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植物园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标签:
中国植物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陈焕镛华南植物园朱汉斌杂谈 |
分类: 我拍 |
华南植物园参与编著《中国植物志》部分专家合影留念。——朱汉斌拍摄于2010年1月18日上午
过去的10年中,标志着中国基础研究最高成就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曾空缺了七次之多。2010年1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完成的“《中国植物志》的编研”,荣获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唯一的一等奖,打破了该一等奖2007年和2008年度连续两年空缺的尴尬局面。
这些功臣当中,陈焕镛院士、胡启明研究员 和张宏达教授,分别来自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和中山大学。据了解,《中国植物志》是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在历史上获得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同时也实现了广东科技界历史性重大突破。
2010年1月18日上午,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召开的庆祝“《中国植物志》的编研”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座谈会上获悉,华南植物研究所(园)作为主编承担的《中国植物志》有31卷(册),主编和参与编著的有34卷(册),分别占全部总卷(册)数(80卷126册)的24.6%和27.0%。该园创始人陈焕镛院士担任了《中国植物志》第一届编委会主编。这些卷(册)中先后获国家级、中科院、部、省级二等奖以上的有10项。
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主要获奖人员中,排位第二的是华南植物研究所首任所长陈焕镛院士,是编撰《中国植物志》的主要发起人之一;排位第六的知名植物分类学家、华南植物园退休职工胡启明研究员,他是《中国植物志》第六届和第七届编委会委员,他和陈封怀研究员一道主持编撰了第59卷第1册和第2册,参与编撰了第75卷等。
已故的陈焕镛院士(1890-1971),祖籍广东新会,是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28年,陈焕镛创办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室,后改名为农林植物研究所。1954年该所改属中国科学院,并改名为华南植物研究所,陈焕镛任首任所长,并于第二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位美国哈佛大学的硕士毕业生,不仅建成了中国南方第一个植物标本室,还发现了100多个植物新种,10多个新属。在户外采集标本过程所长期积累的第一手资料,促成了陈焕镛先后主持出版《广州植物志》、《海南植物志》。1956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拉开了这一鸿篇巨制的开端。陈焕镛与钱崇澍一道担任主编,此后他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主持编纂《中国植物志》。
《中国植物志》自1959年首卷出版,到2004年全部出版,由146个单位、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通力协作完成(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0位)。全书共有5000多万字,总计80卷126册,包括9080幅图版;记载中国维管束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采集和查阅植物标本1700余万份;发表新属243个,新种14312个;提出了一些类群的新分类系统。总计80卷126册,包括9080幅图版;采集和查阅植物标本1700余万份;发表新属243个,新种14312个。
图表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所(园)研究人员在《中国植物志》历届编委会的任职情况。
2010年1月18日上午,华南植物园召开庆祝“《中国植物志》的编研”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座谈会。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胡启明研究员、《中国植物志》部分编研人员吴德邻、林有润、陈伟球、丘华兴、陈邦余、冯学林、阮云珍、卫兆芬、余汉平、余峰、李泽贤、张桂才、王学文等老专家出席座谈会。
更多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