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第一天,我们没有像往常那样进行“战略研讨峰会”,实际上从这一天起我们已经开始“工作了”。一切的讨论都围绕着实战进行,要求以第一人称,即我的组织、我的团队将如何、如何……眼睛盯着一个——目标、指标——24亿的回款……气氛热烈、卓有成效。有些发言被打断,“如何落地”?“谁来落实”?“谁是责任人”?“哪个部门负责”?
期间引经据典:“组织行为曲线图”,韦尔奇“赢”理论等等,不一而足。这两天我一直在想我们能“赢”吗?为什么我们能“赢”?为什么我们不能“赢”?
这时候我又想起了我们的大师彼得·德鲁克,这诸多个“为什么”,他老人家应该告诉我们:
一、“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
常听到有人汇报工作,我们做了什么,我们已经开始行动了云云。进展呢、结果呢?被有意的、无意的回避了。“进展(结果)与行动”看起来差不多,其实有质的分别:行动是过程、进展才是结果。07年“天泰向东走”目标、指标高远、有难度,很多人已做好了加班的准备,“从今以后我们没有周末,我将不再有八小时工作制了”。但是我要提醒你,工作忙、加班多,不一定代表你有效,记住“效率”不等于“有效”!做“对的”事情做得快是好事,如果做“错的”事情做得快会是什么呢?
二、重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2006年我们曾全面系统的研读过此书,同志们现在就到了用它的时候了,回顾一下吧:
1.
在你每天的工作中做了多少无效的、没有贡献的事情。要认识你的时间的稀缺性和时间使用的无效性。要学会对没有贡献的事情说“不”。
2.
管理者应常对我能贡献什么有个主动的思考,如果你有一个贡献的心态,你就会有一种承担,有一个注重结果的心,因此培养一个我能贡献什么的心态是很关键的。
3.
我们要知道,个人与组织有先天的不协调。管理者是用来帮助人发挥长处的,而不是去改正。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能容人之短,当然,管理者自身的长处亦应得到发挥,而使自己的短处变得与工作无关紧要。
4.
成功的管理者总是主动的决策,而非被动决策。但决策有五个规则要遵守:
1)决策前必须听取不同的意见
2)搞清楚决策的目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不要为决策而决策,我们当中有这样的人噢!)
3)要有几套可供决策的方案,只有一套方案不叫决策
4)要少做决策,只做对全局、长远有重大影响的决策(这对各级干部而言是相对的)
5)尽量避免“反射性”的匆忙决策。其实有时候不做决策是最好的决策
5.
作为管理者,你着眼点是放在过去的问题还是未来的发展?重点应该是未来,没有未来就没有企业的生命力,我们要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客户需要,从而不断开发出新客户。同时,我们还要把资源集中在我们“超业绩”员工身上,集中在我们的“明日之星”身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