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陨石专家请教
有问题向专家请教,这是人之常理。自从我八年前有缘收集到一批来自黑龙江孙吴县的奇特标本之后,向专家请教就成为我陨石收藏之路上的必备经历了。记得初次与北京的专家联系是为讨教目鉴陨石的基础知识,沒想到不久即收到他热情的答复,这让我大为感动,而且这位专家还把我们一问一答的原文刊登到国家陨石网上,作为科普知识来宣传,这是2005年1月份的亊了。随着我对陨石知识的不断了解和深入,我愈加意识到这些标本外观所呈现出的那自然形成的熔壳,气印,甚至还有清晰可辨的流线纹正是陨石固有的外貌特征,我所收集到的标本应该是陨石。但是,这些标本比重小,质地酥松且多空腔,内部物质结构又复杂多样,与已知陨石的结构大相径庭,令我困惑,难道是陨石的新品种?就这样,我怀着虔诚的心情再次向陨石专家请教。从
2005 年至 2009
年的五年间,我不断的向国家权威鉴定机构的专家学者联系请教,並寄去鉴定的样品。但是,大部分的信件和总重达九公斤之多的送检样品均石沉大海,杳无回音。在有回音的专家答复中,鉴定结果都是一样的:均为地球上的岩石矿物,与陨石毫无关係。在陨石专家看来,如果检品的内部结构与他们所设定的标准相左,那既使再鲜明的陨石外观特征在专家眼里也只能是地球外力地质作用的产物。这就产生了问题:难道陨石的内部结构专家都已完全了解掌握不成?难道陨石新品种在发现陨石中就不可能存在吗?难道陨石所特有的外观特征不能成为鉴定陨石的主要依据吗?如果一目了然的陨石外观特征竟然不能作为鉴定陨石的依据(图
1 ,图 2 ,图 3 ,图 4
),那么,目鉴陨石还有什么意义?向专家学者讨教而来的结论无法令我信服,反而激发起我探求孙吴标本的热情。我把认真自学专业知识与反复细致观察手标本相结合,最终写出了
" 孙吴发现彗星陨石 "
这篇论文,从孙吴标本的外观形态确定它是陨石,进而从孙吴陨石结构和构造的特殊性上论证它应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彗星陨石新品种。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见解。我一个小人物的观点能否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自信心增强了。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从未接触过陨石实物,更别说是大批实物,而只是面对一些地球上的岩石矿物去凭空想象泡制出一篇发现彗星陨石的论文,那末,内容详实推论有据且不说,能把陨石的诸项外观特征一一描述之后,居然还会有书本之外自已发现的陨石新特征:
" 头部特征 " , " 气味 "
,並加以真实可信的阐述,请问:如果闭门造车,这可能吗?自信无虑的把陨石溅落区的地点,地貌以及陨石溅落的规律性分布都毫无保畄的加以阐述,请问:如果弄虚作假,敢如此放肆的公然编造谎言吗?在此要指出的是:向我提供孙吴标本的黑龙江朋友已明确表示,如果孙吴陨石今后得到国家的认可和重视,他愿作为引导重回陨石溅落区协助专家进行勘査。
http://cntreasure.com/disquisition/images/%E7%95%A5%E5%9B%BE/11.jpg(转载上海耿先生的文章)" TITLE="向陨石专家请教 (转载上海耿先生的文章)" />图2
http://cntreasure.com/disquisition/images/%E7%95%A5%E5%9B%BE/13.jpg(转载上海耿先生的文章)" TITLE="向陨石专家请教 (转载上海耿先生的文章)" />图4
虽然我在向陨石专家请教的过程中屡遭挫折,但我认为请教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双方相互探讨的过程,不知我这样说对不对?所以,我今天借助网络这个平台,以我的标本为例,再次向陨石专家讨教,望诸位陨石专家切莫再保持沉黙是金的姿态,能走下高台,不吝赐教,也好让我和广大陨石爱好者一起长长见知,开开眼界。
在此,我想先澄清以往专家曾质疑过的二个问题。其一,这些不同质地构造廻异的标本是否收集于同一地区?有这个疑问很正常。一个简单可信的鉴定方法是:选取不同质地不同构造的标本若干个,分别从其表面刮下一些地面附着物密封于各自的容器内送检,以验明它们是来自同一地区还是异地。这类简单的检测别说是高端的科研机构,就是让公安局的物证技术分析室来做也是小菜一碟。其二,这些标本是人为做假的仿品。恕我直言,此话若出自外行人倒也不足为奇,若是出自专家之口就令人不可理解了。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就连一块普通的花岗岩都复制不出,还侈谈什么仿造陨石!这一点专家心里应该最清楚。至于妄图仿制陨石的熔壳就更不可能了,宇宙天体在极速穿越地球大气层时,其石表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历经熔融凝固的过程而产生的仅一毫米厚度含碳质烧蚀结构层上,分布着与高温气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千姿百态的气印气槽,更有愹壳在高速运动时的物质流动痕迹,那道道长短粗细不一的流线纹。这都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人类现阶段想要仿制有如痴人说梦!想想看,连国家实验室都泡制不出的东西更何况我等平民百姓?此外所传用岩石矿物冒充陨石云云,应属小儿科的骗术,归于社会道德范畴,不在本文之例。行文至此,我倒要郑重声明:我处具备熔壳的标本,我愿意在任何时候送往国内外的任何权威鉴定机构以专项检验其外表是否具有自然形成的碳质烧蚀结构(陨石熔壳)。这正是问题的关健所在。言归正题。我选取孙吴标本群中的四块标本,暂且按陨石专家轻外表重内部,认定孙吴标本是地球岩石的结论来向诸位专家请教。
标本一:
391 克 (图 5 、图 6 、图 7 )。观察重点:标本断面的结构,构造。
http://cntreasure.com/disquisition/images/%E7%95%A5%E5%9B%BE/15.jpg(转载上海耿先生的文章)" TITLE="向陨石专家请教 (转载上海耿先生的文章)" />图6
http://cntreasure.com/disquisition/images/%E7%95%A5%E5%9B%BE/16.jpg(转载上海耿先生的文章)" TITLE="向陨石专家请教 (转载上海耿先生的文章)" />图7
我个人见解:此标本为我论文中孙吴彗星陨石的七种结构类型之一黄褐色微粒-等粒粉尘状物质与矿物集合体混杂过渡型结构。从图
5
标本断面观察,有黄褐色粉尘状物质团块被富含金属物质的矿物集合体所包裹,这种黃褐色粉尘状物质用指甲即可抠出细腻的粉尘。断面另一侧显示有石英颗粒正处于破碎分异过程中,可清晰观察到有富含金属物质的基质已渗透到石英颗粒破碎的裂隙中。这种结构类型的标本,我在“孙吴发现彗星陨石”论文的第
3 章以及第 4 章中均有阐述,在此不再展开。图 6 和图 7 展示标本外观熔壳的二个侧面。
请教陨石专家:地球上有这种结构类型的岩石吗?它是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中的哪一种?如果有,请问是何时何地见到的,请出示标本照片,並请昭示它在地球环境中是如何演化生成的。
标本二:
3360 克 (图 8 、图 9 、图 10 )。观察重点:标本断面的结构,构造。
http://cntreasure.com/disquisition/images/%E7%95%A5%E5%9B%BE/18.jpg(转载上海耿先生的文章)" TITLE="向陨石专家请教 (转载上海耿先生的文章)" />图9
http://cntreasure.com/disquisition/images/%E7%95%A5%E5%9B%BE/19.jpg(转载上海耿先生的文章)" TITLE="向陨石专家请教 (转载上海耿先生的文章)" />图10
我个人见解:此标本为我论文中孙吴彗星陨石的七种结构类型之砾岩颗粒(大卵石)与富金属硅酸盐物质混杂型结构。金属含量在百分之四十至五十,密度较高。图
8 标本断面上可看到由不同矿物组成的各种色彩的砾岩(卵石)大小颗粒集于一面,蔚为壮观。图 9
为对应的背面,显示出富金属硅酸盐物质所组成的岩石主体结构,砂状结晶体密布其间。图 10
为标本侧面,显示出有空腔存在于石体之中。这类标本在我论文中同样已作阐述。空腔构造与上文提及的黄褐色粉尘状物质均是彗星陨石的特征。
请教陨石专家:地球上有这种结构类型的岩石吗?它属沉积岩还是变质岩?如果有,请问是何时何地见到的,请出示标本照片,並请昭示它在地球环境中是如何演化生成的。
标本三:609克(图
11、图 12、图 13、图 14 )。观察重点:标本外观形态,内部构造。
http://cntreasure.com/disquisition/images/%E7%95%A5%E5%9B%BE/21.jpg(转载上海耿先生的文章)" TITLE="向陨石专家请教 (转载上海耿先生的文章)" />图12
http://cntreasure.com/disquisition/images/%E7%95%A5%E5%9B%BE/23.jpg(转载上海耿先生的文章)" TITLE="向陨石专家请教 (转载上海耿先生的文章)" />图14
我个人见解:此标本为孙吴陨石中的特殊外观类型,对孙吴陨石的定性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标本表面可见部分残存的熔壳。从图
11 ,图 12 ,图 13
观察,标本中间“洼地”的表层在高温作用下已成熔融状态,在呈粘稠液态状的表层中不断有气体逸出,並在“洼地”冷却的过程中形成凝固的熔泡。其中尚能看到有大熔泡破碎后畄下的痕迹。标本断面观察呈层状构造,洼地表层由金属物质带构成,下层由硅酸盐物质带构成。图
14
为标本背面,显示出由大小砾岩颗粒(卵石)与硅酸盐物质組成的石体。此标本的熔泡构造与地球岩浆岩中出现的石泡构造有本质的区别:前者热能来自外部高温,使其石表出现熔融现象,而其内部构造层理分明,金属物质带与硅酸盐物质带排列有序,並有砾岩颗粒存在,无熔融现象。后者热能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地热作用,主要是由岩浆冷却结晶形成,内部不可能出现不同物质结构层理分明的构造,更不会有砾岩颗粒出现;另外,标本的熔泡结构是由金属物质组成,而岩浆岩的石泡结构则是由硅酸盐物质组成。我认为:该标本的熔泡现象只能是在靜态中形成的,而非动态。这说明该标本陨落速度极快,使其坠地后石体表面仍处于高温熔融状态下,而表层金属物质的熔点又低于硅酸盐物质,因此形成洼地熔泡现象。我们知道普通陨石在坠落过程中受大气阻力的影响出现加速减速现象而产生温差导致陨石表面出现熔融与凝固的过程,从而在陨石坠地时即已形成熔売。而此标本不同寻常的快速陨落现象却正符合彗星陨石降落时速数倍于小行星或行星陨石的特点,这为我论文的结论是彗星陨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熔泡现象在孙吴陨石群中並不少见,决非孤例。见图
15 ,图 16 ,以及标本一的图 7 。
http://cntreasure.com/disquisition/images/%E7%95%A5%E5%9B%BE/25.jpg(转载上海耿先生的文章)" TITLE="向陨石专家请教 (转载上海耿先生的文章)" />图16
请教陨石专家:地球上有这种岩浆岩吗?如果有,请问是何时何地见到的?请出示标本照片,並请昭示它在地球环境中是如何演化生成的。
标本四:1775
克 (图 17 、图 18 、图 19 )。观察重点:标本外观形态,内部构造。
http://cntreasure.com/disquisition/images/%E7%95%A5%E5%9B%BE/27.jpg(转载上海耿先生的文章)" TITLE="向陨石专家请教 (转载上海耿先生的文章)" />图18
http://cntreasure.com/disquisition/images/%E7%95%A5%E5%9B%BE/28.jpg(转载上海耿先生的文章)" TITLE="向陨石专家请教 (转载上海耿先生的文章)" />图19
我个人见解:此标本与上面的熔泡标本一样,均为孙吴陨石群中的外观特殊类型。标本表面有部分残存熔壳。从图
17 图 18
观察,其外表有在高温状态下形成的熔流现象并发育成有筋脉分布的熔流沟,还发育有呈长橢球体的熔泡状突起。断面观察,标本表层由金属物质构成,其内部物质结构应为黄褐色粉尘状物质与富金属矿物集合体混杂过渡类型。图
19
为标本背面,物质结构相同。此标本外观的熔流沟现象与熔泡现象属同一原理,均为标本快速陨落后处于静止状态时高温作用于表层的结果,彗星陨石特征明显。标本与地球地热作用所形成的火山岩熔流地貌同样有本质区别,前者为单体岩块在外部高温作用下所形成的表层熔流现象,属微观相,且内部构造层理分明,粉尘状物质与金属物质带硅酸盐物质带纵橫交錯;而后者是地热岩浆喷发的产物,呈大面积的熔岩流,属宏观相,且构造类型简单,物质结构同一,更不可能存在粉尘状物质。所以,标本四同样是彗星陨石的有力证椐。
请教陨石专家:地球上有这种岩浆岩吗?如果有,请问是何时何地见到的?请出示标本照片,並请昭示它在地球环境中是如何演化生成的。
好,让我们洗耳聆听来自陨石专家的教诲。
天牛星陨石网网主卧牛
2012
年 4 月 1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