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第一个马拉松赛道上,半途就把自己跑哭了。
那天,我们一竿子人稀稀拉拉地跑上了黄河大桥,虽说无法看到清澈的河水,但我心里有数,黄河就在脚下流淌。这时候太阳已经升起老高,从起跑,一直就没暖和过来,一直在冷飕飕地风里穿梭。这会儿太阳照在背上暖洋洋的,一种舒适感降临。这是少见的好状态,不仅跑得自然流畅,眼泪如一种莫名的生理反应,夺目而出。有速度,有节奏,脚下跑得更加的匀称和轻盈。速度与温暖叠加,多巴胺雨露阳光般不期而至。
就在这个时候,眼前出现了一个直线掉头的拐弯,三五成群的人,为通过折返点的选手鼓劲。后来我才明白,跑步大神亚索,称其为“吸收人群的力量”。在马拉松的赛道上,迈开腿,没什么好担心的。一个孤独的人,见到佛陀,甜甜绵绵,涌入心田,就是这种感觉,小时候,一个遥远的儿时记忆,梦里笑醒的那种高兴劲儿头,通透全身。面对山与路,赛道与彩旗,我不知不觉地泪流满面。我知道,也许还带点不可思议的感受,但却是那样的真实,觉得我跟这个世界,瞬间融为了一体,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能量汇聚为合体,一种独特的、幸福的、知足感,充盈内心。
多年以后,当我回忆起这种感觉,以及在乔治·希恩所著《跑步圣经》书中看到的细节,立马引起我深深地共鸣。仿佛在某个时空召唤下,四十五岁开始跑步的希恩描述的个体感受,只有在马拉松中才能体会。而我,恍如就在那天的赛道上,让五十三岁的我,感同身受。再或许,这正是跑者共同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