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帖----关于地震预测

(2006-11-22 08:08:14)
 
1.4.2. 地震预测问题

  2001年2月,中国地震学领域首席科学家张国民、傅征祥等人编著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地震预报引论》的“编者的话”用这样的思想教导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8

  * 然而,尽管30年来国内外地震预报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地震预报终究是尚未解决的国际性科学难题。地震预报研究,需要长期的科学积累,需要一代接一代人的持久的探索。为此,必须培养地震预报高级科技后继人才来继续完成地震预报这一世界性难题。

  马宗晋院士等人在“地球到底怎么了”文章中坦率的确认∶9

  * 国家地震局的有些地震专家认为 ∶要想摸清地震机理并作出准确预报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持这种观点的,在国内外地震界占大多数。

  2003年9月4日,在国家新闻办、中国地震局主持的记者招待会上中国地震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李强华先生明确表示∶10

  * 中国的地震预报预测工作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邢台地震之后。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地震预报预测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取得过一定的成功。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地震的预测预报是一个全球性的科学难题,至今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和解决。因此,我们一方面在进行地震预测预报的探索和研究的同时,更多的是注重对地震灾害的预防。我们通常是把一些多地震的地区潜在的地震危险划出一定的区域,通报给当地的人民政府,由当地的人民政府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做好防震抗震工作。

  显然,中国地震部门长期以来在“地震目前无法准确可靠预测”观点为主的情况下,不是将地震“三要素”事先预测为前提的防灾工作放到首位,而是将大致估计为前提的防灾工作和地震“三要素”事后的确定和救灾工作放到首位。这种情况下,中国如果在人口密集地区再次发生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样的强震的话,类似的惨剧不但将再次难于避免,并且象唐山大震后那样,他们会继续用“地震预报研究,需要长期的科学积累,需要一代接一代人的持久的探索”的说法轻松地推卸专业地震部门目前一代地震学家的责任。
    (转自<智识学术网>陈一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