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花争艳,视听盛宴——“菊苑流芳”:2023年辽宁省新春戏曲晚会观后记

(2023-05-18 12:19:56)
标签:

杂谈

分类: 芸窗品戲

百花争艳 视听盛宴

——“菊苑流芳”:2023年辽宁省新春戏曲晚会观后记

 刘新阳 

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共同主办,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承办,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沈阳市文化演艺中心)、沈阳评剧院协办的“菊苑流芳”—— 2023年辽宁省新春戏曲晚会,终于在癸卯年农历正月十三的辽宁大剧院与辽沈地区的戏曲观众见面了。值得关注的是,这次戏曲晚会是辽宁省举办的首次新春戏曲晚会,晚会紧紧围绕“庆新春,闹元宵”为主题,全面展示辽宁戏曲特有的艺术风采,从而展现辽宁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

百花争艳,视听盛宴——“菊苑流芳”:2023年辽宁省新春戏曲晚会观后记

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指出:“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戏曲是中国特有的戏剧样式,有着千年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戏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中扎根民间土壤最深、绽放最瑰丽的花朵。同时,戏曲艺术还是中国传统各种艺术门类的综合体,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代表性,不仅是人们熟悉的艺术形式,而且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在新时代戏曲艺术的传承与传播就变得尤为重要,这也正是这次辽宁举办戏曲春节晚会的意义所在,更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一、全国剧种 流派纷呈

历史悠久、传承久远的京剧和评剧艺术,不仅是分布在辽宁的全国性剧种,而且,由于长期植根这片黑土地上的艺术实践,也使京剧和评剧在辽宁形成了自己的演出风格,并形成了自己的戏曲流派。

京剧自19世纪90年代由关内传入辽宁营口、大连、锦州、丹东等沿海城市,继而进入沈阳,一路北上。京剧进入辽宁后,逐渐取代了辽宁原有主要戏曲剧种——直隶梆子的演出,久驻辽宁的京剧演员逐渐接受并掌握了当地观众喜爱奔放热烈的欣赏特点,多以演出武戏和文武带打的剧目,从而占领辽宁主要的戏曲演出市场。20世纪30年代,涌现出唐韵笙等具有独立表演风格的表演艺术家,由他创作演出的《驱车战将》《闹朝击犬》以及整理改编《古城会》《走麦城》等,尤其受观众喜爱,故唐韵笙在京剧界有“南麒(周信芳)北马(马连良)关外唐(唐韵笙)”之誉。

评剧形成产生于河北省东部,1936年首次以“评剧”的名称迅速向全国传播。20世纪初,河北评剧艺人进入辽宁,至20年代,评剧已逐渐成为辽宁地区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五六十年代,评剧在辽宁地区得到迅猛发展,评剧演出团体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以至辽宁各市县均有评剧演出团体,其中又以沈阳评剧院历史最为悠久。历史上,沈阳评剧院成功推出了《小女婿》《黛诺》《半把剪刀》《谢瑶环》《打金枝》《对花枪》等代表性剧目,并逐步形成以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为代表的辽宁评剧流派。

辽宁的京剧和评剧都具有激越炽烈、大开大合的整体地域特征,同时在流派风格上又各有侧重,如京剧唐派的文皮武骨、雄浑朴拙,评剧韩派的细腻唯美,花派的热烈奔放,筱派的俏丽婉转,都是在这片黑土地上形成并广泛传播的流派风格,为广大戏曲观众所熟知。

二、地方戏曲 熠熠生辉

辽宁的陆地总面积为14.8万平方公里,地域广阔,形成了辽宁各地不同的方言体系,这也是地方戏曲得以蓬勃发展的基础。从辽宁的地方戏曲剧种分布看,辽剧是辽宁独有的地方剧种,辽剧前身是辽南影调戏,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辽宁盖县(今盖州市)和复县(今瓦房店市),是在辽南皮影戏的唱腔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戏曲剧种。历史上涌现出的《龙凤镜》《加林与巧珍》《月在别时圆》《姜云胜》《三女抢板》《梁山除霸》《又是樱桃红了时》《回家》《养女情》《圆谎》《奉天落子》等,都是辽剧不同时期的代表剧目。

海城喇叭戏是流传于辽宁海城、鞍山、营口一带的民间小戏,源于当地秧歌,主要伴奏乐器是唢呐,故称“喇叭戏”。1958年,辽宁省文化厅根据文化部《关于地方剧种以流行地区定名的通知》精神,将喇叭戏正式定名为“海城喇叭戏”。近年,鞍山市戏曲剧院成立专业海城喇叭戏剧团,相继排演了《王婆骂鸡》《跷中情》《孝顺媳妇》《杜鹃花开》等传统和现代喇叭戏剧目。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海城喇叭戏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阜新蒙古剧是在蒙古族短调叙事体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艺术。1984年,经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戏剧家协会认定,阜新蒙古剧为我国第九个少数民族剧种。1984年10月,经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委批准成立民族文工团蒙古剧队,排演阜新蒙古剧《乌银其其格》。1986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蒙古剧实验剧团成立,先后创作演出《海公爷》《砸斗》《蒙乡烈火》《嘎达梅林》《阿梨玛》等近20部阜新蒙古剧新剧目,这些剧目多根据蒙古族民间故事、传说改编而成,题材内容反映蒙古族牧民的生活。

凌源影调戏也叫“活人影”,是在凌源皮影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也是辽宁的地方戏种之一。经过艺术家们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凌源影调戏推出的《寡妇门前》《红柳湾的笑声》《香槐树下》《香槐岭的笑声》,已成为独具魅力的舞台艺术形式。二人转则更是东北地区历史悠久,深深植根于东北民间的一种喜闻乐见艺术形式,更无须赘述。

 “菊苑流芳”戏曲晚会上共演出12个节目,其中涵盖了京剧、评剧、辽剧、海城喇叭戏、阜新蒙古剧、凌源影调戏、二人转等辽宁境内所有的戏曲剧种,参演单位均为辽宁省内的戏曲演出团体,可以说,这次晚会也是辽宁戏曲剧种以及院团在当下的一次集中而有力的展示。

不论是全国性剧种,还是地方戏曲剧种,他们都构成了辽宁一道独特的戏曲风景,更承载着厚重的辽宁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特征。在多年的艺术探索与实践中,辽宁戏曲院团在剧目建设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谓“师古不泥古,厚古不薄今”。如在此次演出中出现的京剧《汉津口》《珠帘寨》《霍小玉》《望江亭》《杨门女将》、评剧《花为媒》《杨门女将》《谢瑶环》《江姐》、辽剧《龙凤镜》、阜新蒙古剧《乌银其其格》和二人转曲目《水漫蓝桥》《猪八戒背媳妇》《马前泼水》《大西厢》等都是各剧种的经典与传统保留剧目,同时如古典题材的海城喇叭戏《夫妻和》和现实题材的凌源影调戏《婆婆还乡》及二人转《回娘家》又都是新编剧目,在这样一台精心挑选的戏曲晚会上,既能看到致敬经典的传统剧目,还能一睹地方戏曲剧种不懈创新的新编剧目的风采,从而全面展示辽宁在戏曲继承与创新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三、名家荟萃 人才辈出

戏曲在某种程度上是“角儿”的艺术,这也是戏曲艺术在审美过程中一种独特表现,因此在各个戏曲剧种形成发展的过程中都涌现出一批独具艺术风格的艺术家,就辽宁而言,辽宁戏曲流派的代表当首推唐韵笙的京剧唐派与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的评剧韩派、花派、筱派。此次,“菊苑流芳”戏曲晚会上梅花奖获得者常东演出的《汉津口》正是唐派艺术风格的剧目,常东艺承诸家、不拘一格,对京剧武生的杨派、老生的言派,都广有涉猎。近年来,他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仲博先生的指导下,恢复演出了《未央宫斩韩信》《闹朝扑犬》《二子乘舟》《好鹤失政》《古城会》《走麦城》等一批唐派代表剧目,观众可以在《汉津口》中感受到京剧唐派一专多能、允文允武的艺术魅力。

评剧经典剧目联唱中的《杨门女将·巡营》《谢瑶环·花园》《江姐·绣红旗》三折,由筱派弟子王筱萍、花派吴丹阳和韩派弟子、梅花奖获得者周丹演出,这三个剧目也分别是筱俊亭、花淑兰、韩少云不同的代表性剧目,对辽沈地区的评剧观众来说自然再熟悉不过,但从中依然可以看出老一代评剧艺术家在传统剧目移植和现代戏探索中作出的成绩,也可以看到“韩·花·筱”的弟子在传承评剧流派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大连京剧院余派老生名家、梅花奖获得者凌珂在晚会上演出的京剧《珠帘寨》选段,同样令人耳目一新。相传《珠帘寨》本系京剧花脸剧目,后被“名伶大王”谭鑫培移植为生行剧目,之后又成为余叔岩最著名的代表剧目,《珠》的全面性即在于展示全面,前重唱念、后重靠把而兼及做表,缺一不可。早在2005年,CCTV第五届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中,凌珂就以余派名剧《珠帘寨》获得本次大赛的金奖。虽然“解宝”一折重唱,但演员们在唱做方面表现出的老到与沉稳,依然十分突出。陈阳、刘宁、王丹联唱的京剧《霍小玉》《望江亭》《杨门女将》选段,也都充分体现出京剧荀派、张派、李派的艺术特色。锦州评剧团倪佳鑫、王晶演出的评剧《花为媒·洞房》选段,也体现出了评剧新凤霞和李忆兰一脉的风韵,这些选段都在戏曲流派的光辉下,为本次演出增添了色彩。

作为辽宁新兴的戏曲剧种,盖州市辽剧团演出辽剧《龙凤镜》的王英琪、曹洪云,鞍山市演艺集团演出海城喇叭戏《夫妻和》的杜晓玲、谷志刚、赵新刚,阜新蒙古贞乌兰牧骑演出阜新蒙古剧《乌银其其格》的马爱国,凌源影调戏剧团演出凌源影调戏《婆婆还乡》的白云花、海兆凤,铁岭市民间艺术团演出二人转联唱《乡韵乡音》的牡丹奖获得者张春丰等演员,同样也是各剧种中最优秀的代表性演员,通过本次晚会多剧种演员同台献艺,不仅在以往是难得一见的,更重要的是,看到这么多戏曲艺术的传承人的坚守,令热爱戏曲艺术的观众感到由衷的欣喜。

四、形式新颖 旨在弘扬

“菊苑流芳”戏曲晚会上选取的剧目片段,都是从大型剧目中择取出的精华,同时也是最能代表该剧目,甚至该剧种特色的“戏核”,这为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领略到辽宁戏曲的艺术魅力提供了更为充裕的便利,从而使观众通过对片段的欣赏,走上了解辽宁戏曲和民族艺术的文化认知之路。

晚会开头和结尾的两段戏歌伴舞也是本次演出中的一道风景。开场由王志鹏、孙明月、王爽演唱的《梨园春色》在形式上采取京剧、评剧、辽剧三个剧种唱腔相融合的方法,使京、评、辽剧各自不同的旋律熔于一炉,既多侧面展现出辽宁戏曲剧种的多样性,还充分地展示出辽宁鲜明的地域特色。晚会最后,由辽宁京剧的两位梅花奖获得者常东、李静文与梅花大奖获得者冯玉萍三人合唱的戏歌《我爱你中国》同样是京剧与评剧唱腔音乐的一次融合。应该说,在各类戏歌的创作中,京歌是走在最前列的,运用其他戏曲剧种旋律创作出的不同剧种音乐的戏歌创作紧随其后,但将各剧种声腔特征与旋律进行融合共存的戏歌创作并不是很多见,因此无论是《梨园春色》还是《我爱你中国》的开放式创作理念,不失为走在时代前列的一种积极的艺术探索,希望各地在未来能够创作演出更多反映地域风土与文化融合的戏歌,奉献给时代与观众。

为了使辽宁更多的戏曲观众看到这场新春戏曲晚会,“菊苑流芳”新春戏曲晚会此次在票价上推出了进一步的惠民举措,百元以内的惠民票数量达到50%以上,以此吸引更多辽沈地区的戏曲观众走进剧场现场欣赏本次演出。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扩大辽宁戏曲的影响,这次新春戏曲晚会还同步在辽宁文化云平台进行现场直播,从而满足更多不能到场的观众在线上同步欣赏的需求,据相关数据显示,此次辽宁文化云直播“菊苑流芳”戏曲晚会的点击量共计132870次。种种举措,无不体现本次演出在前期策划中就注入了非营利性质的公益属性,而公益属性的本质就是充分重视戏曲在当下的传承、传播与弘扬,以公益演出涵养戏曲,拉动市场,培养青年观众,从而起到戏曲进入大众视野,坚定文化自信,最终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战略意义。

 “菊苑流芳”——2023年辽宁新春戏曲晚会虽然已降下帷幕,但中华戏曲的艺术魅力是不朽的,新时代下传承民族艺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更是任重而道远,期盼辽宁戏曲事业的发展能以此为契机,在未来辽宁戏曲的创作、发展、传播与弘扬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更大的作用。

(《新世纪剧坛2023年第1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饯友人返香江
后一篇:安徽三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