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过天一阁

(2006-06-26 10:16:09)
分类: 虚舟物游[游记]
 
   在台风登陆之前的早晨,顶着若有若无的雨丝,我陪同远道而来的姐姐和小外甥女哼哼到天一阁游览。
   才走近天一街,就发觉周围一下子安静下来,我们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行色匆匆的脚步,沿着这条古老的小巷,慢慢向前踱去。在浓密的树荫掩映下,两侧的老宅院越发古旧斑驳。巷子的尽头,就是享誉全国的天一阁。

   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素有“南国书城”的美誉。与风景秀丽的月湖比邻而居,远离尘世的喧嚣,历经五百年的沧桑,天一阁如同一位睿智的长者,宠辱不惊波澜不兴,淡看世间的一切风云变幻。
   一对清代的大石狮子,雄踞于天一阁的大门两侧。抬眼望去,当代国画大师潘天寿所书的“南国书城”牌匾,悬挂于大门的正中。“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这副对联是由我国著名文献学家顾廷龙所撰书,道出了天一阁的几多艰辛与沧桑。
   跨入大门,迎面而立的是书楼的创建人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的铜像。清瘦矍铄的老人,沉默地审视着每一位走进天一阁的游人,若有所思,若有所盼。在悠长的岁月里,他看透了什么,又在期盼何人呢?古代的建筑物多以木石结构为主,想要保存大批的藏书,绝非易事。范钦是位高瞻远瞩之人,在建造藏书楼时,就预先考虑到了防火、通风、防潮等问题。天一阁的名字,取自古籍中的“天一生水”之意。为了防患未然,他还在阁前开凿了一座水池,池下有暗沟与月湖相通,池水终年不竭,万一失火,可以就近汲水扑救。
   现在天一阁前,共有大小两座水池,小的是天一池,大的则是明池,不知道哪一座才是当年范钦所开凿的。两座水池,至今仍旧碧水悠悠,清波荡漾。池中,快意地游弋着一群艳丽的锦鲤鱼,既不知烦恼为何物,更忘了今夕是何年。池旁假山耸立,亭榭俨然,草木葱茏,修竹苍翠,是典型的江南园林。据说,其中有山石砌成的“九狮一象”。
   哼哼歪着小脑袋,好奇地问:“真的有‘九狮一象’吗?”
   我肯定地告诉她:“是的。之前就有人找全了。”
   哼哼兴致勃勃地说:“那我也要找找看。”说完就丢下姐姐和我,跑进假山里。见她在假山之间穿行,忙得不亦乐乎,我们不禁哑然失笑。到底是小孩子呀!他们的快乐是如此的单纯,让人好生羡慕啊!可惜,她找了好久,也没能找全这些石像,多少有些不甘心。

   走进幽暗静谧的藏书楼,浮躁的心绪渐渐平和下来。在这种氛围里,既可以老僧禅定似的冥思,又可以天马行空般的狂想。
   天一阁内藏书13000多卷,其中大部分是明代刻本和抄本,有许多是海内孤本。隔着一层玻璃,与那一页页泛黄的书籍对话。在几经祝融之灾与战火的洗劫,那些古籍墨香犹在。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藏书,范氏族人的确是煞费苦心,几多艰辛,个中滋味,恐怕非外人所能体会与了解。
   与书结缘,自然就会发生许多的故事。据说,当年有一位酷爱读书的女子,为了饱览天一阁中的藏书,想方设法地嫁入范家。然而范家家规严明,外人与女眷不得擅入书楼。可怜这位女子守着一座偌大的藏书楼,只能日夜遥望,永远也无法进入。最后,她抑郁而终。
   即使有汗牛充栋的藏书,却没有人来读,建这样一座藏书楼,又有何用?难不成是为了附庸风雅?书籍的作用,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充实自我。倘若任凭这些宝贵的书籍闲置着,与蠹虫为伴,和灰尘共处,岂不是暴殄天物?有了好书,何不拿出来与世人共享?要知道独乐乐不若众乐乐。敝帚自珍,就未免太小家子气了吧!让那位爱书的女子抱憾而终,不能不说是范氏一族的狭隘所致。

   穿过典雅的抱经楼、云在楼,经过庄严的昼锦堂、状元厅,就到了祠堂的戏台。在古代,通常只有男人们才有资格坐在戏台前的中庭看戏,而女眷们则只能躲在戏台两侧的阁楼里欣赏。富丽堂皇的藻井,金碧辉煌的围栏,凤舞龙盘,精雕细琢,看来古人的娱乐设施,也很考究啊!戏台的正前方楹梁上镶嵌着一匾,上书“虚华宝境”四个大字。是戏如人生,还是人生如戏呢?不管是哪一种,戏散梦醒都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我们站在戏台下拍照留念时,一个东南亚的旅行团也正好来到此处,导游小姐耐心地讲解着关于戏台的故事。一位衣着鲜丽的中年女士,东张西望了一会儿,忽然指着阁楼,操着滑稽的普通话说:“那里是雅座噢!中国女人的地位,也不低嘛!”
   闻听此言,我顿感不快。这不是一种调侃,而是地地道道的无知。像她这样的外国人,对中国的历史一知半解,自然不能理解中国妇女所遭受的种种不平等的待遇了。客观地说,戏台的这种座次观念,正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本质的体现。

   天一阁占地甚广,三步一堂,五步一楼,辅以繁茂的修篁草木,设计得错落有致,异常精巧。不必说栩栩如生的九龙壁,与形神兼备的麒麟堆塑,就连脚下的路,都用小石子拼凑出了图案,精美得令人不忍践足。天一阁的设计,的确有独到之处。据说国内的几大书楼,都是模仿天一阁的式样而建造的。
   徜徉在寂静安适的天一阁,时间好象凝滞了一样。如此清幽雅致的所在,的确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古人果然是独具慧眼。不过,偌大一座藏书楼,即使是按图索骥,难免也会有让人找不着北的时候。正当不知该如何进退时,瞥见回廊下,坐着几位闲聊的清洁工人。于是,上前向他们问路。也许是久居此间,沾染了些许的文化气息,朴实的工人,举止并不粗俗,他们不仅和颜悦色地指示方向,而且还告诉我们几处遗漏的景点,让我们再去探访一番。
   走了一上午,不由得人困马乏,坐在百鹅亭中小憩,微风拂面,花香袭人,令人昏然欲睡。姐姐和我已经有些倦意,而精力充沛的哼哼仍旧兴致高昂。颇有几分绘画天赋的她,一遍遍地描摹着亭中建筑上精致的纹路,如醉如痴。看来,小丫头是大有收获,可谓是不虚此行了。

   天一阁,是一卷厚重深邃的史书。吾辈只能泛泛而读,了解一些皮毛而已,根本无法触及其中的精髓。
   天一阁,是读书人营造的一个梦境。我们匆匆的走过,希望没有打扰这个美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山水行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