。尤其是在依赖电脑的工作人员和沉湎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人群中更为常见。
       专家称,避免电脑视觉综合症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 
       1.首先要定时休息。常在电脑前工作的人感觉眼睛干涩,是因为大多数人盯着显示屏时,不知不觉间眨眼的次数减少了,而且时间越长,眼睛张开着的状态就更机械化,眨动眼睛的意识就更少了,处于半麻痹状态。眨动次数减少,眼睛泪膜分泌的基础泪液就会减少,从而导致眼睛发干、发涉。专家还说,长时间盯着电脑,视神经也会受损,所以有些人会有头痛的感觉。最好的预防措施就是别长时间盯着电脑不放,有意识地多眨眼睛,记得要不时地闭目养神,让眼睛适当地休息。每使用电脑2小时要休息10~15分钟,此时可远看窗外景观,或转动眼球、做眼保健操等,只要不集中在近距离用眼,都有休息效果。 
       2.注意滋润眼睛,多眨眼,调整眼睛和电脑显示屏之间的距离,一般保持在50至70cm左右。看电脑时最好应保持一个15至20度的下视角,这样有助于减少眼球暴露的面积。避免工作座位在空调出风口处,还可以在座位附近放置茶水,增加周围湿度。 
       3.最好选用对眼睛刺激较少的液晶显示器,眼睛感觉不适时,可以选用合适的护眼液,市面上的护眼液大多含有透明脂酸,或者是纤维冰片,所以用后会有凉爽的感觉。但是有的是消炎性眼药水,对于有结膜炎和角膜炎的人来说是有效果的,对于那些只是视神经疲劳、分泌不够多引起的一般不适,最好别天天用消炎性眼药水。消炎性眼药用多了,反而会引起药物性炎症。
       4.显示屏的光度比周围环境光度略高,避免窗外光线和室内灯光在屏幕上造成反光。最好在屏幕前加装微滤网或使用护目镜。屏幕有尘埃时,必须以计算机专用拭镜纸擦拭,增加可视度。欲输入的资料文稿尽量靠近屏幕放置,放大屏幕上所显示的字体大小及行间距离,以便于阅读,减少眼睛负担。 
       5.键盘和座椅的高度以令使用者舒适为主,键盘应调整至打字时,前臂与地面平行;而计算机椅最好是有椅背、没有扶手的调整式座椅,调整椅身至可让你的脚平放在地面上。椅面应该要微向前倾,使脊椎挺直,大腿稍倾向地面。 
       6.长期从事电脑操作者,应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同时增加维生素A、B1、C、E的摄入。为预防角膜干燥、眼干涩、视力下降、甚至出现夜盲症等,电脑操作者应多吃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豆制品、鱼、牛奶、核桃、青菜、大白菜、西红柿、空心菜及新鲜水果等。维生素C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胞氧化。维生素E主要作用是:降低胆固醇,清除身体内垃圾,预防白内障。核桃和花生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维生素B1可以加强神经细胞的营养,缓解神经的紧张状态。
       7.每天泡点绿茶。茶叶中的脂多糖,可改善机体造血工能。人体注入脂多糖后,在短时间内即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茶叶还能防辐射损害。
       8.定期体检,发现眼病尽早治疗。如有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要在医生指导下戴镜矫正。出现眼胀痛、流泪等症状明显时,应及时排除青光眼、角结膜炎等眼病。 
       9.用热毛巾或是手帕覆盖于双眼(同时闭上眼睛),每天1至2次,每次热敷约10~15分钟。亦可以用大拇指轻按眼窝四周的骨头,从眼窝上方内侧开始,沿着骨头向眼睛外侧按摩,然后朝眼底往鼻子的方向移动。点抗眼疲劳眼药水。如珍珠明目液等。 
       10.经常锻炼:建议进行球类活动,如乒乓球、羽毛球、足球、高尔夫球等,当眼球追随目标时,睫状肌不断地放松与收缩,以及眼外肌的协同作用,可以提高眼的血液灌注量,促进眼部新陈代谢,从而减轻眼疲劳。
       眼科专家提示:目前正临学生暑假期间,对于青少年来说,眼球的近距离调节功能比成人强,如果长期近距离使用电脑更容易造成这种症状,并且引近视度数的加深等。
       希望大家切实注意用眼卫生,避免电脑视觉综合症的发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