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蟠桃会》吕洞宾唱词流变考述
(2022-11-03 17:43:16)
标签:
京剧《蟠桃会》《八仙过海吕洞宾唱词杂谈 |
分类: 無塵藝譚 |
京剧《蟠桃会》吕洞宾唱词流变考述
刘新阳
2003年在上海东方电视台举办的《京剧〈绝版赏析〉周年庆演唱会》上,北京大学吴小如教授清唱了一段绝响舞台的传统剧目《蟠桃会》吕祖(吕洞宾)西皮唱段“忆昔当年赴科场”,2006年在《古中国的歌——〈绝版赏析〉元宵京剧晚会》上,首都医科大学刘曾复教授清唱了《蟠桃会》中吕祖另一个西皮唱段“今日里饮酒多爽快”,因该戏已绝迹舞台,唱腔古朴无华,唱词新颖别致,二老的演唱令听者耳目一新,一出绝迹舞台的剧目因此再度进入到大众视野。
京剧《蟠桃会》又名《八仙上寿》《八仙过海》《浮东海》等,按陶君起编著《京剧剧目初探》记,《蟠桃会》剧情为“王母设蟠桃会,八仙过海,海中鱼精摄去韩湘子,八仙求救;天兵至,救出韩湘,擒斩鱼精。”另据曾白融主编《京剧剧目辞典》考记“【蟠桃会】即《飘东海》”,李万春藏本《漂东海》的情节是“王母寿辰,大设蟠桃宴,众仙庆寿,吕仙亦携老君所书寿字,偕七仙来赴盛会。席间,金母命嫦娥行酒,嫦娥把盏至吕仙前,吕仙戏之,为众仙所笑。吕伪醉以掩饰。湘子及何仙姑扶吕仙辞归,拐李等随出。行至海边,众仙各乘法宝渡海,湘子被猪婆龙截住,擒入水府,夺去花篮。吕仙等既渡海,不见湘子,乃与弟子柳仙入水,救出湘子。湘子因花篮仍在猪婆龙处,口出怨言,众仙均不肯为之效力。独柳仙复往寻猪婆龙索取花篮,为猪婆龙所败。吕仙见柳仙败阵,乃召二郎神助战,降服猪婆龙,夺回花篮。”从上可知:该戏虽名为《蟠桃会》,却是前部八洞神仙为金母“增寿祈福”,后部二郎神率天兵擒拿猪婆龙“降妖除秽”,并以武旦为主兼及武净的武戏。该戏本事见吴元泰《东游记》及《孤本元明杂剧·八仙过海》,据升平署档案记载,此戏是宫中每逢庆典常演出剧目,至民国堂会和大义务戏中仍经常演出,《富连成戏目单》中有此剧目。据《菊部群英》《梨园佳话》《伶史》中记载,张芷芳、朱小元、杨月楼、朱文英、阎岚秋、朱桂芳以及武旦名家等均擅演此戏。剧中吕洞宾的戏分和地位列猪婆龙、二郎神之后,在另七仙之前。《余叔岩年谱》中曾有王荣山(刘曾复业师)于1918年11月24日在那家花园各督军宴会堂会上演出《蟠桃会》吕仙的记录,但未查到余叔岩本人演过此戏的记载。吴小如教授面告,1948年李盛藻演过全部《蟠桃会》。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上海、北京相继根据《蟠桃会》进行改编,删去头尾的王母宴请八仙、猪婆龙劫持蓝采和以及二郎神率天兵降服猪婆龙的情节,改猪婆龙劫人夺宝为鲤鱼或金鱼仙子与八仙辩理,全剧情节因此改作:八仙赴蟠桃盛会归来,路过东海,各恃宝物漂海而过,惊动海底鲤(金)鱼仙子。仙子率众质问,被吕洞宾等酒后出言调戏。仙子大怒,将韩湘子宝篮收去,双方激战,八仙战败向仙子赔礼,仙子方归还花篮。此后改编本得以推广,北京、上海等地演法大同而小异。《蟠桃会》就此退出舞台,取而代之的便是今天观众所熟悉的《八仙过海》。从《蟠桃会》到《八仙过海》的情节以及剧目流变轨迹,不难看出它们与旧本《三岔口》之于新本《三岔口》、《泗州城》之于《虹桥赠珠》、《安天会》之于《闹天宫》、《红梅阁》之于《李慧娘》等有着诸多相近之处,其中既有不能忽略的时代印记,也有当时改编意图的留痕,这也是刘、吴二老所唱《蟠桃会》在今天听来颇有“新意”的缘故。
据刘曾复教授谈,旧本《蟠桃会》中吕祖共有三个西皮唱段,其中之一即为2003年吴小如教授在《京剧〈绝版赏析〉周年庆演唱会》上所唱【西皮原板】接【摇板】唱段(见表)。这是吕仙“携老君所书寿字,偕七仙赴盛会”之前,上场引子、话白后表达弃文修道内容的唱段,唱腔朴实流畅,落落大方,唱词则是京剧唱词中少见的“顶针续麻”式结构,上句句尾的字词恰是下句句首的内容,非常别致且具玩味意趣。
吕祖唱段之二,是刘曾复教授于2006年《〈绝版赏析〉元宵京剧晚会》上所演唱【西皮原板】转【散板】唱段(见表)。这段唱展现的正是“嫦娥把盏至吕仙前,吕仙戏之,为众仙所笑。吕伪醉以掩饰”的情节,唱段由西皮原板起唱,至“破了戒”转入散板,唱词虽不及第一段精彩,却也能准确地捕捉并表现出吕洞宾酒后的窘态。上述两唱段所在场次情节因在改编《八仙过海》中被减去,故这两个唱段便随着《蟠桃会》的绝迹而淹没。
唱段之三,至2015年8月《刘曾复说戏剧本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通过文本、光盘所记,这段【西皮导板】接【原板、散板】(见表)是八仙赴罢金母蟠桃会,洞宾带醉来到东海时所唱,唱段的位置和改编后《八仙过海》吕唱“适才间赴罢了蟠桃盛宴”相似,但唱词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京剧院黄世骧先生随于世文先生学戏时也学过这个唱段,惟唱词、转板处理略有不同,为追记前贤流光,兹将于世文先生所传唱词附记于此:“沉醉东风月儿高,不觉一时饮酕醄。两足随心任颠倒,湘子仙姑发笑嘲。他笑我当真吃醉了,任意随心乐逍遥。游戏三昧多奥妙,坎离二字本相调。不觉来到东海岛,海水接天浪声高。”《蟠桃会》虽然作为传统剧目已告别舞台,但剧中配角的小段却在“余派”研习者中作为吊嗓唱段一直流传至今,且在传承中唱词、唱法亦非一成不变,而是各有所本,互不相同,这又是一些失传剧目因唱段传播而得以留痕的有趣现象。
然而以上所述《蟠桃会》吕仙唱词是否是该剧的原始唱法,尤其是首个吕仙唱段唱词的“顶针格”在传统京剧唱词中诚然珍贵却也极为罕见,近于个案,很难说没有经过文人的润色,笔者对此抱有怀疑却始终没有得到相关印证。直至看到《清代南府与升平署剧本与档案:乱弹单戏集(第6册)》(海南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和《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第15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中分别收录京剧《蟠桃会》剧本3种:升平署一为标注“蟠桃会
《蟠桃会》吕祖唱词演进流变一览表
|
升平署剧本 (音锣) |
车王府藏曲本 (总讲) |
升平署剧本 (龙长胜、小不点) |
《刘曾复说戏剧本集》 |
《蟠桃会》吕祖唱段之一 |
(唱西皮慢板)曾记当年赴科场,天字号内做文章。圣天子见我的才学广,御笔钦点进士郎。不愿在朝把福享,一心只想上天堂。师父度我把经讲,慕道修真怎敢忘。我也曾望仙楼遭过雷难,我也曾度牡丹上了天堂。我也曾三醉岳阳楼上,我也曾投过了萧后娘娘。我也曾摆过了天门大阵,我师父才收我位列仙班。奉玉旨齐赴那蟠桃会上,八洞仙献寿词庆贺娘娘。紫霞殿蓬莱顶笙歌嘹亮,到蓬莱献寿词才把名扬。(抽头下) |
(唱西皮正板)忆惜当年赴科场,天字号内作文章。圣天子见我才学广,御笔钦点进士郎。我不爱紫绶共金章,一心心只想上天堂。师父渡我把经讲,学道修炼怎敢忙?我也曾望仙楼遭过雷难,我也曾渡牡丹上了天堂。我也曾三醉在岳阳楼上,我也曾助过那肖后娘娘。我也曾摆过了天门阵样,吾师父振收我正列仙长。奉御旨齐赴那蟠桃会上,八洞仙去祝寿庆贺娘娘。 |
(唱慢板)一昔当年赴科场,天字号内做文章。三篇文章做得好,御笔钦点进士郎。不愿在朝爵禄享,一心修炼上天堂。柳仙代路瑶池往,见了众仙说端详。(抽头下) |
(西皮原板)忆昔当年赴科场,科场中提笔做文章。文章幸喜龙颜赏,赏赐我进士伴君王。陪王伴君心不想,一心只想上天堂。天堂远在瑶池上,(摇板)瑶池以上福寿绵长。 |
《蟠桃会》吕祖唱段之二 |
(慢板)今日吃酒真爽快,不由洞宾喜(转二六)开怀。心中只把金母怪,不该命仙女敬酒来。越瞧越看真可爱,怎能与他配合谐。趁此酒性我就开了戒,神昏昏迷迷醉桌台。 |
(唱西皮正板)这杯酒吃的多爽快,好一似仙子赴蓬莱。背地里只把金母怪,不该命蝉娥敬酒来。这蝉娥生得多姣爱,眉清目秀送情来。这一面打动了想思债,缺少媒竹说合偕。趁着酒兴破了戒,(唱二六板)金母稳坐在莲台。众仙见我佯不倸,想是洞宾礼不该。此酒十分多利害,为什么两足分不开,无奈何倒在酒席外,昏昏沉沉睡祝台。 |
这斗酒吃得真(转板二六)爽快,好似襄王赴阳台。背地只把金母怪,不该命嫦娥敬酒来。这仙女生得多姣态,眉清目秀趁心怀。趁此酒兴破了戒,金母打坐莲花台。众仙见我佯不彩,昏昏沉沉睡桌台。 |
(西皮慢板)今日里饮酒多爽快,好一似黄梁赴瑶台。这仙子生得多娇态,眉清目秀送情来。趁此酒兴破了戒,(散板)众仙道我理不该。将身来在瑶池外,昏昏沉沉睡石台。 |
《蟠桃会》吕祖唱段之三 |
(倒板)汎酒东风月儿高,(唱慢板)不却园林醉毛醄。猛然睁开昏花眼,彩和仙姑笑吾曹。【按:两句间疑漏抄一上句】两脚走路乱摆摇,劝你们休要来取笑,二位大仙听(转二六)根苗。吕纯阳吃酒谁不晓,三醉岳阳把名标。行来不觉东海岛,波涛滚滚往上潮。开言便把二仙叫,洞宾言来你听著。方才笑我吃醉了,各显神通把海飘。 |
(倒板唱西皮)沉醉东风月尔高,(唱正板)不觉园林醉酕醄。猛然睁开昏花眼,湘子仙姑笑语高。难道我莫非真醉了,两足不住乱摆摇,劝你们休要来取笑,二位大仙听根苗。吕纯阳吃酒谁不晓,三醉岳阳把(名)标,行来不觉东海道,波浪滚滚往上潮。开言便把二仙叫,洞宾有言听根苗。方才笑我吃醉了,各显神通把(海)飘。 |
(唱倒板)沉醉东风月儿高,(慢板)不觉元来醉酕醄。你到我当真吃醉了,三醉岳阳把名标。二仙带路东海岛(抽头),只见海水起波涛。 |
(西皮导板)沉醉东风月儿高,(原板)忆昔当初饮酕醄。两足徘徊任颠倒,湘子仙姑发笑嘲。你道我当真吃醉了,任意随心乐逍遥。游戏三昧多奥妙,(快板)坎离二字本相调。不觉来到东海道,(散板)海水接天浪滔滔。 |
通过“音本”“车本”“龙本”(见表)和吴小如教授唱词对比,“音本”唱词不仅没有“顶针格”,反而具有繁复、粗糙等早期草创京剧唱词的共性特点,唱词长达18句,个别唱词还有“翘辙”的现象。“车本”唱词同样没有“顶针格”,只是唱词缩减了两句,整体框架与“音本”很接近,但“音本”提示中的“慢板”在“车本中”已被标为“正板”,这说明“音本”和“车本”《蟠桃会》在记录时间上相对比较接近,但在板式上却仍有调整。至“龙本”,原唱词已由18、16句减为8句。虽在升平署各种剧本提示中均无“原板”记录,而且从今天京剧舞台所呈现的演出形式上看,一切原板、慢板在升平署剧本的记录中均记作“慢板”,但“龙本”的唱词内容与格式已逐渐开始向吴小如教授所唱的“顶针格”迈进。目前对“音锣”生平尚无可考,但他不会早于道咸之前,龙长胜则有档可查在光绪十八年(1892)“十一月二十七日,与相九箫,刘七儿并征入署”(参见王芷章著《中国京剧编年史》下卷第936-937页),可见“龙本”《蟠桃会》足可代表光绪中叶该唱段通行唱法,显然,吴小如教授“顶针格”的原板唱法当是光绪后期至民国这段时期才有可能出现的。
再看“音本”“车本”“龙本”中对应第二段“今日里饮酒多爽快”的内容(见表),并横向比较四个版本的唱词,升平署和车王府剧本中的板式提示与刘曾复所唱唱词在不经意间发生着细微的变化,虽然在升平署和车王府剧本中,此段转【二六】的位置不尽相同,而且“车本”的唱词更为冗长,但转二六的传统与格式依然存在,倒是刘曾复教授所传唱法中没有了转【二六板】的处理,取而代之是转【散板】的唱法。另外在“音本”中“不由洞宾喜开怀”“越瞧越看真可爱”“怎能与他配和谐”,和“车本”中“这一面打动了想思债,缺少媒竹说合偕”“此酒十分多利害”等粗糙的水词,都在“龙本”中有了显著提升,包括铁拐李“神仙不准动色”之于“金母在此,要放老成些”插白的调整也使表述变得愈加含蓄。
“音本”“车本”“龙本”对应第三段“沉醉东风月儿高”的内容(见表),光绪时期“龙本”唱词比此前“音本”和“车本”同样做了减法,如在“音本”和“车本”中保留的“开言便把二仙叫”四句交代性唱词,在“龙本”和《刘曾复说戏剧本集》中已不见了踪迹,而且音、车、龙三本无论先后均未过渡和发展到“游戏三昧”(指排除杂念,心神平静)、“坎离相调”(本为《周易》两卦,另指铅汞、水火或阴阳)等有关佛家、道家思想表达的创作思路上,由此也可以进一步证明现今刘、吴、于、黄诸位前辈所传唱词在光绪以后才可能出现。
因刘曾复、吴小如、于世文、黄世骧等位前辈的传播,使本已绝迹舞台并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蟠桃会》吕祖唱段拂去历史的尘埃,显见于世,然上述前辈所传唱词、唱法却并非就是“骨子老戏”和“古已有之”的演法,从升平署档案中所见的剧本和比较,该剧自清道咸以来至光绪中叶的内廷和王府,再到经过文人的加工,仅聚焦微观到配角的唱段一直不曾停歇脚步进行着精炼与简化。经过升平署剧本两种《蟠》本的比较,在较早“音本”中的开场跳五形、猪婆龙点将吊场、蟠桃会上金母唱段、洞宾以外七仙的联唱以及猪婆龙欲将蓝采和刨心下酒等情节,均被光绪时期“龙本”的剧本所精炼剪裁掉了,仅就目前两版不同时期的升平署剧本论,在不伤及剧情的前提下,剧本在演进中力求对场次和唱词的精简是不争的事实,而京剧艺人这样做的目的恐怕在剪裁中使本剧的情节结构愈加紧凑,进而缩短演出所需的时间,同时使表现剧中情节的唱段、表演与开打在有限的时间里进一步得到集中的展现。
过去的传统剧目因有生命地存在于舞台之上,时代审美、需求、习惯、节奏等一系列的变迁,必然影响到剧目在面对观众和市场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否则失去生命,退出舞台将是它们不可逃避的命运,这也形成了即便是传统剧目在流传过程中所必然面临的“流”与“变”——想要流传下去就要变,如果一成不变就只能驻留在某一个时代里并成为被后世称作“绝响舞台”的“失传剧目”,这个道理看似残酷,却符合普遍意义上的辩证关系。倘若开放地看待“流变”的发展趋势和艺术现象,《八仙过海》里吕洞宾已大大提升文学性的唱段“适才间赴罢了蟠桃盛宴”,又何尝不是《蟠桃会》“沉醉东风月儿高”的流变和发展?面对今天诸多失传和濒于失传的传统剧目,挖掘抢救失传剧目的真正意义究竟是要在100年后原封不动地复刻100年前剧目的原始风貌,还是通过挖掘整理传统剧目中特有的戏剧结构、场次安排、技巧设置乃至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手段,使其创作和表演简洁、紧凑的精神在今天延续下去并为京剧所用?一味强调“原汁原味”甚至“一点都不能改,一下都不能动”的理论主张及复排理念,究竟是对是错,是喜是忧?想来《蟠桃会》吕祖唱法在百年前尚可寻觅的流变轨迹,已为今天京剧艺术的发展给出来自市场与实践的答卷。
(《新世纪剧坛》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