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民日报:真正厉害的人,都不着急

(2023-03-09 12:35:30)

如今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变得越来越急不可耐,总是焦躁不安,觉得:“太慢了”“等不及”……

 

 

我们想要越来越多,耐心却越来越少了。

 

 

但是很多事情,越是着急越不会做成。

 

 

成功不仅需要“快”的效率,更需要“慢”的智慧。

 

 

作家三毛曾在书中写道:“你要给自己时间,不要着急,一步步来,一日日过。”

 

 

让自己慢下来,别着急,你想要的,都赶来在路上。

 

 

如今,很多人会感到患得患失。

 

 

总是想着自己付出了很多,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总是觉得自己明明很努力,却看不到结果。

 

 

然而,越是迫不及待,便愈发心浮气躁,只会离成功越来越远。

 

 

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有个年轻人看到自己的同学飞黄腾达,他羡慕不已,觉得自己也能成为千万富翁。

 

 

于是他辞职开始创业,希望能一夜暴富。

 

 

他开过餐饮店、洗衣店、连锁超市等,但他总觉得赚钱太慢而不停地找新的出路,随着创业接二连三的失败,他的家庭陷入了绝境。

 

 

他的妻子很是恐慌,就去寺庙求助高僧指点。

 

 

高僧说:“请你的先生来见我吧。”

 

 

之后,这位年轻人很不情愿地来到了寺庙。

 

 

高僧带他走进后院,对他说:“如果你能扫完这地上的落叶,我就把获得千万财富的秘密告诉你。”

 

 

年轻人觉得这很容易,拿起扫把就开始扫,结果每次眼看就要扫完时,身后的地面又掉满了枯叶。

 

 

经过一天的打扫,地上的落叶甚至比他刚来时还要多。

 

 

他生气的去质问高僧:“你为什么要骗我?”

 

 

高僧对他说:“你对财富的欲望就像这地上的落叶,它已经覆盖了你的耐性。你心里有千万的欲望,却只有一日的耐性。”

 

 

无论做什么事情,若缺少耐性,不管有多少聪明智慧,很容易会半途而废,也终将一事无成。

 

 

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拼的不是起跑时的速度,而是持久的耐性。

 

 

欲速则不达,越是节奏快的生活,越我们需要沉下心来,修炼自己的耐性,这样才能成就最好的自己

 

 

哈佛大学曾进行过一个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实验。

 

 

科学家选了100个智力与年龄、生活环境等条件相近的儿童。

 

 

经过统计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只有3%的人有长期和阶段性的目标。

 

 

25年后再对比时发现,27%没有目标的人在从事最辛苦的工作,甚至有些人还要靠救济金生活;

 

 

那3%有长期和阶段性目标的人,早已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人。

 

 

拿破仑曾说:“若你想在一件事上取得成就,首先拥有一个明晰的目标。

 

 

谷爱凌,就是一个从小目标坚定的人。

 

 

2022年,谷爱凌在北京冬奥会大跳台比赛和U型场地比赛中都成功夺冠,还在自由式滑雪坡面障碍比赛中拿下亚军。

 

 

18岁的她首次参加奥运会,就荣获两块金牌和一块银牌,成为了冬奥会上最耀眼的明星。

 

 

在采访中,她激动的说:

 

 

“这一刻,我小时候定下的目标终于达到了。”

 

 

原来,谷爱凌在小时候,就在摆满奖牌的柜子上给北京冬奥会预先留下了金牌的位置。

 

 

为了实现目标,即使没有母亲和教练的催促,她也总是训练场上练习滑雪时间最多的人。

 

 

坚定目标的本质在于,是否真的想要。

 

 

有人说:“如果一个人18岁的时候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么,那么他在35岁的时候一定会有所成就;

 

 

如果一个人18岁了还仍然糊里糊涂地度日,那么他三四十岁的时候仍然会在底层奋斗。”

 

 

只有内心真的坚定的想要得到,才能向着定下的目标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的向前走。

 

 

世界上最好的捷径,就是朝着心中的目标,坚定地努力下去

 

 

丘吉尔说:“乐观的人在每个危机中都能看到机会,悲观的人在每个机会里却只能看到危机。”

 

 

身处困境时,保持心态乐观,试着在危机中找找机会,也许就能看到希望。

 

 

霍金在17岁时考上了剑桥大学,正当他享受美好的生活时,命运却和他开了个玩笑。

 

 

在霍金21岁时,他得了一种叫做“渐冻症”的罕见疾病。

 

 

医生预测他还剩3年的生命时光,这让他一度陷入消沉。

 

 

可当他想起和他同病房的小男孩,因为疾病突发第二天就去世了,霍金觉得上天对他还算温和。

 

 

于是,霍金开始乐观地面对自己的命运,虽然身体不能行动,但是思想可以“所向披靡”。

 

 

他继续自己的物理研究,用研究成果帮助了很多人,终成为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

 

 

戴尔·卡耐基在《找回快乐的自己》一书里写道: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三分之二的好事情,有三分之一不太好的事情。

如果我们要快乐,就要多想想三分之二的好事,而少去理会那三分之一不太好的事。”

 

 

当今时代,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焦虑的事情,要升职、加薪、买房、买车、还贷……有人苦不堪言,也有人一笑而过。

 

 

正所谓:“哪怕现实给你一百个理由沮丧,你也要拿出一万个理由去乐观笑对。”

 

 

与其沉浸在过往悲伤中,一天天把日子消耗殆尽

 

 

不如抬头向前,一步步把生活踏出欢快节拍。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

 

 

“想做一件事应该做足准备再开始,还是先行动起来?”

 

 

一个高赞回答是:“若是总想等到万事俱备才开始,事情永远都不会完成。”

 

 

深以为然。

 

 

有时候,所谓的准备是一种拖延。

 

 

当代作家王朔在小说《我是你爸爸》里就塑造了一个总是在准备中的爸爸形象:

 

 

作为爸爸的马林生是一位书店营业员,他总是看不上那些知识分子,却幻想自己能做一切,认为自己的能力比他们更高。

 

 

他每天吃完晚饭后第一件事就是在写字台上铺上书写纸,拿出笔,和他儿子说他在准备写作,但是儿子马锐从没有看到过他写一个字。

 

 

儿子问他:“你说要写作,为什么迟迟不动笔。”

 

 

爸爸说:“我还没有酝酿好,我要构思一个完美的作品。”

 

 

就为了这个完美的作品,爸爸准备了一辈子,却没写一个字。

 

 

哲学家马克思说:“走出一步实际行动,比写出一打纲领都重要。

 

 

当一个人真正行动起来,许多想象中的困难才会被打破。

 

 

你准备锻炼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当天就开始跑步。

 

 

在你最有热情的时候,先慢慢跑起来,一旦开始了,就会很容易继续下去。

 

 

当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都聚焦在“做”上,大脑也会自动的转向“怎么做”的思考。

 

 

凡事先行动起来,你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才会在岁月里沉淀出最宝贵的财富。

 

 

带大家看一组问题:

 

 

是跑步还是追剧?是学习还是游戏?

 

 

是白水还是可乐?是沙拉还是炸鸡?

 

 

可能你会选择前者,毕竟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是希望自己积极向上的。

 

 

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最后实现的往往是后者。

 

 

或者是为了减肥上一顿吃了七分饱,下一顿却是小烧烤。

 

 

我们总是一边在触手可及的快感里无法自拔,一边又对自己的堕落捶胸顿足,日渐迷茫。

 

 

及时享乐是一种对自我的放纵,它容易让人意志消沉、精神颓废、丧失进取心,只有懂得延迟满足,将目光看得更长远,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

 

 

巴西球员罗纳尔迪尼奥年少成名,被认为是足球届天才,大家觉得他会是未来的球王。

 

 

但是,他没有朝着大家期待的的方向发展,而是享受成名带来的好处,不再辛苦训练,整日酗酒放纵自己。

 

 

由于他球技退步,导致在比赛场上频频失误,最后只能狼狈的离开球队。

 

 

与罗纳尔不同的是,球员C罗却靠着绝对的自律成为队里的后起之秀。

 

 

C罗对自己严格要求,他克服一切困难,每天都去球场进行超长时间的训练。

 

 

终于,在一场场比赛得胜后,他成为足球界新的传奇。

 

 

很认同一句话:“能力不是靠金钱得来的,比及时享乐更长久的是延迟满足。”

 

 

越是优秀的人,越懂得延迟满足带来的快乐,他们总是愿意等待更长的时间来换取更丰盛的果实。

 

 

掌握“延迟思维”,才会让我们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广阔

 

 

杨绛说:“花有花期,人有时运,可以努力,但不要着急,花团锦簇,果实累累都需要过程。”

 

 

修炼耐性,就算铁杵也能磨成细针;

 

 

目标坚定,不断前行,总会到达终点;

 

 

保持乐观,就算在苦难中也会盛开美好的花朵;

 

 

开始行动,哪怕再不完美的脚步也胜过等待;

 

 

延迟满足,才能获得更高级恒久的快乐。

 

 

人生需要全力以赴,但别太过着急。

 

 

不着急是一种随遇而安的从容,是一种事缓则圆的镇静,更是一种不与人比的睿智。

 

 

余生还长,不必慌张,你只管一路前行,去迎接心中最美的风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