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海外见闻文化宗教杂谈 |
分类: 杂谈 |
在国外生活了多年, 也多多少少认识些外国人. 途径不外是从工作中,邻居中, 或一些社交活动中认识. 其中黎巴嫩兄弟约翰便是通过工作中认识, 并有私交. 先是认识他老父塞齐,之后便是儿子约翰,同时还有孙子爱立克(约翰的兄长的儿子), 真是祖孙三代啊!
老父塞齐是一个有50年超强经验的老电工,
自己有一盘电工生意. 他有儿子四个,
有两个儿子给老父打下手, 老么约翰是其中一个,也是父亲最器重的一个,
因为他极聪慧,才三十出头,
却已经从父亲身上学得一门好手艺,
为人处世颇有乃父之风, 长得也很帅,
而且非常诚实. 他工作作风严谨,说一是一,
大凡跟他有过工作交往的人对他的评价都是"A
Very Nice Man, Very Honest"
(一个好人,非常诚实). 老父亲现在已经完全退休,
一盘生意完全交给约翰打理.
上周六下午,把两闺女L&J托付给奶奶家,偶跟"哈比"(hubby --- 英文丈夫husband的短称)俩人,忙中偷闲一起参加了约翰John的极富中东民族特色的婚礼.
新郎帅哥约翰John跟他的貌美新婚妻子墨拉Mirra在接受亲友的祝福.
中间戴花的老者是John的父亲塞齐先生.
早在几月前就收到请帖, 并当即回复我们一定准时参加他们的"婚礼进行两步曲". 说明一下,第一步"观礼"是不用通知(RSVP)主人家是否赴会; 但第二步的"婚宴派对"则一定要告知主人家,因为他们要统计来吃喝的人数, 当然这也是礼数之一.
第一步:
婚礼是当地下午2点,在悉尼内西区一家基督教教堂(Anglican Church---圣公会) 内举行. 我们穿戴整齐,并提前10分钟抵达. 此时观礼的人们,有亲属,朋友近200人, 已经纷纷入座. 新郎和他的三个伴郎 ---- 他的三个兄长早已经在前面排成一列面向神父,紧张地等候新娘的到来. 所有来宾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都是"异族人",但在他们眼里,我们才是名副其实的"外国人".
显而易见约翰家族及其亲友都是信奉基督教的. 而我们也知道黎巴嫩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信奉伊斯兰各教派的. 经验告诉我们是和这些中东朋友交往, 在宗教问题上要极其小心. 因为各教派之间是互相不信任和敌对的. 黎巴嫩国内的内战主要是由宗教信仰而引发的. 跟他们交往后, 对他们的国家,文化及宗教算是有一丁点了解, 这是好处之一.
牧师在给一对新人主持婚礼
时针刚好对准2点,没有任何多余的话和动作,人们自觉安静下来,屏住呼吸.
此刻,
不知谁喊说了几句话,
人们立刻一起站起身来,转身面向门口方向.
只见此时新娘在她父亲的牵引下,踩着红地毯,从门口缓步迈入教堂,朝内前方讲坛处走去. 父亲把她的手交到牧师手上. 随后便是由牧师主持的为时约一小时的结婚仪式.
仪式由主牧师主持,另有两个年轻的牧师模样的人从旁协助. 整个仪式都是牧师们在说和唱.没有任何音乐伴随.所有对新郎新娘的"教诲"都是是唱出来的. 如"作为丈夫, 你要象爱你的父母家人一样去爱你的妻子.... 她是你的主人,你是她的奴仆.... 阿门!....","你作为妻子,你要忠于你的男人, 为他生儿育女,象他父母爱他一样地去爱他.....". 这种唱说方式对于我们异族人来说,无疑是新鲜的, 以前从没有见过,非常庄重,也非常有趣,因为某些唱段居然引得一部分观众一起合唱. 对于偶来说, 虽然时间有些冗长,因为有一段是用他们的自己语言唱出, 但总体也算一气呵成.
仪式完成后, 众人散去.下午5点才是宴会派对时间. 我们跟其他很多人一样, 去附近的购物中心打发时间. 而新人们则去一个公园拍照. 当天风和日丽,极度晴朗, 约翰和家人真是会挑时间啊!!!
仪式后在教堂外
第二步:
邀请信上说婚宴在西区巴拉打区内的一家豪华会馆内举行. 我们跟众多的客人一样准时5点抵达会馆,排对等候入座.
会馆分上下两层, 楼上是准备间及更衣室等; 楼下是宴会厅,40张被编了号的大圆桌已经被精心摆布过,并摆上各式可口小食物. 我们找到自己的桌子.居然我们是最早的,于是选了面向舞台的椅子坐下.
餐桌的摆设
准七时(前面的两个小时都是人们吃小吃和相互打招呼及交谈,旧友新知,好不愉快). 这时过道上已经站满了一排扎着头巾,身穿民族衣饰和身上分别挂着大鼓和喇叭的壮实男人,看来他们是主人家请来助兴的民族乐队手.大堂后方楼上的小门外燃起了室内焰火,喇叭和鼓声一起"炸响"起来,象极了我们的锣鼓喧天的场面, 非常欢快.
新人走出二楼小门瞬间
向人群走去
随着强烈的鼓声与众人欢快地跳起民族舞蹈,偶亦加入其中.
宴会一直进行到11点多,我们因为要接小孩,所以提前离开,但众人还在载歌载舞不知疲倦.我们跟新人及家人道别并交给约翰和墨拉我们的礼物, 带着感动和愉快踏上回家路上.
第二天约翰和墨拉要北上去北部度蜜月.
祝他们一路玩好,回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