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德明评论:生命因想象而精彩、而深邃

(2012-05-18 12:25:04)
标签:

《草原》

下半月刊

2012年第4期

青年进行时

文化

分类: 欲坠红果果(评论)

张德明评论:生命因想象而精彩、而深邃

 

                    生命因想象而精彩、而深邃

               ——90后女诗人苏笑嫣组诗《天空的颜色》阅读札记

     张德明 

1

 

树木微微张合叶片的唇  在瑟缩的微风中

欲言又止  枝头挂满细小而潮湿的故事

冰凉凉  一触即碎

只有那最轻最轻的手指的抚摸  下弦月

浇灌给它们清透与绮丽  而你

亲眼目睹自己  被一个故事挤进另一个故事

                               ——《影子》

 

    世界总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有温暖就会有严寒,有光明自然会有黑暗。而影子呢?它是光明与黑暗共同孕生的自然物象,是一种交融着真实与虚幻、客观与主观、物理与心理的有着某种神秘性和模糊性的现实景观。在午夜突然醒来,静静打量街道以及四周的各种景象,面对月光下影子的挪移和若隐若现,一位诗人心湖的涟漪被次第袅起,一圈圈扩散开来……

    这位诗人就是苏笑嫣,一个出生于1992年的蒙古族女孩。在睡梦中突然醒来,她的神志和眼光并没有完全清晰,进入她眼帘的事物一定不会身形毕现,而是有些朦胧和晦暗的,不过,此种情形下,她正可以发挥想象的特长,以眼前模模糊糊的事物感知为起点,借助想象来填充视线中的空白,进而构建出一个神奇、妩媚的崭新世界来。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我们看到树木张合着唇,“欲言又止”,枝头挂满“故事”,这“故事”细小而潮湿,在微风中显得娇嫩柔弱,“一触即碎”。在这些充满奇幻色彩的景物之中,“影子”的自主性无疑是最为薄弱的,它们随光而动,变幻不定,“被一个故事挤进另一个故事”。在恍兮惚兮之间,“影子”的诗性内涵被充分释放出来。

    自然,在我们的生命词汇表里,“影子”所具有的修辞意义远不止是一种,它是多重的,繁复的,甚至是永远无法阐述清楚的。在匆忙的人生行旅中,我们会留下某些生命的踪影;当我们与世界和周围人交流不畅,事业不顺,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心灵的阴影;每当行走在阳光下时或徜徉于月光中,我们的背后,又会拖着长长的影子。想象“影子”,就是在想象聚集在生命周围的各种色彩和情调,就是将世界的丰富和复杂纳入自我的认知框架之中加以思忖和考量。基于此,从苏笑嫣的《影子》一诗中,我们能读到的人生信息必定是很多的。

 

 

2

  

连续几夜 与这巨大城市一同

躺在雨里  

没有活动的身体 齿轮仍在运转

隔着玻璃与楼板的声音 像是

接不到信号的电视 让人一刹那

想起童年 一片升腾不断的

黑白雪花

                           ——《躺在北京的雨夜》

 

    一个人和一座城市一起,在连绵的雨水之中静默,沉寂,不言不语,只任繁复的心思次第泛起。这是怎样的生命情调?又是怎样的难耐时刻呢?偌大的城市此刻被黑夜包裹,被雨雾洇湿,辗转难眠的女主人公此时为如云的心思所氤氲。屋内的世界,屋外的世界,在动与静的一呼一吸之间,共同演绎着神秘的宇宙交响。

    在《躺在北京的雨夜》里,苏笑嫣将主体置身于北京城的漫长雨夜中,加以大胆冥想和细腻描摹。雨或许是自然世界最有情调的物象,要不怎么它会频繁出现在古代骚客的诗章文句之中呢?从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买杏花”的喜讯,到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离愁,从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思念,到文天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漂浮雨打萍”的家国感伤,古代文人胸中涌出的多少纷纭繁复的情感与心思都与这雨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作为90后的女诗人,苏笑嫣或许对雨的认知还没有达到古人那样深切的程度,但雨水包围的城市限制了她的自由,让她的心思泛动着无奈和潮湿的味道,这是她比较清楚的。于是,诗人并没有将目光伸向雨雾笼罩的北京城这广漠的空间,而是着意展现了为雨水围困、只能局促在一室之内的主体的生命状况。

    当个体的活动自由受到较大限制,无法将身体投入到生机无垠的城市生活中时,回忆和怀想便成了此时较为常见的心理体验形态。她一会唤起了童年生活记忆:“隔着玻璃与楼板的声音 像是/接不到信号的电视 让人一刹那/想起童年 一片升腾不断的/黑白雪花”,一会又回到了阳光照耀下的玉米地里:“怀念一片玉米地和玉米面   阳光下/轻易的满足/就像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以说,一个人之所以愿意不断地回忆过去,常常是因为对现实有所不满。不过,不满现实只是暂时的,向往未来应该是永远的。“总是要重新开始/没有人在第二天早晨/还会是湿的”从诗的结句中我们看到,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并没有因雨水的干扰而一直消沉下去,而是仍然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充满自信的心。这是让我们深感欣慰的。

 

3

 

一场大风  败叶满地  安静仓皇出逃

叶片甚至留不住  片刻的阳光温暖停留

它开始抖  心寒地抖  默默流出泪水

睡去  被夜凝结成霜  它开始硬实

一天天  却更加迫近于尽头

——《带着绿与记忆》

 

    “风在吹”,这是最为稀松平常的自然事件,还是苏笑嫣敏锐的情感神经时时生发的世界想象?总之,我们在她的诗篇中,会反复遭遇到这类意象。或许,“风儿吹拂”言说的是空间的不断延展,也是时间的静静流逝,在时空的散漫之中,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在渐次打开,不断发展和变化,不断成长与成熟。

这一次,苏笑嫣聚焦的是一片叶子“带着绿与记忆”如何去迎受“风吹”的。风吹之下,树儿摇晃,败叶满地,那些幸存于枝头的叶片开始诚惶诚恐,它抖动,流泪,在夜霜之中悄然老去,随时可能加入落叶的队伍。葱绿,枯黄,萎谢,零落,这就是叶子短暂而卑微的一生吗?幸好有春天的记忆,幸好有绿色的幼年、童年和少年,叶的生命并不是那么一贫如洗。被它们呵护的花儿也曾娇艳欲滴,惹醉多少过客和游人。

这脆弱的叶子是诗人的一次自况,很自然构成了匆匆生命行程的某种隐喻。“风吹”,这是她成长过程中对于外力感受的形象暗示,在她的成长记忆里,“风吹”的意味往往是两重性的,它既是一种外在的压迫,使自我的自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消减,同时也是一种不断的催促,让自我在外力的作用下更迅速地长大。“带着绿与记忆”走入秋天的风中,是在陈述她匆匆告别了“幼年、童年、少年”,快速地进入了成熟而稳健的成年期了吗?一个人的成长总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是过去美好岁月的一一流逝,不复重现,令人叹惋;又是未来崭新日子的接踵而来,令人欣喜,不敢怠慢。“拾掇着属于自己的幼年  童年  少年/像那只伏在低枝上等绿爬回的青虫  /坐在时光的暗影里  等着不甘被驯服的/记忆  归来”,这透露着诗人对过去的不舍,更隐含着对未来的如许期待。

 

4

 

一块调色板 

我的天空

我仰起头  举起画笔涂抹着

他人所读不懂的颜色

——《天空》

 

坐落在我们头顶的天空,具有着怎样的颜色、形态和味道,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回答。七彩的天空,漠大的苍穹,无边的星野,幽冷的深宫,神秘莫测的天空在我们的记忆和思维中拥有着许许多多的描述和称谓。

在苏笑嫣想象的世界里,“天空”是别有一番情味的。“一块调色板  /我的天空”,在苏笑嫣笔下,天空被比拟为“一块调色板”,它不再是赫然确凿的现实存在,而是由诗人主体所随意驾驭的,天空的客观性被放逐,而它的可塑性被调升到极致。诗人或者也在说,她手中的调色板是一幕“天空”,变化莫测,奇幻无比,这变化与奇幻都得益于诗人的想像与涂抹。因此,在这一诗行里,“天空”与“调色板”构成了深度互文,近物与远物、大件与小件达成了彼此切近、相互比拟的条件。因为想象的庇佑,事物之间这种新型关系的建立并不显得牵强和生硬,而是具有着充分的合法性。

调色板上展示的“天空”形态,抑或天空所拥有的调色板潜能,究竟会呈现为什么样的面貌呢?这也全靠诗人的调配和摆弄。“我仰起头  举起画笔涂抹着/他人所读不懂的颜色”,她为天空着染的色彩,突破了人们惯常的审美期待,这颜色为人所“读不懂”,自然在情理之中了。不过,让人“读不懂”并不是诗人要故作高深,故弄玄虚,而是不希望将世界机械复制,将生命简单呈现。她要尽可能地呈现出生命的五光十色,借助想象的潜力与帮助。

    诗歌是想像的艺术,因为有想象的辅佐,诗歌里构筑的世界,往往比我们置身的现实世界更有情韵,更富色彩和内涵。我们的生命,也因想象而变得更为精彩,更其繁复,更加深邃。

 

 

张德明评论:生命因想象而精彩、而深邃

《延河绿色文学》(延河下半月刊)20124期目录

 

名家现场

张炜:文学表达是生命的基本需求              004

  

小说实验室

遗产                                徐行者      010

藕花深处                            魏晓英      031

酸人破事                                    046

别去你不该去的地方                          055

 

青年进行时

苏笑嫣的诗                          苏笑嫣      060

生命因想象而精彩、而深邃            张德明      066

站在高处看大海——苏笑嫣和她的诗        西      069

 

诗生活

自省书                                      073

未尽的日子                          衣米一      075

空旷之上                                    077

鸬鹚的歌声                                  079

天不藏奸                                    081

李南的诗                                    083

紫玉兰                              冷盈袖      084

一个人的时光终会消失                        085

短歌集                              项丽敏      086

最好的结局                          慕颜潇潇    087

 

千家文

北方记事                                    088

每一张脸都像你                              095

芜弯三韵                            储劲松      104

同治的火镰                          邱海泉      110

乡行散记                            袁恒雷      114

感念                                康景丽      120

 

新论坛

诗悬                                王鸣久     124

 

 

顾问      陈忠实

社长       

主编      贾平凹

执行主编     

 

《延河绿色文学》

执行主编    马慧聪

副主编               

责任编辑    纳兰容若       罗夫南   

 

主管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

主办   陕西省作家协会   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

地址  710001)陕西省西安市建国路83号陕西省作协

    719300)陕西省神木县滨河路神府建设大厦五层

 

《延河》下半月博客:http://blog.sina.com.cn/yanhexiabanyu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