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经中国科学院古人类学家吴新智院士鉴定,在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发现了4件人类股骨化石残段,系古人类化石。经本文作者的初步观察与研究,这些化石可能属于地质时代的晚更新世时期,距今约数万年以前。他们代表了约3个以上的成年个体。连同一起采集的10件旧石器标本,构成了迄今已知的临沂人早期文化遗存。
1,人类化石的发现
2001年9月11日上午,时任临沂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的徐淑彬接到一位会员的电话:临沂市内的银雀山北麓一个建筑工地上发现了许多古代的瓷片。立即与会员邱波前往查看,确认是一处古代窑址的残存。再邀请本单位的同事张川、王卫东2位会员一起,利用业余休息时间去采集瓷片。经过4个人半天的采集,发现那是一处金元时期的瓷窑残存,采集了一批瓷片。在采集瓷片的同时,发现那些灰坑底部的原生地层里面有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在一些疑似墓坑(已经被施工单位部分回填的)旁边扰乱的地层表面,看见有疑似的人类骨骼碎块,随即采集了4段较长的残段。这些化石已经是石化比较深的了,估计距今有几万年的时间了。由于那个地方第四纪地层最老的层位也只有晚更新世的早期,地质年代一般不会超过12万年。作者前一位1997年夏季曾经在银雀山顶部发掘汉墓群的过程中,专门清理了一处晚更新世时期的旧石器遗存,研究表明,地质年代距今约10万年左右。
2,化石发现地的概况
临沂银雀山,严格的讲并不是山,是低山丘陵。它与附近相邻的金雀山一样,东面紧邻沂河。是临沂城东南隅的两座凸起的小山包,它们地处沂河流域的中游地带。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前,它们是今临沂城的河湖相地貌的制高点,是古人类及伴生的动物的生存与活动的伊甸乐园。第四纪地层可以看见中更新世的黄棕色粘土。在临沂市教育局、文化局旧址的门口施工过程中,曾经挖出中更新世的地层。1972年4月,因为银雀山一、二号汉墓中发现了西汉武帝时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等手抄本的竹简出土,金雀山与银雀山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名扬四海。据不完全统计,两山已经发现与清理汉代墓葬近200座。
在今沂蒙路与沂州路之间的银雀山路北侧,临沂二小的路北稍微偏东的一处施工现场(北纬35。3,40.02“;东经118。20,25.98”),海拔约72米的地方(图一),从开挖的基槽中可以看见许多金、元时期的窑址残存。根据窑址的分布情况看,这里原来曾经有一座龙窑,跨过银雀山路延伸到银雀山的北坡。推测在明代的初期修筑银雀山路的时候将残窑挖掉。因为基建,那里的地层已经被挖掘机扰乱。所以,人类化石的出土层位不清楚。2011年9月20日上午,曾经请山东临沂医学专科学校人类室余光金教授帮助鉴定,与近代人类骨骼对比后,余教授认为是人类骨骼。
3,发现的人类化石的初步观察与介绍
采集的化石共有4件。编号为1、2号的2件属于老残,保持了发现时的原状;3、4号2件属于新残断,其中的3号是由碎块粘合起来的。他们同属于人类的股骨近端残段(图二、三)。
图二
图三
临沂银雀山人类骨骼化石一号标本,是一件长141mm的股骨近端残段,大转子头缺失。该标本两端为老残。重量为82.4克。石化较深,与其他标本相比,总体显得纤细。表面为淡的土黄色,间有褐色的斑点,一侧面见有铁锰的黑色侵蚀。整体呈扁圆形。近端内侧有深“V”形肌肉附着的股骨脊发育,近端凹陷,宽25mm。骨骼脊呈线状,高出骨面约2mm。标本的中段出土时有新的损伤。近端最大直径为30*25mm。近端内孔径14
mm,远端内孔径12
mm。远端可见一个清晰的营养孔。该标本疑似为女性成年人,经与银雀山1997年发掘的西汉墓葬出土的一具男性股骨对比,系左侧股骨(图四)。
图四
临沂银雀山二号人类骨股化石,长140mm
,也是一件股骨近端残段,大转子头缺失。该标本两端为老残。重量为89.0克。石化较深。与其他标本相比,总体显得粗壮。表面为淡的土黄色,较一号标本颜色淡,一侧面见有铁锰的黑色侵蚀。整体呈扁圆形。近端内侧有深“V”形肌肉附着的股骨脊发育,近端凸起,宽26mm。骨骼脊呈条带状,高出骨面约2-4mm。标本的中段出土时有新的损伤。近端最大直径31
*27mm,近端内孔径17 mm,远端内孔径14mm。远端可见一个清晰的营养孔。该标本疑似为男性右侧成年股骨(图五)。
图五
临沂银雀山三号人类骨股化石,长107mm
,也是一件股骨近端残段,大转子头缺失。该标本一端为老残,另一端破碎,粘合起来,原来的总长度可见。重量为65.0克。石化较深。与其他标本相比,总体显得粗壮。表面为淡的土黄色。整体呈扁圆形。近端内侧有深“V”形肌肉附着的股骨脊发育,有破损。近端凸起程度介于1、2号标本之间。骨骼脊的发育程度亦是介于1、2号标本之间。近端最大直径34
*27mm,近端内孔径12*11mm,远端内孔径残。该标本疑似为男性成年右侧股骨(图六)。
图六
临沂银雀山四号人类骨股化石,长115mm
,也是一件股骨近端残段,大转子头缺失。该标本远端为老残,近端为新断口。重量为72.4克。石化较深。与其他标本相比,骨壁稍薄。表面为淡的土黄色,整体呈扁圆形。相当于股骨的中段。股骨脊发育呈条带状,近端凸起骨面达9mm。近端最大直径33
*26.5mm,近端内孔径17
mm,远端内孔径11mm。近端在股骨脊的一侧断面上可见一个清晰的营养孔。该标本疑似为男性成年人,仰或可以与三号标本拼合?(图七)。
图七
4,关于临沂银雀山人类化石的讨论
临沂银雀山北麓集中发现的4件人类化石群,根据作者的初步观察,认为起码代表着一女两男3个个体。他们生活的地质时代应该属于晚更新世时期。因为化石原来的埋藏地层被扰乱,他们集中的发现在一起,是什么原因,而且都是股骨部分,暂时不好推测。由于这个地点当时没有发现人类的头骨和牙齿等材料,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古人类化石没有经过搬运的痕迹,应该属于原地埋藏。在上一个世纪里,我国发现了许多出土人类骨骼化石的地点,但像临沂银雀山这样的情况比较少。通过检索我国股骨化石的发现,可以看出临沂银雀山的发现,无论在数量上或者石化的程度上,都在国内的前5位之内,仅次于北京周口店、内蒙河套人、云南丽江人、广西柳江人。在目前,我国的古人类学家多重视古人类头骨及牙齿或者完整的骨架的研究,很少有对残断的肢骨研究。所以,可以对比的资料比较少。尽管如此,临沂发现的这些古人类化石,还是弥足珍贵的。一方面,填补了临沂市现在行政区划的空白。另一方面,他们与沂河上游流域“沂源猿人”之间是否存在传承关系,提出了新的课题。按照我国对于古人类化石的命名原则,临沂银雀山发现的这批股骨化石群,将来应该叫做“临沂人”。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表明,这些化石人应该是临沂城已知的早期居民,他们开发了银雀山与金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