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临大事有静气

(2023-03-02 19:33:49)
    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我新年给自己的座右铭。它说的是,越遇到大事的时候,越需要静,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这句话的出处是清朝两代皇帝同治和光绪的老师翁同龢他教导弟子的时候说的。为什么我觉得这句话这么重要?就是去年这一年的时间,当我翻阅这些古代先贤们留下的这些名言警句时他们高频率地提到一个字,就是“静”字。诸葛亮在“试子书”里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上来说:”要修身,靠的就是“静”。“昭德新编”这本书里也说:“心静极则智慧生,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到极致,自然就会有智慧涌现。南朝著名的艺术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说“静者寿,躁者夭”,保持清净心的人是会长寿的。“道德经”认为“静”是至高的境界。它说万物的根源是静,当你达到最虚空的时候,就是“守静笃”。虔诚地,笃定地,专一地守着“静”这个状态。为什么呢?

        为什么这些古代先贤们都认为“静”这么重要?我们又怎么去进入“静”这个状态呢?先从字面上找“静”这个字的由来?很有意思,我很有收获,静是一个形声会意字,它是由两个字组成的,“青”和“争”,正在争夺“青”这个事物。
        “青”是什么,是春天的颜色,是万物生发的颜色,它也指代的是事物最精华的部分。我们在前段时间里讲中国色的这期视频里,说到群青,这是中国色中最高贵用宝石做成的天然颜料。那“争”是什么呢?我们看看“争”的甲骨文,两只手在抢夺同一个东西,那这就很奇怪了。两只手在抢夺一个最精华的东西,这怎么就“静”了。
          这明明就是“动”嘛。但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曾经有人给我看过一个太极旋转图,当太极高速旋转的时候,你知道我们会看见什么吗?你会发现,快和慢,动与静是在相互转化的,它很像是一个小石头,你把它往上抛,你会发现,上升到最高点的那一刻,它的速度是零。然后它会下坠。在上升和下坠这两个动的过程中,中间有那么一刻,它是极静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实静是更高级的动。我之前讲西方艺术史时,说过一个作品,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在这之前很多艺术家都创作过同样的主题,这是一个神话,大卫打败巨人歌利亚的故事,但你看到其他人的作品,直接描绘的是结果,大卫赢了提着歌利亚的头,或者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很放松地站着。但为什么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会成为刻入美术史的一个伟大作品呢?
      就是因为他别出新意地选择了描绘战争开始之前那一刻大卫的神情和姿势,而且你会发现,他的武器还在他的肩膀上,这不是一个动势啊,这是一个蓄势待发,将发而未发的那一个非常安静的瞬间,这就是大事当前的那股静气。
      那怎么进入呢?我想起去年我讲起苏东坡的时候有一期,就是苏东坡的“记游松风亭”,说他有一天去爬山,然后看到前面有一个亭子,他可以到亭子里面去休息,但好远怎么走也走不到,又累又气,最后他说了一句,“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这里为什么不能休息呢?他说完这一句,突然感觉到一下子解脱了,然后他还想到,即便此刻战鼓声声,马上就要上阵杀敌了,但大事尚未开始,结果也没有来临。那一刻你要做的就是“歇”。“楞严经”里有一句话,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歇就是停下,所以怎么进入“静”呢,就是在那一刻,停下。
        停下头脑中各种念头,各种纷飞的思绪,各种呼之欲出的冲动。如果把我们的心比喻成一个湖面的话,那么每一件事带给我们的杂念,就会像是在我们的心湖里丢一块石头,大石头,小石头,这湖面一直都有波纹。我们始终无法看清楚,湖面照映出来的东西,只有停下,在那一刻,让湖面恢复它本来的样子,这就是“菜根谭”里所说的,静中观心,真妄毕现。你能很清楚地看见哪一些是妄念,而哪些才是你真实的意图,所以,每临大事有静气。
       最后我想把“大学”的一段话送给你,新的一年我们共勉,这段话非常美,而且我觉得它不需要翻译,翻译反而破坏了它的意境,它就适合反复吟诵,“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其实我挺喜欢哲学的,天地有道,大道至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