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学全文(王通)
(2025-05-10 15:30:30)
|
止学
|
|
隋,王通584-617,字仲淹,思想家,教育家
河汾学派鼻祖,弟子房玄龄、魏征,孙子王勃
|
|
卷
|
原文
|
备注
|
|
智
|
智极则愚也。
圣人不患智愚,患德之有失焉。
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
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
智者穷,而道无尽哉。
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
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
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不竭而谋远者逆。
智者言智,愚者言愚;
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
|
|
用势
|
势无常也,仁者勿恃。
势伏凶也,智者不矜。
势莫及君子,德休与小人。
君子势不于力,力尽而势亡;
小人势不惠人,趋之必祸焉。
众成其势,一人堪毁。
强者凌弱,人怨乃弃。
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
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
|
|
利
|
惑人者无逾利也。
利无求弗获,德无施弗积。
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
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
天贵于时,日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众见其利者,非利也;
众见其害者,或利也。
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
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
利无独居,运有兴衰,存畏警焉。
|
|
|
辩
|
物朴乃存,器工招损。
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
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
力不胜任者,勿言强也。
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
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
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
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矣。
|
|
|
誉
|
好誉者多辱也。
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
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
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
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赏誉勿轻,轻者誉贱,贱则无功也;
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
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
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
|
|
情
|
情滥无行,欲多失矩。
其色如一,鬼神莫测。
上无度失威,下不忍莫立。
上下知离,其位自安;
君臣殊密,其臣反殃。
小人为荣,情不可攀也。
情存疏也,近不过己,智者无痴焉;
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艰。
情者不敛,运无幸耳。
|
|
|
蹇
|
人固乃正,命顺乃奇。
以正化奇,止为枢也。
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
天灾示警,逆之必亡;
人祸告诫,省之固益。
躁生百端,困出妄念。
非止莫阻害之蔓焉。
视己勿重者重,视人为轻者轻。
患以心生,以蹇为乐,蹇不为蹇矣。
穷不言富,贱不趋贵;
忍辱为重,不怒为尊。
蹇非敌也,敌乃乱焉。
|
|
|
释怨
|
世之不公,人怨难止。
穷富为仇,祢祸不消。
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
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
和而弗争,谋之首也。
名不正而谤兴,正名者必自屈也;
惑不解而恨重,释惑者固自罪焉。
私念不生,仇怨不结焉。
宽不足以悦人,严堪补也;
敬无助于劝善,诤堪教矣。
|
|
|
心
|
欲无止也,其心堪制。
惑无尽也,其行乃解。
不求于人,其尊弗伤;
无嗜之病,其身靡失。
自弃者人莫救也。
苦乐无形,成于心焉。
荣辱存异,贤者同焉。
事之未济,志之非达,
心无怨而忧,患弗加矣。
仁者好礼,不欺其心也;
智者示愚,不显其心哉。
|
|
|
修身
|
服人者德也。
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
讷言无失,不辍亡废。
小处容疵,大节堪毁。
敬人敬心,德之厚也。
诚非致虚,君子不行诡道。
祸由己生,小人难于胜己。
谤言无惧,强者不纵,堪验其德焉。
不察其德,非识人也;
识而勿用,非大德也。
|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