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说,说酒,说饮酒。
昨晚与朋友觥筹交错,醉意朦胧,本想归来乘兴作文,怎奈手不能击字,辞不能达意,未果。今晨从酒境中醒来,虽微头痛,仍博之。
酒者,酒水也,乃取粮食、水果酿成,含蕴盖囊天地人风雨之大成者。
酒与悠悠华夏结缘甚厚,源源流长,其历史比汉字史还长,有人说可以上溯到猿人酿酒,看来有些夸张;查看资料,大概可以追溯到夏朝时候吧,据说仪狄、杜康是造酒酿酒的祖宗。对于酒的历史,究竟什么时候诞生,现在看来,已经不是很重要,其精髓只在于“饮”,劳累、疲倦、寒冷、赋闲、郁闷、忧愁、欢愉、炎热、团聚,均可饮之。自古而今,官宦与庶民、文魁与樵夫皆与酒同乐,婚丧嫁娶全奉无酒不成席之理,连贺寿,祭祀也弗可匮缺,于是独特的酒文化诞生,酒就走进了民族文化,走进了美妙的诗文佳章。
在古代文人那里,有酒必有诗,无诗酒不雅,无酒诗不神,酒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诗能增添饮酒的高雅情调。酒仙李白“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在酒的世界中寻找到了一个不受束缚、不受限制的自由天地;酒圣杜甫则“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多有“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的诗作,忧国忧民;醉吟老先生白居易,清醒时是一个直谏斗士,遭受打击后便去酒中寻找自己的无忧世界;桃花源人陶渊明“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归隐后为“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而释怀;欧阳修则有着许多洒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心而寓之酒也”,但也难免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唯如此,今人方可领略渲染得酣畅淋漓之《秋声赋》;苏轼之《水调歌头》荡出豪迈与哀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青天何在?在诗人心扉,凭酒道出了内心的隐痛与情绪;诗人与酒,浑然天成,珠联璧合,酒乃文,文乃人......
酒是一种心境。喜时是“醉后乐无极,弥胜未醉时”;哀时是“置酒高堂,悲歌临觞”;欢时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悲时是“借酒消愁愁更愁”;乐时的“酒不醉人人自醉”;离时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遇到知己是“酒逢知己千杯少”;游景时是“看花饮美酒,听鸟鸣晴川”;听风时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观雪时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慷慨时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战场上是“醉里挑灯看剑”……人生的跌宕起伏、苦辣甘甜皆在酒中沉淀。
酒亦是感觉,不可独饮,唯性情中人饮而甘之。邀上五六位志同道合者,与风轻月淡之夜,兴之所至,不拘哪里,来上一壶,可谈天说地,聊古论今,亦可酒令助兴,二片红云初上,正是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好时候。此刻,能够忘却,能够幻想,能够释怀,微醉迷失间患得患失荡然全无。我知道,我醉了。纵情纵性,人生大快事也!
女子喝酒是一道风景。凄凄惨惨戚戚之宋代词人李清照:“三杯两盏淡酒”后“浓睡不消残酒”,却无奈“新来瘦,非干酒病,不是悲秋”唯余“人比黄花瘦”......今日,心仪的女子握一杯轻盏静坐对面,让心事在目光交汇中静静地流淌,酒未饮,心已醉.......
问世间酒为何物?直令人轻飘飘兮心欲飞,神昏昏兮身如麻;心颤颤兮脸如烧!酒为何物?乃人之真性情也!
酒,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象征之一,绵香流长......
饮酒,滚滚红尘,品味人生。
人生如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