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临沂老徐
临沂老徐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710
  • 关注人气:32,5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视抗震建设——苏门答腊地震的教训与思考(转)

(2009-10-04 21:03:23)
标签:

亚齐市

安全防范意识

建筑质量

人员伤亡

苏门答腊

杂谈

 新华网雅加达10月4日电 新华社记者江亚平

    印度尼西亚西北部岛屿省份苏门答腊的大地震已经过去4天。据有关部门统计,到目前为止,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达1100多人,伤者更多。

    由于当地天气炎热,尽管搜救工作还在进行中,但在废墟里寻找幸存者的希望越来越小。面对残垣断壁,人们开始考虑一个更加严肃的问题——应该从这次地震中汲取什么教训?

    苏门答腊省当地时间9月30日下午发生里氏7.6级地震,震中位于该省首府巴东西北78公里处,震源位于海床以下71公里处。遭灾最严重的拥有90万人口的巴东市,市中心地带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建筑被毁。

    从电视画面中可以看到,这个城市的建设规划相当混乱,当地的房屋也很少具有抗震功能,因此当地震袭来,大批建筑在顷刻间坍塌,屋内的人根本没有逃生的时间。

    印度尼西亚位于地壳不稳定的环太平洋“火环”地震带上,属于地震灾害频发地区。在2004年12月的印度洋海啸中,苏门答腊北部的亚齐市距离震中最近,遭受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共有17万人在这场世纪大海啸中死亡。2005年,苏门答腊的北部小岛发生一次地震,造成900余人丧生。2007年,帕当附近发生一次地震,有70多人死亡,数千人无家可归。

    据参加营救的外国救援专家介绍,尽管当地政府和居民知道自己所处的家园是地震多发地带,但在市政建设和城市规划、特别是房屋抗震方面意识却相当薄弱。从这次地震中可以看出,市内的多数建筑,其中包括学校、医院、旅馆等公共设施都不具备抗震防震能力。许多市中心的建筑讲究豪华,外墙使用大量脆弱的玻璃做装饰。

    印尼国家开发计划署的官员也承认,当地人对政府颁布的有关建筑方面的政策法规执行不力,这是造成人员伤亡严重的主要原因。不少当地官员甚至认为,抗灾害风险的建筑规划和法律是一种奢侈,而不是求生的必需。

    从建筑技术的角度讲,建造具有抗8级地震能力的建筑物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当地官员和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是否提升到了关乎生命安全的高度。在这次地震中倒塌的建筑物不少是2004年以后兴建的。由此可以看出,当地官员似乎并没有从2004年底的大海啸中汲取应有的教训。

    当地一些分析人士指出,许多官员认为,印尼属于发展中国家,当务之急是反腐败、发展经济,解决人们的吃饭穿衣问题,因此对建设具有抗震能力的建筑等没有足够重视。一些建筑开发商为了减少开发成本甚至大肆贿赂当地负责检查建筑质量的官员。这种可怕的想法和做法害人害己。

    其实,苏门答腊的居民早在百年前就积累起丰富的防震抗震经验。他们建造的房屋比较低矮,大多采用木结构,地基打得较深,建筑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因此地震来临时,伤亡人数比较少。

    而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人们追求高大气派的建筑,建材也大多以水泥和砖头为主,一旦发生地震,许多人就被当场砸死或深埋废墟底下。事实证明,这次造成人员伤亡最大的就是建筑质量不高的高层建筑。

    俗话说,“人命关天”。建筑物被毁是可以重建的,但生命消亡却无法再生。当地不少建筑专家都表示,希望当下一次地震来临时,当地人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是面对废墟哭泣,悲伤地掩埋亲友尸体,而是为自己兴建一批高质量的抗震建筑而骄傲和自豪。只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在抗震建筑上高标准严要求,减少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2009年10月04日 16:12:12  来源:新华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