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争奇斗艳异彩纷呈——京剧《大·探·二》流派唱词考述

(2023-01-03 17:21:52)
标签:

京剧

大探二

流派

唱词

分类: 無塵藝譚

争奇斗艳 异彩纷呈

——京剧《大·探·二》流派唱词考述

刘新阳

京剧《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在清末民初原系三个独立演出的剧目,直到19381015日晚,始由扶春社谭富英、陈丽芳、王泉奎首次连缀演出于吉祥戏院,取名《龙凤阁》,由此开启《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的连演模式。后来杨宝森、奚啸伯、管韶华、李宗义、徐东明等老生名家竞相效法,该剧也成为流传至今的一出传统大戏,久演不衰。

争奇斗艳异彩纷呈——京剧《大·探·二》流派唱词考述

《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及其单折剧目在百余年演出历史中,孕育了不同的流派风格与特色演法,这也正是戏曲艺术独特的魅力所在。近代除谭富英、杨宝森广为流传的“音配像”版本,这个剧目还有不同的演出路数。其中,李适可(止庵)改编的《大保国》唱词,对后来影响同样不可小觑。李适可晚年曾对一些文辞欠通的传统戏唱词进行修改润色,再将改本传给学生,迄今所知他曾修改过《赶三关》《大登殿》等。因李适可本人懂音韵、擅演唱,又具有相当的文学、历史修养,故经他润色改编的唱词既文通理顺又朗朗上口。

因余叔岩生前不演《大保国》,李适可遂对该剧通行本唱词进行了调整。如杨波出场[散板],原词为:“正在朝房把本修,忽听国太让龙楼。本当上楼把本奏,怎奈我官卑职小不敢出头。”李适可认为朝房并不是朝臣修本的地方,遂改为“人臣辙”唱词:“大明江山更名姓,国太有旨让谗臣。本当上殿去奏本,怎奈我官卑小不敢出唇。”又如,杨波怂恿徐延昭怒打李良的[散板],原词为:“龙国太与奸贼做了主,杨波保本一场空。回头便把千岁请,倚老卖老撒撒疯。”李适可认为“撒撒疯”之类唱词有失兵部侍郎和定国侯的身份,改为:“龙国太把话糊涂讲,宠信奸贼要立为王。言语激怒开国将,高举铜锤要振朝纲。”再如,杨波奏本前定场诗,原诗为:“一时元朝居万里,世上多少古今稀。山崩地裂石鼓响,地裂山崩星斗移。”李适可认为“古今稀”“石鼓响”“星斗移”等这种语焉不详的自然现象与元朝覆灭并无因果关系,遂改为:“大元江山传顺帝,黎民涂炭鬼神啼。群雄逐鹿中原地,太祖龙兴国号移”,既从民间疾苦反映出元朝覆灭的必然,又强调元末各方农民起义的事实,从而引出下面的唱段内容。《大保国》中杨波金殿奏本的核心唱段,更被李适可推倒重建。现将通行的谭富英、杨宝森两派唱词与李适可所改唱词横向对比,以便说明问题。

谭富英、杨宝森、李适可《大保国》杨波唱词异同对比

 

谭富英

杨宝森

李适可

臣不奏前三皇后代五帝,奏的是我大明一统华夷。太祖爷初登基南京立帝,四下里反贼寇要夺华夷。湖广的陈友谅兴兵起义,南京城打破了采石矶。只杀得妻寻夫来兄找弟,父在东来子在西。先王爷坐江山非是容易,十八年创国籍臣不能够全知

臣不奏前三皇后代五帝,奏的是大明朝一段华夷。太祖爷初登基南京立帝,四路里反贼寇要谋华夷。湖广的陈友谅兴兵起义,在南京打破了采石矶。只杀得有田有马无人耕地,只杀得经商客旅买卖稀。只杀得妻寻夫来兄找弟,只杀得父在东来子在西。老皇爷坐江山非同容易,十八年改国号臣不能全知

臣不讲前三皇后代五帝,臣口奏我朝中开国事迹。元顺帝失民心倾覆社稷,普天下众英雄攘夺华夷。方国珍明玉珍拥兵自立,苏州城张士诚践位登基。群贼中陈友谅强悍无比,在那鄱阳湖边,火攻一计,湖水尽赤,血满征衣。只杀得妻寻夫来兄不能见弟,只杀得一家人骨肉分离。太祖爷收复江山实实不易,十八载创基业臣不能够全知

汉高皇路过芒砀山,月朗夤夜创江山。到后来王莽贼心怀谋篡,松棚会毒死了平帝归天。这也是汉朝的前车之鉴,太师爷比王莽心术还奸

 

汉高皇路过芒砀山,偶遇白蟒把路拦。拔宝剑将蟒斩两段,又谁知那妖魔要报仇冤。头转王莽尾变苏献,松棚会逼死了平帝归天。亲宗派他尚且如此行事,何况那太师爷谋篡江山。

汉高皇路至芒砀山,偶遇白蛇把路拦。那高祖爷鲁莽将蛇斩,创业垂基四百年。传至在孝平见识浅,国戚王莽掌政权。图谋篡位有苏献,好一似那妖蛇报仇冤。前朝事儿需当鉴,宠信皇亲追悔难

臣杨波在金殿把本奏上,奏的是大宋朝锦绣家邦。赵匡胤病卧在龙床上,他二弟赵光义起下不良。假意进宫将兄望,烛影摇红谋篡家邦。亲兄亲弟尚且这样,何况太师与娘娘。

 

赤须火龙从天降,投托河东赵玄郎。那匡胤卧病在龙床上,二弟暗中起不良。假意进宫把兄望,烛影摇红一命身亡。亲手足他尚且如此争抢,何况太师与娘娘。

残唐五代乱纲常,各路诸侯霸四方。天下万民思真主,陈桥拥戴赵玄郎。关东关西把业闯,到后来病卧在龙床。光义进宫来将兄望,烛影摇红祸起萧墙。亲手足尚且这情状,何况那太师爷有篡位心肠。

通过对比以上三个不同的《大保国》唱词可见,李适可在旧本的基础上,从根本上舍弃旧本“太祖爷初登基南京立帝,四路里反贼寇要谋华夷”这个朱元璋称帝在先、平叛在后的陈述,把重点转移到元末四路英豪揭竿而起、群雄逐鹿切入,将“两城(诚)两珍”巧妙地设计其中,既面面俱到又简洁了当,以此衬托朱元璋既灭元朝又平群雄才夺得天下,建立大明王朝的艰辛,在奏陈中暗示李艳妃守住明太祖历经艰辛打下的江山。后两段陈奏的唱词,旧本多涉及“头转王莽尾变苏献”“赤须火龙从天降”、转世投胎、冤冤相报等迷信色彩的词语。即便是在古时,这些内容都不应成为臣子奏告皇帝的依据,为此李适可有意削减了唱词中涉及迷信的表述,把“谁知那妖魔要报仇冤”巧妙地改为“好一似那妖蛇报仇冤”,最终把重点集中在对“外戚专权”的叙述和映射上,思路就是在金殿奏本中暗示“崇信外戚”的利害,而不是用神话传说来说服李艳妃放弃太师监国的想法。

争奇斗艳异彩纷呈——京剧《大·探·二》流派唱词考述

因李适可对京剧余派唱念有着深入的研究,所以他在编腔中极为重视对入声字和湖广音的使用,在“十八载创基业”一句中使用了二黄唱腔中的“满江红”,又将余派《清官册》“我命你回衙报一信”的唱腔化入“关东关西把业闯”中。凡此种种可以看出,李适可的改编既努力从历史真实出发,又规避唱词中原有的迷信色彩,既在文辞上有所提高,又在演唱风格上保持了余派风格(参见于世文《忆李适可老师》,原载《戏曲艺术》1984年第2期)。李适可改编《大保国》的版本曾传授给王则昭、于世文等人,于世文又传给黄士骧(以上唱词由黄士骧先生提供)、赵世璞、尹培玺、耿其昌等人,尹培玺又将该唱法传给黄炳强。王则昭、赵世璞、耿其昌、黄炳强均有录音录像传世。此外奚派传人中也有与此接近的唱词,具有一定影响。需要指出的是,这出经李适可编词创腔的《大保国》,只能说是余派风格的剧目,而不是余叔岩本人唱过的余派戏。

旧本《探皇陵》同今天观众熟悉的《探皇陵》相比,主要区别在于今天的《探皇陵》删去了旧本中徐延昭“数郎夸将”的大段唱段。关于“数郎夸将”,金少山、张春彦曾合灌这段唱腔的唱片,但因时间所限未能唱全。台湾京剧花脸演员陈元正和周正荣留有《探皇陵》“数郎夸将”唱段录音。北京京剧院花脸演员刘建元曾专门录制徐延昭“数郎夸将”全部唱段:

(净)一文一武站两厢,(生)叙一叙大明朝锦绣家邦。(净)杨大人好一比汉高皇上,(生)千岁爷好一比西楚霸王。(净)进宫去摔死了年幼的太子,我保大人做帝王。(生)千岁爷把话错来讲,谋朝篡位奸贼李良。(净)我本是戏言来讲,杨大人你那里且莫要惊慌,我观一观儿郎。杨大郎生来好貌相,亚赛当年汉刘王。身旁缺少诸葛亮,阴阳八卦腹内藏,你亚赛个刘王。赤面长髯小马芳,亚赛当年关二王。过五关曾斩六员将,擂鼓三通斩蔡阳。到如今缺少两员将,缺少关平与周仓,你亚赛过关王。杨三郎生来面皮黑,亚赛当年猛张飞。虎牢关前威风凛,枪挑吕布紫金盔,你亚赛过张飞。四公子生来气概雄,亚赛当年赵子龙。长坂坡前施猛勇,三进三出显威风,你亚赛子龙。七日搬兵小赵飞,你的功劳数第一。有朝幼主登龙位,老夫把本往上提。别的官儿不封你,我封你九门提督永镇宫闱。

“数郎夸将”后,徐延昭才接唱今天观众广为熟悉的“服你服你真服你,偌大年纪能把兵提……”由此可见,旧本独立演出的《探皇陵》同样是一出唱功繁重的铜锤花脸戏,尽管今天删去“数郎夸将”已成通行演本,但仍有花脸演员重视“数郎夸将”的传承与价值。

争奇斗艳异彩纷呈——京剧《大·探·二》流派唱词考述

程砚秋为使《二进宫》唱词达到“江阳辙”一韵到底的效果,把开场的唱词从“由求辙”改为“江阳辙”。原词为:“自那日与徐杨决裂以后,独坐在寒宫院闷忧忧。先王爷晏驾后太子年幼,太师爷一心心想篡龙楼。他那里父女情全然无有,竟把我孤儿寡母当作了马牛。徐小姐把守在宫门口,看一看不觉到八月中秋。”程砚秋改作:“天地泰日月光秋高气爽,可怜我抱太子闷坐椒房。遭不幸老王爷龙殡天上,恨太师欺幼主祸起萧墙。徐小姐守宫门以为保障,怕的是太师爷闯进宫墙。”这段别致的唱词与唱法在今天仍然为程派传人传唱。

梅兰芳在《二进宫》三人联唱中的一段唱词是:“昔日里有一个子龙将,在那长坂坡前救过小王。到后来保太子登龙位上,他的名儿万古扬。”张君秋则择取春秋周僖王驾下潘葛丞相舍妻搭救苏皇后的典故,把此处唱词唱作:“昔日里有一个潘老丞相,李氏夫人替了皇娘。紫竹林内生太子,他的名儿万古扬”,此故事参见明传奇《鹦鹉记》。

吴小如在《也谈<二进宫>的唱词》中提到:“我30年代中期曾在北平听过言菊朋的《二进宫》(与胡菊琴、马连昆同台),即标榜加唱‘渔樵耕读’和‘四季花名’,惟词句不复省记。1951年在燕京大学晤张伯驹先生,承他以余派《二进宫》全剧相授,始知言氏所加之词余氏亦有之。不过余氏30年代即息影歌坛,而言氏则不断上演此戏,所以观众每知有言而不知有余也。”(吴小如:《也谈<二进宫>的唱词》,《吴小如戏曲文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版,第658-659页)可见在20世纪30年代,“渔樵耕读”和“四季花名”的唱法已经出现在京剧舞台上。另在1930年,筱月红、筱菊红、金少山在百代公司合灌的《徐杨进宫》中,筱月红也有“渔樵耕读”和“四季花名”的唱法。

争奇斗艳异彩纷呈——京剧《大·探·二》流派唱词考述

张伯驹认为:“按须生吓得臣一段唱词,旧传有渔樵耕读,四季花,琴棋书画。”(张伯驹:《红毹纪梦诗注》,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87月初版,第79页)但笔者在清末、民国的戏考文本里没有找到相关记录。所谓“渔樵耕读”和“四季花名”,指的是《二进宫》中杨波的“吓得臣低头不敢望,战战兢兢启奏皇娘。臣昨晚修下辞王本,今日里进宫来辞别皇娘。望国太开恩将臣放,放臣还乡落得个安康”,中间嵌入“四贤”渔樵耕读、“四雅”琴棋书画,和“四季花”春夏秋冬唱词,颇具文学雅趣。

言派这段的唱法,李家载曾录有唱段,唱词是:“吓得臣低头不敢望,战战兢兢启奏皇娘。臣不学兴周的姜公吕望,臣愿学钟子期砍樵山岗。臣不学尉迟恭种田庄上,臣愿学吕蒙正苦读文章。赋一曲高山流水声嘹亮,闲无事对棋盘散心肠。看一本古书精神爽,巧笔丹青挂在两旁。春来百花齐开放,夏时荷花满池塘。秋后的菊花金钱样,冬至腊梅雪上加霜。望国太开龙恩将臣放,臣要告职还乡落得个安康。”

言兴朋与李家载所传唱法完全一致,李和曾(无“四雅”)、孙岳这段也基本是李家载的唱词。据张伟品谈,宋澂(湛清)所传与李家载唯一区别在“四季花”的不同:“春兰发花王者之相,夏时莲花满池塘。秋后的菊花高士样,冬日的红梅雪上添香。”

20世纪30年代,余叔岩虽不再作营业演出,但他并未放弃对“四贤”“四花”的钻研,还把成果传授给弟子孟小冬。孟小冬把余派“四贤”“四花”唱法传给弟子钱培荣、赵培鑫等,余派琴师王瑞芝也留有和孟小冬唱词内容相同的说戏录音。《余派戏词钱氏辑粹》中记录下余派这段唱词:“臣要学姜子牙钓鱼台上,臣要学钟子期砍樵山岗。臣要学尉迟恭耕种田上,臣要学吕蒙正苦读文章。春来百花齐开放,夏至荷花满池塘。秋来菊花金钱样,冬至腊梅戴雪霜。”(李炳莘编著:《余派戏词钱氏辑粹》[内部印刷]199510月版,第192-193页)除孟小冬弟子系统,目前凌珂所唱也是这一路的唱词。此后,张伯驹根据余叔岩传授,又在“四贤”和“四花”间嵌入余叔岩本人没有的“四雅”琴棋书画:“弹一曲瑶琴流泉声响,着一局残棋烂柯山旁。写一篇法书晋唐以上,画一幅山水卧游徜徉。”(张伯驹:《红毹纪梦诗注》,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87月初版,第79页)并传给女老生张文涓,因此张文涓存世《二进宫》唱段比孟小冬、王瑞芝、钱培荣、赵培鑫多了“四雅”。 

争奇斗艳异彩纷呈——京剧《大·探·二》流派唱词考述

收录在《刘曾复说戏剧本集》中的刘曾复所传《二进宫》唱词与张伯驹版本又有不同,唱词是:“臣愿学严子陵垂钓矶上,臣愿学钟子期砍樵山岗。臣愿学诸葛亮躬耕陇上,臣愿学吕蒙正苦读寒窗。春来桃李齐开放,夏至荷花满池塘。到秋来菊桂花开金钱样,冬至腊梅带雪霜。弹一曲高山流水琴音亮,下一局残棋消遣解愁肠。书几幅法书精神爽,巧笔丹青悬挂草堂。”(刘曾复:《刘曾复说戏剧本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8月版,第891-892页)耿其昌所唱即为刘曾复此版本。

除老生各派唱词的差异,花脸徐延昭也有对应的唱词,《刘曾复说戏剧本集》记录下了这段唱词:“龙国太休把懿旨来降,老臣言来听端详。臣难学赵廉颇列国老将,臣难学汉马援大战昆阳。臣难学尉迟恭八寨来抢,臣难学老吴桢保驾百凉。臣年迈难把疆场上,臣年迈难挽马丝缰。臣年迈听不见金鼓声响,臣年迈眼昏花观不见阵头枪。老臣年迈难把国掌,要保国还有兵部侍郎。”(刘曾复:《刘曾复说戏剧本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8月版,第891页)邓沐玮与耿其昌、李维康留有该段视频资料。需要说明的是,据曾复老谈,杨波和徐延昭二人如上的唱词须在演出中同时使用,如花脸不唱“臣难学”“臣年迈”,老生就不应单独大唱“四贤”“四雅”“四季花”,反之亦是。应当指出,《二进宫》中的“四贤”“四雅”“四季花”和“臣难学”“臣年迈”等唱词,是京剧演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本着独出心裁、标新立异和“人无我有”的态度经过文人润色创作出来的,并以此作为“看点”来招揽观众、增加收入。尽管不能否认,其中可能存在文人雅士对唱词的精心雕琢,但其内容终究过度游离于剧情之外,偶一雅集赏玩未尝不可,在营业演出中过分强调似无必要。

争奇斗艳异彩纷呈——京剧《大·探·二》流派唱词考述
  戏曲剧种发展成熟的标志因素很多,其中之一便是行当齐全和流派纷呈,京剧在这两方面无疑最为成熟和完备。在《大·探·二》的传承和发展中,出现上述流派风格的异同,既是对剧目表演的丰富,也是对流派艺术的发展,既说明该剧演出历史悠久,又证明该剧倾注了几代京剧演员的智慧与心血,正是他们之间的相互促进,使得该剧流派特色异彩纷呈,这也是该剧从清末到今天始终不断在京剧舞台上演出的成果。

(《中国京剧》2022年第8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