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语文教学/教育反思 |
——《把栏杆拍遍》疑难解析
在这篇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文章中,梁衡没有按照传统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通过生平事件与时间顺序一一写来,而是用诗意的语言,散文的笔调为词人辛弃疾传形绘神,将其豪迈、粗犷的个性描绘得淋漓尽致。并把辛弃疾挫折苦闷的一生写得连贯详尽,彰显着深厚的内涵与饱满的情感。让我们对这位马背上的爱国诗人又有了一次全面深入的了解,更多了一分敬意。
作者没有平铺直叙,而是抓住词人最为动人心魄的闪光点进行勾勒。并且始终将词人的作品与词人的性格以及不幸遭遇交融起来叙写。让我们对他的为人深表同情与深深的敬意;让我们对他的词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走进了词作为我们渲染的景物中,走进作者的情感中;让我们对他的遭遇颇感悲愤与无奈。
一口气读下去,发现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把栏杆拍遍”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词《水龙吟》中的一句话“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句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这需要联系整首词来分析。
辛弃疾处于南宋时代,那时民族矛盾冲突激烈。尽管辛弃疾出生在金朝统治之下的北方,但他自小受到祖父影响,心系南宋,怀有爱国之情,立志推翻异族压迫,实现祖国统一。在孝宗乾道五年,辛弃疾通判建康,当时他正值壮年有为,但朝士多是求田问舍、贪图禄位之辈,这些人既不肯高蹈远引,又不能力济世艰。加之词人南归八年,虽几番上书陈奏御戎之策,却皆无下文。英雄失意,年华虚掷,难得一遂报国之愿。这年,他登临建康西城下水门城楼(别名赏心亭),写下了这首《水龙吟》,借以倾吐自己的抑郁悲愤之情。
而“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句话,传神地表现了词人登高远眺时的动作。即拔剑而起,反复把看;壮怀激烈,几番手拍栏杆。可又有谁能理解一个失意英雄此刻的心情呢?
把看吴钩、手拍栏杆原是忠愤激越时的行为,却也是抑郁苦闷无从发泄时的行为。寥寥数字就把词人不为当权者所用的悲愤难诉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通过“把栏杆拍遍”这一动作,作品传神地描述了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英雄形象,并传达了他如今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能发表见解,不能身先士卒,空有一腔报国之情,一颗爱国之心,一身用武之躯,却无处可使,“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悲愤之情。
辛弃疾怀抱一腔爱国之情,投笔从戎。一生反对逃避现实斗争的归隐生活,鄙视置国家危亡于脑后,只顾自己享乐之人。他认为,在他的英雄气概面前,那些求田问舍、谋取私利的朝士权臣们是无地自容的。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多次罢官,多次贬官,怎能不让他“把栏杆拍遍”?正如如作者所说,用此句为他造像概述最恰当不过了。
此文发表在《语文学习报》第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