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猿人头骨化石古人类徐淑彬沂源文化 |
| 大众网 □本报记者 贠瑞虎 戴玉亮 地处我省中腹部的沂源,是泱泱八百里沂河的发源地。沂源县土门镇骑子鞍山东山根、下崖洞南60米处,背山面水,环境优美。这里,就是经国家有关单位命名的山东唯一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沂源猿人遗址”的地方。 27年前的一天,沂源文物普查组在这里发现了一块距今40万年至50万年前的猿人头盖骨化石。经鉴定,与举世闻名的“北京猿人”处于同一时代,并在考古史料中将其命名为“沂源猿人”。2008年1月上旬,一个寒冷而晴朗的冬日里,本报记者前往沂源,一探当年沂源猿人头盖骨化石这一重大发现的偶然过程。 意外的发现 这段往事还要从27年前说起。 这也是现任沂源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杨雷和临沂市(沂源县曾隶属临沂地区)博物馆馆员徐淑彬共同的往事。 杨雷,一个个头不高、微胖的中年人,向记者讲述了当年发现沂源猿人头盖骨化石的偶然过程。 1981年9月16日,沂源县文物普查小组在该县的土门公社(即现在的土门镇)进行文物普查时,当地驻军战士提供线索称,在一个崖洞里有一些好像化石的东西。 这是第一个机遇。徐淑彬马上赶到了所说现场,果然发现了一些残破的哺乳动物的肢骨化石。这是那一重大发现的最早缘起。之后,在返回沂源县城的途中,徐淑彬又遇到了土门公社建筑队的徐希贵。 这是第二个机遇。两人打招呼时,徐希贵看到了徐淑彬手中的化石,说他们在修路施工中也发现了一些类似的东西,并带徐淑彬来到了现场。这是一个很小的连洞穴都算不上的浅洞,专业术语叫石灰岩裂隙,面积不大,平面上只有十几平方米左右。就在这个地方的堆积物上面,徐淑彬发现了许多动物化石碎片。这时黄昏降临,天色渐暗,徐淑彬当天无法进行更细致的清理工作。他返回了县城。 9月17日,徐淑彬与当时还不到20岁的县图书馆工作人员杨雷一起,在化石地点进行着仔仔细细的清理工作,发现了更多的化石碎片。在他们工作的过程中,不时有人前来围观,因为当时那个地方正在修路。突然,一个姓陈的当地驻军战士说,他们在施工中曾挖出一个有点像人的头骨的那么一块骨头,但后来不知道埋到哪里去了。 这是第三个机遇。徐杨二人闻听一振,一种专业人士特有的预感使他们异常兴奋。 1981年的9月18日,这一天注定要成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天。为了加快进度,徐杨二人又从县图书馆要了一位同志,加入到清理工作中。这天,天还没亮,三人就骑自行车来到了现场。这是沂源县土门公社芝芳村骑子鞍山东侧崖下的一个很小的岩厦。徐淑彬的一篇名为《沂源直立人化石》的充满才情的论文中这样描述道:当东方天际透射出万束光芒,晨雾刚刚消失的时候,一件碗口粗的化石被挖了出来。我们仔细剔剥着中间的红色填充物,慢慢地,一件瓢形的化石暴露在眼前。 杨雷向记者回忆说,经过几个小时细致的清理,头骨内壁的脑动脉切沟依稀可辨,可以确认这是一件珍贵的人类头骨化石,尽管不完整。由于化石地点就在公路旁边,过往行人较多,难以在原地保留,因此他们用两部相机分别对化石进行了照相记录后,带回了沂源县城。 与“北京猿人”同期 之后不久,经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吕遵谔鉴定确认,这是一块难得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同年11月,山东省文物局组织了一支发掘队对人类头骨化石点和相邻两处化石堆积进行了抢救性清理。1982年5月,省文物局与北大考古系合作,再次对上述三个地点及有关地点进行了发掘,虽没有比人类头骨化石更重大的发现,但也不虚此行,两次发掘共获得直立人牙齿7枚和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及北京大学教授、专家鉴定,确系旧石器时代(更新世中期,距今40万年至50万年前)的猿人化石,与举世闻名的“北京猿人”处于同一时代,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山东人,并在考古史料中将其命名为“沂源猿人”。沂源猿人头盖骨化石现在保存于山东省博物馆。 杨雷向记者介绍说,沂源猿人与北京猿人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北京猿人遗址确系北京猿人当年的生活地,而沂源猿人头骨化石发现地点并非他们生活的地方,其遗物系类似发生泥石流之后从别处冲积而来,但其生活地肯定离化石发现地不远,只是遗憾的是,因为一些暂时无法解决的原因,现在无法进行更深的挖掘而未能发现。 2007年底,全国首届“沂源猿人”学术研讨会在沂源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名著名专家、教授、学者对“沂源猿人”这一古人类考古史上的重大成果进行了研讨。专家认为,沂源猿人及其动物化石的发现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价值评估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沂源猿人遗址是人类发源地之一,是山东省最早的古人类,对研究人类起源和我国古人类分布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其次,对研究第四纪哺乳动物的分布、古地理、古气候和东夷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再者,对研究我国人类的演化、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同时对研究沂源猿人的演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会上,来自中科院院士、中国古人类学研究领域的泰斗吴新智先生称,沂源猿人的发现,将人类在山东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历史提前了几十万年,也为我国东部北京与长江之间一千余公里的广阔空间填补了古人类的空白。 他激情洋溢地说:“山东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地区,有石灰岩便会有溶洞和裂隙,沂源的鲁山溶洞和猿人地点就是很好的例子。而有溶洞和石灰岩裂隙就会有第四纪堆积物,其中便有可能埋藏着古代人类遗留的骨骼化石和其他遗物。他们在几万年,几十万年前,甚至一两百万年前就在那里等待着,等待着我们这些晚辈去请他们出来,然后向我们倾诉祖先们与天斗、与地斗,与环境相处的动人故事。” 揭秘“沂源猿人”遗迹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沂源猿人的发现有其偶然性,但也有其必然性。必然性之一,就是沂源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特别适合人类生存。 沂源地处山东腹地,是全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其境内低山连绵,河流纵横。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往往是有灵性的地方。而且在地质地貌上,沂源也的确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沂源猿人遗址所在的鲁中灰岩低山丘陵处,山势和缓,河谷切割不深,地面起伏不大,平均海拔500米左右,但相对高度只有300米左右。 在气候条件上,沂源也有其优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夏正楷教授指出,今天的沂源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8摄氏度,年降水量713.8mm。相比之下,沂源猿人生活时期的气候要比今天温暖湿润得多。根据相邻地区的资料,当时沂源一带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至少要高出3摄氏度,年降水量要多400mm,趋于北亚热带气候的特征,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盛,动物繁衍,非常适合远古人类生活。 相隔四五十万年后,沂源,又于2006年被文化部和建设部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名城”之一。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当年沂源猿人选择沂源作为其栖息地大有其道理。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