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建民:中国地震研究仍处于试错阶段 (转)

(2008-10-16 08:51:45)
标签:

地震预报

大地震

地震活动的规律

防震减灾工作

陈建民

杂谈

 【《财经网》专稿/记者 徐超】虽然中国地震研究人员已经积累了200多次5级以上地震的经验,以及丰富的地震前兆信息,但在地震预报方面仍然是失败多于成功。
  10月13日在京开幕的第十四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上,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表示,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以及准确地预报地震,对于中国未来的防震减灾工作来说,仍然至关重要。
  “因为这不仅是一种人类发自内心的科学需求,同时也是一种社会需求”,他解释说。在他看来,1975年的辽宁海城大地震,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被成功预报的大地震,其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回报,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征服这一难题的信心。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中国有一半以上的陆地分布在地震烈度VII度及以上地区,其中就包括23个省会城市以及三分之二的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城市。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全世界所有强度在7级以上的陆地地震中,有三分之一发生在中国;而死亡人数,中国更是占到了全世界的四成。
  而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仅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就发生了两次(今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地震和2001年的新疆昆仑山口地震)。
  而对于中国的地震科研工作者以及防震减灾工作而言,挑战还不仅于此。陈建民指出,由于中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以及太平洋板块的交会地带,因此动力学环境极其复杂,不仅有着不同的地质构造,地震发生机理的类型也很多。这种地域上的不均匀性,就使得把握地震活动的规律,以及预测地震所造成的后果非常困难。
  此外,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经济条件也制约了整个抗震能力建设。加上中国正处于经济腾飞期以及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大量新建筑的出现、新旧建筑并存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他看来,都增加了在中国防震减灾的难度。
  陈建民坦言,由于经济问题,中国大量的农村房屋基本上都是不设防的,“尽管有此计划,但不幸的是,地震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尤其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小城镇,存在很多地震方面的安全隐患,抗震设防的低水平已经成为地震为害的重要原因。
  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了900多个固定地震台站,可以在九成以上的国土上监测到3级以上的地震。再加上1160个强震观测台以及800多个前兆台站,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震观测网络。
  以此次汶川大地震为例,就有400多个强震观测台记录下了这次地震。这些数据,对于中国更全面地评估灾害损失,以及未来的灾后重建工作,都至关重要。
  根据2006年中国政府通过的长期规划,到2020年,中国将可以综合抵御6级左右的地震,这个相当于各个地区的基本地震强度;而届时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抗震水平。
  作为阶段性目标,陈建民透露,到2010年,中国大城市、中心城市,将率先实现抵御6级地震的目标。除了将在部分农村地区开展抗震建筑试点,中国还将针对一些重要的基础性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建设地震早期预警系统。此外,在云南和华北地区,中国还将建设地震预报实验场,希望进一步推动地震预报的科研工作。
  世界地震工程大会是地震工程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性会议,由国际地震工程协会主办,每四年召开一次。本届大会由中国地震工程联合委员会承办,来自68个国家和地区、有关国际组织的官员、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了昨天的开幕式并代表中国政府致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