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朱汉斌
朱汉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600
  • 关注人气:12,1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大地震、海啸与火山爆发频繁发生原因

(2011-06-11 10:00:09)
标签:

东莞梁健

生命起源

地震

海啸

火山爆发

自然灾害

石油

论文

杂谈

分类: 我记

论大地震、海啸与火山爆发频繁发生原因
本文作者为东莞市外商投资咨询服务中心主任、总经理梁健(宇明)。朱汉斌/摄

    梁健,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现任东莞市外商投资咨询服务中心主任、总经理;湖北民族学院文学院生命科学与人文精神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客座教授;世界杰出华商协会理事;东莞市外贸企业协会副会长等。
    梁健从事科学研究20余载,对恒星、生命和人类起源的探究硕果累累。2007年度被评为“中国十大创新人物”;曾发表过数十篇创新学术论文并出版了《宇宙生命探秘》、《生命起源与奥秘研究——揭示人类起源之谜》、《爱情本质研究》等著作,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论大地震、海啸与火山爆发频繁发生原因
                                        文/宇明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特大地震而引发了特大的海啸,灾情的严重性至今人们还历历在目。相隔不到4年即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以汶川县为中心又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前些时期印度、冰岛和智利等地区也接连不断地发生了大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现象。尤其是2011年3月11日,日本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9级大地震所引起的巨大海啸,这些自然灾害现象在短期内的频繁发生,给人类的生命生存和财产安全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损失不计其数。按人类有史以来所记载的数据显示:特大地震的发生约二十五年才会出现一次;火山爆的发生约四十五年才会出现一次。而近十年来频繁出现几次特大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有失常规和自然性。那么,大地震的发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到目前为止,自然科学家们都把地震的发生视为是地壳板块运动变化所带来的自然现象,他们基本上都是这样认为:是地球陆地板块与板块之间在漂移的过程中产生了挤压现象,引发了板块出现断层而形成裂痕。这就是地震专家们目前对地震现象的一种解释。
    我们经研究认为这种解释,只是对地震发生表面的一种现象分析,不能从地球整体物质运动的环节功能中寻求出大地震发生的真实原因。我们于2009年4月26日在《大众科技报》发表了《论恒星起源》一文中,对地球存在于太阳系中的功能作用已做出详细论述,并得出能量来源的结论:地球是太阳系再生能量的园地,生命是再生能量的载体。地球地核及地幔里的流体物质,是一种燃烧能力特强的核物质,是目前太阳正在燃烧的物质。地球是太阳系惟一能积累能量的星球。太阳系是依靠恒星(太阳)能量、磁场和磁力线对糸内物质的控制及使其产生化学反应,通过燃烧和形成生命物质两个自然手段,来达到有机物质与无机物质的相互转换,最终能实现恒星能量物质的周期循环。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对大地震、海啸与火山爆发频繁发生原因做出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与人类开采地下能量(石油)有着直接的关系。下面从大地震、海啸与火山爆发频繁发生及其关联性原因谈谈我们的研究成果。
一、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功能作用
    要明白地球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这些自然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就必须要知道地球存在于太阳系整体物质运动中所起的功能作用。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及得出如下的结论: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是生产和储存能量的惟一星球。它是通过形成生命物质的形式为载体,能将地球地表上的无机物转换成为有机的能燃烧的生物质,最终储存在地幔和地核中来体现的。虽然目前人类对地球地核内的探测具有不可入性,但只要细心观察,采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是能推理出其内部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正确性。根据生物学家预测,目前,在地球上包括海洋和陆地大约存活着2500万个生物物种和品种,地球从表面的地壳,到里面的地幔,外核和内核的物质组织结构是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物理性原理的。
    经研究表明,地球物质圈层组织结构的形成,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完成从不能燃烧的物质向能燃烧的有机物转换和积聚的艰巨任务。因此,地球是产生和积聚碳化物的基地,是实现太阳系能量转换的园地。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可以想一想,在地球上,目前拥有约二千五百万个生物物种和品种,在生命圈成长的生物链和食物链中,每天会有多少碳化物产生呢?我们再可以想一想,每个月会有多少碳化物产生呢?每年会有多少呢?每十年,每百年,每千年,每万年,每亿年,如此类推。地球上会有多少碳化物产生和积聚呢?这么庞大的碳化物数量是我们难以去预测和计算的。  
    从海洋到陆地共同连成一片所自然构建的生物圈,为地球不断产生和积聚碳化物(能量)而做出共同努力。地球上的生物分为两种生存形态:第一种是细胞生命形态(包括动植物和真菌);第二种是原核生命形态(医学上称之为细菌)。细胞生物的动植物能起到产生、制造碳化物的主力军作用;原核生物(细菌)能起到分化、支解碳化物的主力军作用的同时,能释放出燃烧能力特强的有机化学物质,起到不断提升碳化物纯度的重要作用;它们都是以代代相传、相互共生的变异遗传进化方式来延续的,每上一代的死亡和每天的排泄物就自然会形成碳化物。那么,在整个生物圈里,所体现的是能为地球贡献永不间断的能燃烧的碳化物。自然界不会让生命体长生不死的,它会使用各种各样的自然手段,来达到生物大量地,分期分批地死亡。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地球不断积聚有机碳化物而站好岗放好哨,是把生命体的碳水化合物实现成为能燃烧的碳化物。植物是形成碳化物的“缔造者”。动物是实现碳化物的生产者。植物的死亡日长夜久就会演变成煤质和木炭质等生物质,动物的死亡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原油和油脂等生物质,而动物食物的排泄物和费物,就会自然形成它们之间的混合物。这些生物质大多数是被寄生的细菌和真菌所分化,并通过每年的雨季和春季而被雨水、洪水和雪水所带走,利用水流、支流、河流等自然手段,将其搬运到大海和大湖里。当这些能燃烧的碳化物遇到海洋里的盐(NaCl)时,会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不断地沉淀到海床里。与此同时,生存在海洋里死亡的生物和所有物种的排泄物都会在水流运动下,自然也下沉到海床里。根据海洋专家探测表明,海洋的平均深度约为3800米,具有自然丰富的海床,可为碳化物的沉积提供广阔的自然条件。
    上述这一过程,就能实现在海床里不断地积聚能燃烧的生物质。随着地壳的漫长而又持久的运动变化,部分已积累碳化物的海床逐渐被覆盖了,久而久之,就会在地壳层里逐步形成大小不同的碳化物沉积层。碳化物沉积层是流体的生物质。根据地理学家探测表明,地核和地幔里的物质也是生物质,也是流体的,是一种高纯度、高强度、高密度的燃烧能力特强的核物质。同时,地球的内核、外核和地幔的温度都极高,内核最高,可达8000摄氏度以上,外核次之,地幔再次之。内核在自转及高温条件的物质运动下,会产生强大的内能应力,会直接影响着地球地壳固态物质的变异,会引发地球自转的偏向力方向(即围绕赤道区域)的地壳不定时地产生裂痕现象,这种不定时出现裂痕现象的自然发生,人类称它为地震现象。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地球物质运动是通过地壳层发生裂痕现象这一自然手段,能将碳化物沉积层的生物质流进地幔的,因为,当地震现象发生时,会使地壳固态层产生裂痕,由于地球表面覆盖着70%的液态水,液态水会沿着地震所引发的裂痕渗透并产生巨大的压力和压强,会将储藏在地壳层里的沉积物通过余震的手段将其与液态水同时压进到地幔里。由于地幔是温度极高的自然圈层,能将液态水转化为气态现象而产生强大的气化胀力,因而走进地幔里的液态水当转化为气态现象后,就能沿着地壳层自然形成的排泄系统逐渐排出地面。这样,就会形成地面的温泉和泉眼现象的自然发生。当进入地幔里的气态水不断地向地表排出并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地幔与地壳之间因而会腾出一个生物质新的储存空间。这一原理在地球上所发生重复循环的过程,就能实现在地核里不断累进碳化物(能量)之目的。通过上述手段流进地幔中的生物质,在地幔和外核产生高温的条件下,分两个层次对从地壳层流进来的生物质进行筛选、加工和提炼,使其达到高纯度碳化物的要求后,再送到内核里储藏起来。这样,地球就能通过物质运动变化的手段,来达到高纯度碳化物逐步积聚之目的。地幔还有一个明显的物理特征,就是能起到区分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功能作用,是限制不够纯度的碳化物进入外核和内核的关卡。同时,也是保护地核高纯度碳化物不能释放的圈层。此外,经过在地幔筛选及提炼时认定不够纯度的碳化物物质(废物),会通过地幔内能运动挤压的方法,从地壳层的排泄系统中把它们挤出地面,使其重新通过地表生物的转换手段再来一个循环。当这个排泄系统把不够纯度的废物排出地面时所发生的自然现象,人类称它为火山爆发现象。
    以上所述过程,进一步说明了地球物质的圈层组织结构是由它天然形成的功能原理所决定的。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运动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地变异着,这种变异积累的过程可体现为:地表是通过生物的手段产生和制造碳化物(能量)的地方;地壳是形成碳化物沉积层的地方;地幔是筛选和加工高纯度碳化物的地方,同时,既是区分高纯度碳化物的分界层,又是保护地核高纯度碳化物并使其不能以释放形态的层面;外核是提炼高纯度碳化物的地方;内核是储藏高纯度碳化物的地方。从整体上看,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生产和制造有机物质的物流运动系统,是从不能燃烧的无机物质向能燃烧的有机物质逐步转换的制造基地,是一个生产碳化物(能量)的大型机器,是储藏高纯度碳化物(核物质)的天然仓库,是实现太阳系能量再生的园地。这也许就是地球物质运动在太阳系中真实的功能作用。
二、大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频繁发生及关联性原因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就能理解到地球物质运动的基本原理和特征,由此可以开悟出海啸、大地震和火山爆发频繁发生及其关联性原因。
    首先,我们要了解海啸的形成,才能逐一明白它们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因为海啸自然现象的发生是由海底大地震现象所引起的。
    那么,地震具体是怎么样产生的呢?我们从上述原理中可以领悟到,地震现象的产生是与地球地核自然吸纳储藏在地壳里的沉积层--碳化物和液态水有关。地球的物质运动在其自然形成的功能作用下,能将储存在地壳层所形成生物质的沉积物作为能量的积累来源,通过地核的内能应力作用,能使地壳不定时地产生裂痕现象的自然手段,将其逐渐纳入到地幔并随后被输送到地核里储藏起来,从而使地球达到不断积累能量之目的。从地震发生频繁的地区来看,都是出现在水下或带有水源丰富的地域,特别是围绕地球赤道两旁的区域表现得较为频繁。当地震现象发生时,由于液态水会沿着地震所引发的裂痕不断地渗透,液态水有个明显的物理特征,水越深所产生的压强和压力就越大,会通过余震的手段将有机沉积物压进地幔。在这一过程中,相当部分的液态水就能伴随着沉积物同时到达地幔区域。地幔是温度极高的自然圈层,会将液态水转化为气态现象并产生强大的胀力,此后,气态水就能通过地壳自然形成的排泄系统逐步地排出地面。这样,就会形成地表温泉和泉眼的自然现象。当走进地幔里的水不断地向地表排出达到一定程度后,地幔因而会腾出有机物新的储存空间。这一原理所发生循环往复的过程,并在地球自转和地核酷热物质内能运动的内应力作用下,就会自然导致地球地壳地震现象的频繁出现。
    那么,海啸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根据历代科学家探测表明,地球上经常都会有地震现象的自然发生,一年大小可达上几万次,而且大多数都是在海洋中发生的,当在海洋中发生大地震时,会引起海底地壳产生突变而出现如下几种情况:一是地壳分裂而产生一条既宽又长的裂痕;二是地震区域的相当部分地壳物质突然凸起;三是地震区域的部分地域突然下陷。当第一种情况发生时,海水会沿着裂痕迅速渗透,引发此区域的水位突然下降,当裂痕被灌满海水后,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反向力量,又引发了此区域的海水突然上升而高出水平面甚多;当第二种情况发生时,此区域的海水会随着地壳物质突然凸起而突然升高;当第三种情况发生时,此区域的海水会随着地壳物质突然下陷而相应下降,此情况也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反向力,也会引发水位反弹升高的自然现象。以上这三种情况,会在海洋中大地震发生时同时出现,会导致大地震区域范围的水位突然高出海洋水位甚多,便使海洋此区域的海水呈现出一种巨大的圆弧扩张推动力,并以形成巨大的海浪形式不断朝着海岸和陆地扑来。由于大地震后都会有余震的延续,这就引发了海啸现象的发生。由此我们就能明白这样一个原理,在海洋里有大地震的频繁发生,就会有海啸的频繁发生。地震的震级越大,所形成海啸的破坏力就越大。因此,地震与海啸现象的发生是关联性的。而地震现象是地球地核吸纳和积累能量的一种自然手段,也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现象。
    依据相关科学家从历史的资料分析表明,自然界大地震和火山爆发现象的发生是有周期性的,大地震现象的发生约25年为一个周期,火山爆发现象的发生约45年为一个周期。那么,近十年中,地球上为什么会频繁发生大地震和火山爆发现象呢?导致频繁大地震和火山爆发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经多年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与人类挖掘地下能量(主要是石油还包括煤炭和地下天然气)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因为人类地下采油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了,各国和地区为了经济发展的能源需要,大量开采石油(即储存在地壳里的碳化物沉积层),根据初步调查,到目前为止地壳余下的石油已不多了,估计与人类社会发展约100年左右将会基本开采完毕。这样,储存在地壳里的碳化物沉积层就会越来越少,会逐渐破坏地球地核吸纳碳化物(能量)的自然性。因为,地核吸纳能量的自然手段就是地震,当地核所吸纳的生物质沉积物数量不能达到它的自然需求时,它的吸纳强度和密度就会越来越大,这一原理就会导致大地震的频繁发生和震级会越来越大的必然发展趋势。
    此外,由于储藏在地壳里的生物质沉积物越来越少,在通过地震手段所吸纳到地幔里的物质比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会导致液态水和不燃物数量的比例增多,而能燃烧的碳化物数量会越来越少,液态水和不燃物所占地幔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大,液态水所占空间越大,气化后形成地幔与地壳之间的空间就越大,会引发地震的震级就越来越大和越来越频繁;而不燃物所占地幔的空间越多,地核和地幔高温的内能运动就会越来越大,挤压不燃物排出地面的功能会越来越强,被挤压出地表的不燃物和不够纯度的碳化物会越来越多,这就引发了火山爆发现象的频繁发生及越来越严重。此外,还会导致大气层物质结构的改变,造成气候环境的恶劣变化。上述所分析的过程,就是地球大地震和火山爆发频繁发生之原因所在。因而,地震与火山爆发现象的发生也是关联性的。在以上发展趋势的情况下,这些自然灾害给地球地表造成的破坏性会越来越大,人类今后面对的自然灾情将会越来越严重。人们应该明白,地球地表自然覆盖着 70%的液态水,当特大地震的震级不断地上升,引发海啸的浪高超出于陆地平均面约1/3以上时,大部分陆地生物包括人类在内将会遇到毁灭性的灾难。这是一个对于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十分严峻的大问题。
三、人类能源发展新思考
    通过上述的研究分析,我们就能得出如下结论:自然界的能量物质是来自生物,生物是再生能量的载体;地震是地球地核吸纳能量物质的自然手段;海啸是海洋大地震所引发的一种自然现象;火山爆发是地幔不够纯度碳化物的排放物。这些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关键点在于人类无知地开采石油,以及挖掘形成石油的物质(如煤炭及地下天然气),不知不觉地破坏了地球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性。人们应该明白,存在就有它的作用性。人类发展至今已走向文明,自然界大地震、海啸和火山爆频繁发生原因已开悟了,以前不理解,情有可原。但今天理解了,应刻不容缓。这虽然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问题,所涉及的层面较广。但为了人类和后代今后的生存着想,我们相信人类能权衡好生存与利益的关系。
    因此,我们郑重地倡议国家并转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相关科学家,尽快对此论题的根源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一旦确立,应迅速制定相应全球性的保护措施,立下公约,坚决制止继续开采石油的无知行为。同时,还要保护好煤炭和地下天然气这些以后会形成石油的物质。要从根源上解决大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频繁发生的问题,就必须要保护好地球物质运动的自然性和稳定性。为此,人类不能只顾现代人的利益,而忽视破坏自然规律所带来的严重恶果。人类今后应主要向绿色能源方面发展,如太阳能、水能和风能等。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获得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有效保障。否则,我们可以预言:目前恶果已初显,如果再不警醒,不立刻停止对石油的开采,继续愚蠢地人为地去破坏地球物质运动的自然规律,不出50年内,地球上大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现象的发生将会越演越烈,所带给人类灾情的严重性将会越来越大,人类将会自吃其果,定会走到无法收拾的绝境地步。

更多悦读:

“科学狂人”梁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