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结构游戏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的作用(学前教育本毕业论文)

(2014-06-12 10:57:21)
标签:

育儿

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分类: 学生毕业论文库(汉本)

结构游戏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的作用

    ——浅谈游戏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内容摘要:结构游戏是一种具有创造意义的游戏,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活动。它的材料色彩鲜明,形状各一,游戏形式多样。深受幼儿的喜爱。同时愉快的结构活动能促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结构性游戏就是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材料。把摆弄物体的过程变成一种形象有趣物化的操作过程。它有效的引导幼儿把外部的物化操作逐步内化为头脑中的内部操作。使幼儿逐步获得各种直观知识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智力,从而创造性的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说游戏对幼儿的品格培养,体魄健全的能力发展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和催化作用。

关键词:   结构游戏  行为习惯  作用   操作材料 

 

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内容,它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他主张给孩子游戏的机会,通过游戏使孩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多年的幼儿教育经验告诉我,结构游戏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重要作用。

什么叫结构游戏呢?结构游戏就是运用各种结构玩具或结构材料(各种积木.积塑.金属结构材料.泥.沙.雪等)通过双手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结构性游戏是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材料,把摆弄物体的过程变成一种形象有趣物化的操作过程。它有效地引导幼儿把外部的物化操作逐步内化为头脑中的内部操作,使幼儿逐步获得各种直观知识,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智力,从而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结构游戏的种类大约可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积木游戏

用各种积木或其他代用品作为游戏材料进行的结构游戏,积木的式样很多,有大、中、小型积木,有实心或空心型积木,有动物拼图积木等。这种结构游戏在幼儿园开展最早,也较为普遍。

第二类:积塑游戏

用塑料制成的各种形状的片、块、粒、棒等部件通过接、插、镶嵌组成各种物体或建筑物模型。积塑轻便耐用,便于清洁。

第三类:拼棒游戏

用火柴杆、塑料棒、或用糖纸搓成纸棍等作为游戏材料,拼出各种图形的一种游戏。

第四类:拼图游戏

用纸板、塑料或其他材料制成不同形状的薄片,并按规定方法进行拼摆的一种游戏。如:可拼摆动物的房屋、故事情节等画面。传统的七巧板就属于这类游戏。

第五类:玩沙、玩水、玩雪的游戏

沙土是一种不定型的结构材料,幼儿可以随意操作,幼儿也可以利用水、雪玩划船、堆雪人、打雪仗等游戏。玩沙、玩水、玩雪都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结构游戏。                  

十几年的幼教实践中,我觉得在具体活动时,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实现游戏的目标任务:

一.通过建立适当的游戏规则,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在结构游戏中,幼儿争吵的焦点往往是为了争夺材料。我们老师该怎么办呢?

1.教育孩子按需取材,不要盲目占有很多材料,造成浪费。

现在的孩子由于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里被宠着惯着,大都非常自私,见到东西只要自己喜欢就想据为己有。记得又一次,大班正在做我是客车小司机的游戏。其中就有要求用积木搭成一个大客车,然后游戏继续。当时,我就故意让几个小朋友自己到玩具柜去选择材料,结果这几个小朋友几乎把玩具柜里所有的材料都拿来了。这是老师就要适时的介入,告诉他们什么是我们可以用的上的,那个是我们用不上的。然后让幼儿自己选择把用不上的放回原处。并且告诉他们,你占有这么多的材料别的小朋友就无法游戏,这样也影响我们自己的空间。就这样通过几次这样的说教大部分幼儿都能做到按需取材了。

2.告诉幼儿要爱惜材料,拿时要轻拿轻放。

古今中外的幼儿无一不喜欢玩,也无一不喜欢玩具。简单地说,用于玩的器具,就是玩具。游戏是幼儿生活中的主要活动,玩具则是幼儿生活中的伴侣。在幼儿的游戏中没有玩具,犹如成人的劳动没有工具、学生的学习没有文具一样难以进行。但几乎没有一个孩子知道爱惜游戏材料。想玩时拿起就玩,不想玩时随地乱扔。根据这一普遍现象,我们多次通过游戏活动教育幼儿要爱惜玩具比如:(布娃娃的耳朵哪去啦?哭泣的小猪)等等。规则是一种限制与约束,同时又是对人的利益与安全的保障与维护,公平与互惠是规则的基础。理解规则的意义并学会遵守规则是幼儿道德行为发展的心理基础。                          

 幼儿对规则意义的理解不是直接教学的简单结果,幼儿必须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逐步认识规则的意义,并学会遵守规则。游戏都是有规则的,有些事内隐的规则,有些是外显的规则。游戏以其生动活泼、自由自在的特点吸引着幼儿,使他们在游戏中更愿意、更积极主动地理解和遵守规则。为了训练幼儿的规则意识我们就经常带孩子做打弹子、玩扑克牌、下棋、投球等游戏,具有竞赛的性质和固定的规则,提高孩子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当然我们不能期望幼儿一下子都能够掌握很多游戏规则,应当分期分批的提出要求。孩子只要有一点点进步,我们都要及时鼓励,给予表扬。

二.通过观察与适时的指导,抓住幼儿的闪光之处调动其积极性。

游戏中能力较强的孩子是领头羊,率先教会他们,幼儿园里就多了几位老师,我叫他们小明星,明星效应不可小觑,游戏中的规则和方法不仅用得好,而且还会创新呢。

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幼儿,我总是多做鼓励与赞赏,从而激发他的兴趣,提高自信心。我们班就有一个幼儿,性格孤僻、胆小、不合群。又一次我无意中发现他画画特别好,尤其是画那种穿裙子的小姑娘,画的特别细而且还特别像。于是我就经常在课堂上展示他的作品,并加以点评,对照她画的小朋友夸她观察的真仔细,给她掌声,号召其他小朋友向她学习。几周后,老师和家长都看出孩子真的比以前开朗了许多,愿意主动和小朋友玩了。

三.教师的适当介入指导,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一次我们中班的小朋友在玩搭积木的游戏。其中有的积木是方的,有的是圆柱的,有的是正方形的,还有的是圆形的。以比赛的方式看哪队的小朋友积木搭的最高,搭的最高的那队为赢。结果几队的小朋友都不知道要把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放在最下面而是把圆柱放在下面,结果一搭就倒。做了几次有的小朋友就烦了,干脆就说,不好玩不玩了。这时,我一直在旁边观察,看到这个情况,我就提示孩子们可不可以把不滚的材料放在下面试一试,于是有的孩子就试着把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积木放在下面然后再放圆柱,最后把圆球放上去。结果,好多小朋友把积木搭的很高,而且还搭出了好多不同的建筑。

游戏结束后,我问小朋友为什么把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积木放在下面积木就可以搭得很高吗?七嘴八舌,答案很多,我一边演示一边告诉孩子要想积木搭得高就要把基础打宽搭牢。这样的游戏不仅幼儿增加了知识而且明白了道理。

为了加深孩子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我又增加了一节让幼儿讲述作品的课,结果由于孩子的词汇的缺乏,好多孩子讲解的不够清楚,这时我一边认真倾听一边为他们陈述递词以补充不完整的描述,使他们顺利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强幼儿的表达自信。小班幼儿进行游戏交流时间约为5-8分钟,教师鼓励小班幼儿表达作品名称并补充完善幼儿的表达意思。中大班以10-15分钟为宜,以幼儿自我表达为主,并鼓励幼儿互相点评。一节课下来孩子显得兴高采烈,效果非常好。

四.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之间的交往是频繁的。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同伴的回馈往往非常直接。你有友好、合作、分享的行为,同伴会做出肯定和喜爱的反应,而你做出抢夺、抓人、独占的消极行为则会同伴厌恶或拒绝。所以帮助幼儿增强合作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幼儿来说,人数越多,合作的难度也就越大。不同能力、个性幼儿的组合也有其自身的利弊:“强强”组合易在合作过程中发生争端,互不相让导致合作失败,针对这样的组合,先让幼儿体验合作失败带来的不快与失落感,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会欣赏别人,学会协商,学会理解和接纳他人的观点和建议,在必要时做出让步,真正做到“强强”联合,“强弱”组合的幼儿虽不会发生以上情况,但往往是强者担当指挥者的角色,弱者只是随从者。长此以往,强者更强,弱者则毫无进步。“弱弱”组合相应的比较缺乏自信心,很少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快乐,教师应及时介入,给予鼓励与帮助,让幼儿逐步树立自信心。

我们在开展“背对背夹皮球”的游戏活动时,孩子们因两人用背夹着球行走而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往前走,结果因缺乏技巧而屡屡掉球。这时,我走过来问小朋友:“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掉球吗?”小朋友摇摇头说:“这样走很容易掉下球的。”为了让小朋友明白两人用背夹着球不但可以走,而且可以走得很好,我和同班老师做了示范。当小朋友为我们走得如此好而羡慕不已时,我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走得这么好吗?”有的小朋友说:“老师喊了口令。”有的小朋友说:“老师的腿迈的整齐。”见孩子们观察的如此仔细,我很高兴,趁机告诉他们,这个游戏要两人合作,两人的手臂交叉,背要靠紧,尽量不让球掉下来,先商量好迈步的大小再喊口令,让腿迈的整齐,两人走路就像一个人一样,就会走的很成功。小朋友觉得我的方法很好,都按照我说的方法来练,还真有效果,许多小朋友都走的很好,看着他们手挽手,喊着“一二、一二”的口令,那个认真劲别提多逗了!游戏结束后,我问小朋友:“你们不是说很难走吗?现在走的这么好?”孩子们滔滔不绝地讲着他们的合作经验。

后来,我们又教孩子们做:“老鹰捉小鸡”、“两人三足走”等游戏。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训练幼儿的合作能力。

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一种品德培养,对幼儿一生至关重要,我们要激发幼儿合作的兴趣,更多的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指导幼儿掌握合作技巧,培养合作技能,为幼儿的良好个性发展奠定基础,为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奠定基础。

正如有一位学者所说的: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所有的这些,即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问题上,家庭和幼儿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偏差。作为一线的幼儿教师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老师,今天学拼音了,我孩子做错题了吗?“老师,今天我孩子吃了几碗饭?”而很少有家长问:“老师,我的孩子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欺负其他小朋友?”或者“老师,我的孩子拿别人的东西了吗?”作为家长他们往往关注于幼儿智力和身体的发展而忽略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怎样才能养成好的习惯呢?
    第一是从小事做起,注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一个人的习惯好不好,往往反应在小事上。父母要从小事上教育孩子。比如说,注意教育孩子的站相、坐相、走相、吃相,注意教育孩子书写的工整,注意待人接物的礼仪,等等。沙土是一种不定型的结构材料,幼儿可以随意操作,幼儿也可以利用水、雪玩划船、堆雪人、打雪仗等游戏。玩沙、玩水、玩雪都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结构游戏。今天阳光明媚,是户外活动的好时间。孩子们格外高兴,因为又要去玩沙了。每个幼儿拿好玩沙的工具:筛子、小铲、小桶、小瓶、模子等,穿上胶鞋去沙池。个个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孩子们对于玩沙有着特别的情感。到了沙池,我问孩子们:"小朋友,今天你们想怎么玩呢?""我想挖个地道、挖条小河、我想做一个大蛋糕、我想盖个大高楼,我们用沙子做个大蛋糕吧!……",孩子们想得很多。,欣欣就挖了一条长长的、弯弯曲曲的小河,手里拿了一条模具鱼,她在跟旁边的小伙伴说:"小河挖好了以后,会有好多小鱼游来了,"这时我正过去,她抬头看了看我说:"老师,快看我挖的小河。" "你挖的河是什么河,它叫什么名字?"我问。"她叫小人河。""她是小人国的河吗?"欣欣高兴的说"对,对就是小人国的河。"那小人国的人呢?""老师你没看见呀,这些小沙粒就是小人国的人。""啊!小人国的人也太多了吧!"我又看见几个小朋友在沙池里挖了个大洞。我走过去问他们,挖的什么?他们告诉我是山洞。游戏结束了,孩子们发现自己身上都是沙子,但是都自觉地拍拍自己身上的沙子。有的小朋友还会帮助别的小朋友拍。                         
    第二是教育孩子养成坚持不懈的习惯。“学不可以已”,干什么都要持之以恒,千万不能松劲。这一点很重要。孩子小,变化快,一会想学这个,一会想学那个,做父母的,一定要当好督促检查的老师,不然,孩子学什么都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做事经常是三心二意,虎头蛇尾,比如孩子说要看书,刚拿出来摆在桌上又说要画画,刚把画纸拿出来没画两下,又要去搭积木。我们应该如何去引导呢?

1. 不要随便打断孩子的活动。

2. 不要同时给孩子委派几件事情。

3. 老师家长适时地做些督导。
    第三是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自觉分辨美丑的习惯。“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优良的环境对一个孩子成长是多么重要。作为老师,更是要教育孩子交一些好朋友,明辨是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告诉他们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杜绝交一些坏朋友,不接触和染指一些坏的东西。
    第四是让孩子不找借口的习惯。不要出问题就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天长日久孩子就会养成不负责任的习惯。        

第五加强交往游戏的运用,不断的培养和巩固幼儿的良好习惯。

对幼儿来说,生活就是学习的教科书。幼儿的良好习惯培养,贯穿幼儿生活之中,渗透在各种日常游戏,活动中。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体验理解,接受,逐步转化为幼儿自觉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形成习惯。如:幼儿在滑滑梯时你推我挤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的简单题醒只能起一时的作用,现在我们面对类似的现象都要组织幼儿讨论:这样对不对、有什么坏处、怎样做更好、怎样才叫排队,生活中哪些时候,哪些地方需要排队等,下楼梯、洗手、做操、上公共汽车要排队,然后请幼儿表演正确的做法,并要求大家相互提醒,互相帮助。经过日常生活的不断学习和强化。幼儿自控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养成排队不拥挤的良好习惯。

 二十年的幼教生涯,我觉得结构游戏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是顺利进行结构游戏的保证。我们教师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抓住结构游戏的特点,合理运用各种手段,才能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它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更要注意正确的方式方法。这样,才会发挥结构游戏的实际效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芬,《从幼儿教师自制玩具的演变看其教育观的变化》,《学前教育》,2011年第12期。

2.玛利亚·蒙台梭利著,《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年4月第2版。

3.李金娜,杨浑,《学前儿童玩教具制作》,科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

4.朱智贤,《幼儿心理学》(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第3版。

5.姜颖,《如何发挥自制玩具的多功能作用》,《学前教育》,2010年第5期。

6.刘淼,《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年1月第2版。

 

  参看:文章来源及相关说明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