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西游记》作批注
(2018-12-22 18:48:5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感悟 |
如何给《西游记》作批注
什么叫批注?
是指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
圈圈点点,心有所感。笔墨追录,两语三言。生动传神,效果极佳。但得乐趣,为智者传。
在哪里批,在哪里注?
眉批(批在书头上)
旁批(字、词、句的旁边,书页左右侧)
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
做批注的符号:
“”圈,标在文章的难词或者精彩词语下面。
“~~~”曲线,划在文章精彩和优美的语句下面。
“———”直线,划在文章中需要领会、理解、记忆的语句下面。
“??”疑问号,标在文章有疑问的语句末尾。
批什么,注什么?
1.批标题,注明含义和作用。
比如看到《西游记》这个名字,马上就会想到人们常说的“真三国,假封神,一部西游哄死人”。(这一句删掉)
又如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我们可以批注自己的疑问:袁守诚是谁,老龙王用了什么计,何以会犯天条,会受到怎样的处罚?这样带着问题去读书,得到的答案就会更清晰。
2.批词语,注明拼音、解释或表达效果。
悟空学艺于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斜月三星”就是个心字。这一颗骚动不安的心,同我们所有的心一样,于天堂地狱善恶之间自由穿梭,瞬息间七十二变;它的金箍棒可大可小大小全凭一股“心劲”;八卦炉中经种种变化终于灼亮“心眼”让它炼成火眼金睛;“定心真言”紧箍咒让它疼了又疼……孙悟空,就是一颗心的象征。
3.批语句,注明含义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天地还没有分开时世上一片混乱,渺渺茫茫没人能看清。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从此清浊相离,天地分开。天下万物仰仗无上仁德的天覆地载之恩,创生万物成就了极大的功德。如果想要知道这种功德是如何造就的,那就请看《西游释厄传》。
4.批段落,注明在文章中的作用。因为原著较长,这里不再赘述。
5.批结构,注明文章的行文思路。
其实整部西游记在写作手法不算复杂,主要是塑造了唐僧师徒以及白龙马五个人物形象,而这师徒五人只是一个人!孙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猪八戒是人的情,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龙马是人的意志力。孙悟空是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师的弟子,“斜月三星”就是个心字(斜月不就是那一勾吗?三星不就是那三点吗?)。所以说,孙悟空是心的弟子。大致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至第七回,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三界的故事;
第二部分是第八至第十二回,写唐太宗入冥,交代取经故事的缘由;
第三部分是第十三至第一百回,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护送唐僧到西天取经,一路上师徒四众斗妖斩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实际上只有七十七难,前四难是在取经以前),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西方天竺国灵山,见到了佛祖如来,取得了真经,护送回东土,四人也修成了正果,变成了佛。
6.批写法,注明对写作技巧的简要分析。
前两部分是全书的精华,后面第十三到一百回,为了凑齐九九归真之数,故事情节显得过多的重复。这也是神话和通话惯用的手法。例如每一回都是到达一个新的地点,遇到新的妖怪,唐僧不识,悟空尽管把其打死或者找天上某神仙来降服带回仙界【找得最多的是观音菩萨】。但毕竟八十一之数不是那么好凑的,于是降服白龙马,被灵龟弄下河,甚至老鹰调走经书等等都算作一难,未免有重复累赘之感。
7.批感悟,注明体会和启示。
读完《西游记》,掩卷长思,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西游记》里唐僧成佛了,我能理解,一个有使命的伟大领导者!孙悟空成佛了,我也能理解,一个业务高手,斩妖除魔,忠心耿耿!沙和尚成佛了,我也能理解,一路上脏活,累活,苦活,任劳任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猪八戒都能成佛,那只因为一件事,他跟对了团队!
也可以这样思考:
孙悟空从一只石猴做起,依次经历悟空、美猴王、齐天大圣、孙悟空、斗战胜佛的过程,是不是一个基层员工——高管的生涯规划的。可见“若非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
8.批主旨,注明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
在孙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黑暗势力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西游记的主旨写的是如何成功的故事,这才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没有立志,便谈不上努力。没有努力, 便谈不上怀疑。没有怀疑,便谈不上坚定。没有坚定, 便谈不上成功。没有成功,便谈不上无欲无求。没有无欲无求,便谈不上皆是虚妄。
总之,文章中的字词句段的思想内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艺术效果以及文章的结构、思路、主旨等,任何方面都可批注上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