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的行走 |
捡到一千只鸭子
昨天下午后半场是钻小巷子,漫无目的串。巷里空无一人,连个过路的村民都没有。不知不觉竟然上到古镇后面石屏山半山腰。往上是之字形的石梯,直达山顶。天色晚了,山路上又没人。我一个人不敢再往上走。只得原路折回。往住宿地对面的青龙洞周围转了转。背山面水的古镇黄昏很美。
走了大半天挺累。傍晚回房间给相机充电。往床上一倒就睡去了(在外旅往往几秒钟之内就能入睡
)。快7点给冻醒。又下去街上,像个游魂一样,来来回回。找地方吃饭。最后看到一家餐馆里有一女孩在吃东西,我走了进去。刚开口向老板打听有啥好吃的,他就说:“嘚,我开始问你要不要跟她住。你自己走了……”原来这是我第一家看房的。是听老板娘说有一个人住的。当时没太在意,也没准人家不乐意。这会儿倒是碰上了。我俩还真有缘。女孩姓夏(今天知道的),重庆来的,比我早到一天。我俩就这样有一句没一句聊了起来。都是直爽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就这样,我勾搭上了此行的第一个伴。


我那时还不太饿。一听他们说新大桥那边有很地道的宵夜吃,我就不打算吃晚饭了,晚点过去吃宵夜
小夏说她一会儿跟我一块去。我就坐那儿等她吃完酸汤鱼。然后我俩慢慢逛去我住的楼下,看当地人跳舞。很热闹的一小广场。这镇上没酒吧,晚上不好消遣。有个夜总会,适合当地小年轻去。中老年人都是在闲逛,跳舞,或者围观。

我上楼拿点东西,换了鞋,便跟小夏去桥头吃宵夜。她头天晚上已经来过了,推荐我吃路边唯一一家烧烤。自己急急忙忙跑去找厕所了
按刚才她老板娘的介绍,我去城墙里面的排档叫了炒田螺和灰水巴。让他们送到路边的烧烤摊。还在摊上叫了几样烧烤。我们就这样坐在大马路边,吃吃喝喝聊聊近两小时。小夏胃口挺好,吃了晚饭又叫了不少烧烤。东西都很有特色,味道不错。就是太辣。必须不停的喝水。饱了,但还没吃遍。准备明天继续不吃晚饭吃宵夜。

回客栈的路上跟小夏约好,早上8点出发去舞阳河。今天不等闹钟响我已经醒了。外面空气很好,但朦胧。从容梳洗打扮完毕下楼。先到河边报个到。
倒影。自己吓自己-
早上的街道很热闹。我走去巷口的小市场看了看。买了好吃的油炸糯米团,两毛一个(大的)。这东西我只在小时候吃过。外公在世的时候特爱吃,他每次来我老娘都会做。后来外公去世了,老娘也罢工了。今天再吃上,回味无穷。
油炸糯米团-
正悠哉悠哉晃过去的时候,远远看见小夏背着包探出个脑袋焦急的盼望着。我俩一人吃了两糯米团,外加一碗肉料米粉之后,走去汽车站坐车。到门口刚好碰上一辆正开出的去施秉的车,路过舞阳河。我们一跃而上。
旁边坐着一个X族妇女,梳着很特别的发髻,半包头。小夏问她哪个族的。她答了很多话,我们半句也听不懂
倒是招来另外一女孩跟我们搭话,问我们哪来的。得知我俩昨晚才遇到,这女孩说她也是一个人从深圳来的。跟我一样在贵阳呆了两晚,昨天下午才到镇远,现在也去舞阳河。她叫Connie,台湾人,在深圳工作了很多年。她在外面一般不敢轻易告诉别人自己是从台湾来的。刚开始也只跟我说广东的。我听口音听出来了,她也只好承认。

于是,我们有三个女人搭伴了。一千五百只鸭子
不过玩完舞阳河之后就得分道扬镳。小夏要去枫乡革家,然后赶去凯里住。Connie跟我回镇远再玩几小时就坐车去凯里。我则还要在镇远住一晚,明天一早再坐火车去凯里。

半个多小时就到了。下车之后沿舞阳河景区入口处大马路往里走了将近一两里路,才到买门票的地方。买了票再走了一两里的林荫小石板路,才到游船码头。路上只有我们三个人,不过很热闹。叽叽喳喳嘻嘻哈哈,谈笑声震山慑水……上船等半天,像多凑点人。但后来再上几个游客,一张小靠背椅做两个人,大家都觉得太挤,不干。那几人又下去了。船上另外一伙人有点没好声气的催着开船。船上一共有十一个人,最后好像是他们同意包满15个人的票,才走。舞阳河区空气清新,河水清绿且暖。风景就看图吧,我不说话。
一千五百只鸭子(由左至右:Connie,小夏,我)-
河道上还遭遇其他几艘船。游客们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彼此挥手哈喽。游河完毕再原路返回。在路口先依依不舍的目送小夏上车,往施秉方向去。我和Connie坐运输车回镇远的,车票和公巴一样。
在新城下车走回古镇。午餐在我客栈对面的餐厅吃。Connie一直念叨说昨天看那儿环境很好。我在黄昏时也瞟过一眼,看起来不错。不少客人坐在外面吃饭。尽管有些担心他们华而不实,但还是决定去试试。我们叫了呛烧鲤鱼和蕨巴炒腊肉。都好吃。折后30块,向老板奴颜卑膝的结果

吃过饭Connie陪我回房间换衣服。然后两人一块去钻小巷子。走跟我昨天不同的路线。往上走出了民居就是后面的石屏山。我们沿着空寂无人的石板路,一直爬到山顶的苗江古厂城遗址。绕山一圈,从青龙洞那边下。这比南山高多了。说实话,有点提心吊胆。我特别怕蛇

古镇空巷-
苗疆古长城
从山上下来,在客栈楼下拍的孔桥-
(饿了,要去吃宵夜。改天再续,今天还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暂时就到这吧)
前一篇:一个人的黔东南(二)
后一篇:一个人的黔东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