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谈《倾城之恋》白流苏

(2010-11-12 18:25:25)
标签:

《倾城之恋》

白流苏

分类: 学生毕业论文库(汉本)

内容摘要:《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是一个柔弱背后充满坚强的女性。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白流苏,为了求得安稳人生,在生存上对男性形成了依附性,“物质婚姻”成了她奋斗的终极目标。为了生存,她凭着自己的精明和智慧努力拼搏,最终,偶然的战争成全了她无爱的婚姻,白流苏是张爱玲对女性命运思考的产物,展现了以男权为主的社会,女人只能借助婚姻来谋求生存的悲剧人生。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女性在困境中如何抗争命运的。白流苏这一悲剧形象告诉我们,女性若想获得真正的安稳人生,自尊、自立、自强是首要。

关键词:无爱婚姻   悲剧人生   人生启示     

 

张爱玲是一个充满悲剧感的作家,她的小说热衷于表现自己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和独特感悟,是一首关于文明与人性的哀歌。而哀歌的主旨,既不表现对社会的批判,也谈不上对社会的改造,而只是在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现代都市背景中,展示人精神的堕落与不安,展示人性的脆弱与悲哀。这一点,她笔下的女性形象表现得最为鲜明。这些女性的爱情和婚姻是矛盾的分离体,她们认为婚姻的意义就在于能获取生存的物质基础,谋生重于谋爱。因此,她们失去了追求自由的勇气和力量,成了一只又一只“绣在屏风上的鸟”。这些女性的行为看似自愿却又何等无奈!无爱婚姻是造成这些女性悲剧的根源。其中,我认为这方面塑造得最有鲜明特色的莫过于《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了。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对白流苏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及引发的相关思考。

一、无爱婚姻

“以美好的身体取悦于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也是极普通的妇女职业,为了谋生而结婚的女人全可以归在这一项下。”女性通过婚姻获得一张“长期饭票”成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奋斗的最高目标。张爱玲笔下的婚姻都是无爱的,这种婚姻不知埋葬了多少女人的青春甚至生命。她曾说过:“现代人多是疲惫的,现代婚姻多是不合理的。”因而婚姻只是某种目的的实现,是部分女性改变现状的最佳途径。《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就是这种想通过婚姻获取“长期饭票”的典型代表。

白流苏不堪忍受前夫的暴力,毅然地选择了与前夫离婚。当然,这次婚姻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她失去了应属于她的依附——经济。在没有经济的办法下,她只能投靠她的娘家白公馆。然而,娘家并没有让她感到温暖,相反却受到了哥嫂冷言冷语地嘲讽,加上母亲也早不是儿时那曾经依靠的坚强后盾、温暖的避风港。如古墓般的白公馆轻而易举地夺占了白流苏八年美好的青春,而眼下就连起码的立足之地也不复存在了,她深知“这个家是呆不下去了”。离开家的时候,生活的危机随之而来,这种危机让她深感惶恐。然而,一个生长于旧式家庭的没落淑女,一个被白公馆慢一小时的老钟碾压了二十八年青春的女子,怎样的出路才是活路?命运走向何处才有属于自己的阳光?回去,她不甘心;丢掉淑女身份,又觉得可惜;想找点事做却“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在历经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后,她总结出了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找事是假的,还是找个人是真的。”再经那个看似有能耐的徐太太指点,她恍然大悟,明白自己要找的不是一份糊口的工作而是一个能让自己生活有保障的男人,一个生活在上流社会有钱的男人,无论这个男人是善是恶是美还是丑。受过西洋教育的她终究还是不能够从思想上摆脱对男人的依附,不能摆脱“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旧式婚姻模式,她把寻找经济靠山作为择爱的目的和标准。

有了明确的择爱标准,流苏开始寻找猎物。正如张爱玲所说:“流苏实在是一个相当厉害的人,有决断,有口才。”在寻找“长期饭票”的过程中,她看中了“被女人捧坏,从此把女人看成他脚底的泥”的范柳原。这主要是出于物质的考虑,是范柳原的财富和地位深深吸引了她,用她自己的心里话说,“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而爱情对她来说已无关紧要。因此,为了生存,白流苏决定用她的一生作筹码去香港赌一把,用身体去挽回一切。一个女人为了生活,把自己的命运用自己的身体当作筹码,想必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了。在这次赌注中,白流苏动用了她全部的聪明才智和青春的资本——身体。于是就有了她和范柳原之间出现的“美丽的对话,真真假假地捉迷藏,都在心的浮面飘滑;吸引,挑逗,无伤大体的攻守战,遮饰着虚伪”。她若即若离地和范柳原交往着,精明地算计着,聪明地和他保持着距离,玩着以守为攻的爱情游戏,终于白流苏得到了女人都想得到的物质享受的猎物——范柳原,最终她成了胜者。而这种看似圆满的结局却恩赐于一场战争,这真是机关算尽时得不到的幸福,在无所作为时却突然降临。悲乎?喜乎?试想,若不是战争的成全,范柳原不还是那个“太忙着谈恋爱而没有工夫恋爱”的花花公子吗?而白流苏不就是被范柳原安置在香港,想起来情话绵绵想不起来就弃置在一边的情妇吗?白流苏的潜意识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女性依附于男性的思维定律,她不敢也不愿去想从这种思维定律中走出来。正是这种传统的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让白流苏在左右思量后,认为还是“躺在她身边的这个人可靠”。作为一个彻底被婚姻、被社会伤害的女性,白流苏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从对方获得实际利益而与之结合,这种生活中的享受来源于肉体上的付出,她在生存上对男性形成了依附性,她认为自己有了这个美丽的身体就会拥有一切,这不仅仅是白流苏的悲剧,更是中国广大妇女的悲据。可以这样去说,在那个万恶的旧社会,女性若想求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服于男人、服于制度,成为一个依附于男人而生活的人。

张爱玲笔下的白流苏,不仅有在男权社会中缺乏独立的一面,也有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积极进取的一面,毕竟获得的方式让人心酸了些,也无奈了些。白流苏在那个女子自我意识初有萌动的年代,就挥动着“潇洒而苍凉的手势”同前夫离了婚,这种事在今天也是一个较为慎重的问题,尤其在封建大家庭中成长的女子,居然能做出违背“妇人贞洁,从一而终”这一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行为,确实需要足够的胆量和勇气。回到家后,她饱受寄人篱下之辱默默苦熬了七八年,但沉默不代表白流苏没有反抗意识,反抗需要时机。直到有一天,白流苏在陪着妹妹相亲时碰上了风流倜傥的范柳原,才真正发现这不就是自己一直在不断寻找的猎物吗?于是,一直在她心中压抑已久的“反抗”本性显现出来,也就有了今天的故事。“今天的事,她不是有意的,但是无论如何她给了她们一点点颜色看看。”正是这种“妇人性”心理让她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她反抗家庭,反抗命运,也反抗自身,她决定不惜任何代价抓住眼前的幸福。白流苏既有旧式的古典闺阁气质,又不乏现代女性的坚韧聪慧,,面对现实的逼迫,她孤注一掷地迈出了几千年以来中国女子一直不敢想象的一步——走出家门、远赴香港、依附肉体、寻找幸福!姑且不论她这一步的结局是“堕落”还是“回归”,单就这一步的迈出,可谓开风气之先,从一个近于凝固的家庭中、封闭的制度中勇敢走出来,就证明她就是一个敢于创造自己命运的女人。另外在白流苏在和范柳原的爱情演绎中,她的头脑是始终是清醒的。从一开始的不甘心做范柳原的情妇,到她希望做一个守家管家的范家女主人,这种想法对当今那些仍甘心做“二奶”或“情人”的女性来说无疑是一种讽刺。

二、悲剧人生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的命运都不可能由自己主宰,只能接受时代的安排。战争成全了白流苏,这看似圆满的喜剧结局却隐藏着无限的悲哀。一个人的悲剧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产物,白公馆是白流苏悲剧产生的萌生地,她自身的性格特征对于悲剧的产生也有巨大影响,这些都是表面现象。现在我们来剖析造成她悲剧更深层的东西。

首先,白流苏的悲剧是中国封建伦理道德导致的悲剧。白流苏是旧式大家庭的没落淑女,在封建家庭中学到的人情世故、伦理训诫,都是教她如何做好女人,进而使之成为获得生存能力的资本,而不是如何做人。白流苏根本不知独立为何物,“找事情做都是假的,还是找个人是真的。”正是如此,白流苏在试图改变命运的时候,才不得不将希望寄托在财富和地位都很吸引她的范柳原身上。另外,淑女的身份虽食之无味却也弃之可惜,为了可笑的身份,她放弃了追求独立生活的勇气,在娘家忍辱负重生活了七八年。可见,封建文化的影响在白流苏身上早已根深蒂固。张爱玲在文中流露出对白流苏的同情,不如说是对中国封建文化的批判,不管这种批判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使白流苏的悲剧在深的层面上有了封建文化悲剧的意义。

其次,白流苏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在男权统治的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卑下,几乎没有独立意识,生存的条件非常艰难。白流苏不过是千千万万不幸女性中的一个,旧式家庭中走出来的白流苏不可能成为革命女性,她在旧社会中只能用这种传统也许唯一的方式来获得生存,婚姻在她眼里成为终极目标,这所折射出的却是整个女性的生存状态。香港的陷落实现了白流苏的终极目标,使得社会悲剧在白流苏身上表现有几分戏剧化色彩。“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有什么微妙之点。”这是对白流苏身上体现出来的社会悲剧最好的诠释。

最后,白流苏的悲剧更是经济的悲剧。离了婚的白流苏拿着离婚费投靠娘家,有了钱,她的自尊暂且得到保持。七八年后,哥嫂把她的钱榨干完,白流苏便失去了经济的支撑,厄运也随之而来。哥嫂的排挤,母亲的冷漠,让她深感亲情在金钱面前表现得多么无力!没有钱万万不能,这正是白流苏挺而走险远赴香港寻找范柳原的重要原因。试想,如果白流苏能像现代女性一样有自己的工作,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有较强的自立意识,有优越的社会地位,那么,她还会冒那么大风险把自己的未来寄托于婚姻,还会和不想对婚姻负责的范柳原结婚吗?

总之,白流苏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面对种种世俗压力,我们不能苟刻地要求一个弱女子做更多。在她选择的生存道路上,尽自己最大努力积极争取自己幸福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积极意义。从白流苏身上,我们看到了旧时代女性是如何在困境中抗争命运和改变命运的,她为那个时代的女性做出了榜样,这也使这个形象在悲剧的氛围中散发出夺目的光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战争的

爆发成全了白流苏的婚姻,这一偶然初看极富戏剧性,然而细细品味却会发现张爱玲的高明之处——纷繁复杂的世界处处充满荒诞。也许,这才是作者想通过白流苏这一悲剧形象告诉我们的真正东西;也许,这才是白流苏这个悲剧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缘故。

三、人生启示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命运很好地体现出作者的人生观,那就是女性生存的艰难。她的小说《封锁》中有这样一句重复了多遍的民谣:“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钱!”我们知道,金钱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也是万万不能的,当今社会没有钱真是寸步难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命运都和金钱有关系,为了生存,她们把物质婚姻看作自己追求的唯一的目标,而以青春为资本、以占有金钱为最终目的获得的婚姻却是一座废墟之城。生活在这座废墟之城——无爱婚姻中的女性,又何止白流苏一人呢?

葛薇龙原本是一个单纯而又有个性的女学生,为求学而客居姑妈家,不幸爱上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乔琪而不能自拔。为了得到乔琪的爱,甘心成为造钱的交际花以取悦并不爱她的丈夫,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被拖向黑暗。更可悲的是,葛薇龙自己看着自己走上了那条将一生悲欢强系于男人身上的浮萍之路,每一步都付出了她全身心的代价。这是一个由“良而娼”的悲剧。

曹七巧原本是一个可称为“麻油西施”的泼辣而富有活力的年轻女子,哥嫂因贪图荣华富贵把她嫁给上海富室姜家做了二奶奶。丈夫患有骨痨病瘫在床上,七巧过着压抑情欲的生活。丈夫的残疾,情欲的缺失,最终使七巧变为一个鞭笞情欲、贪婪物欲的魔妇。由此看来,无爱的婚姻比无钱的婚姻更可怕。

生活在不同阶层的女子,她们的价值观念、命运结局竟然如此相似。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女性这一弱势群体生存之悲剧。原因何在?我认为就是旧的人生价值观这把枷锁对女性束缚得太重了。然而枷锁毕竟是枷锁,总有把钥匙能打开。这把钥匙不在别处,正握在女人自己手中——她们应该有争取独立人格的勇气,有与男人共同创造财富的自我意识,有正确的爱情婚姻观。只可惜以白流苏为代表的这一类女性,却把这把宝贵的钥匙遗失在了封建男权社会散发着恶臭的泥沼里,无力寻找也不愿寻找。

另外,凡欣赏过张爱玲小说的读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张爱玲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对那种新旧时代交叠下的女性命运总是那么关注。她既关注女性命运,又不满女性的生存状况,这也是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悲剧收场的原因。从白流苏为代表的女性悲剧人生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她们作为传统意义上毫无生存能力的个体,为维持基本生存而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努力,婚姻便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张爱玲这一实实在在的物质意识和众多女性形象的塑造,与作家的家庭环境、生活道路、教养气质有密切微妙的内在联系。

张爱玲生在一个前清官宦大族,父亲是个封建遗少,生活荒淫而性情残暴。母亲是个新派女性,因与丈夫不和而两次出洋,后与丈夫离异。张爱玲的童年是在孤独、寂寞和后母的凌辱、虐待中度过的,纷争、倾轧、暴虐、摧残是这一家庭的家常便饭。这使她成为一个敏感、早熟、内向的少女,这也恰恰培养了她作为作家的艺术本质——敏锐的艺术触觉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上海陷落后,张爱玲就读于香港大学。在此,家事、国事、世俗文化的冲突及人性的暴露,让她对这个社会产生一种荒凉之感,这正是形成她创作风格及创作思想的根源。作为作家,她一直用深邃的冷眼观察周围的生活,一直把剖析人生中最根本的东西作为她写作的目的。张爱玲作品的主题只有两个字——苍凉。她作品中的人物也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一员,正如她在《传奇》的扉页所写:“在传奇中寻找普通,在普通中寻找传奇。”他们虽不彻底,但究竟是认真的。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因此,张爱玲乐于在苍凉中刻画悲哀女性,善于描写生活在男权社会道德体制下的女性,写她们的生活存在,写她们的爱情婚姻,写她们因袭封建社会所特有的价值观念——依附。

特殊的家庭背景和时代背景,使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大多是具有新女性特征的没落淑女,受过新文化影响,会跳舞,会说英语,过着现代化的生活,但是这些女性与矛盾笔下的“时代新女性”不同。“时代新女性是受着欧风美雨新思潮的直接影响而产生的西方型女性——这也是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新人……她们既不感伤过去,亦不冥想未来……本来她们都不是革命者,但是只要环境转变,这样的女子是能够革命的。”张爱玲笔下塑造的以白流苏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实际上是新女性表象下的旧女性。她们都面临着“娜拉走后怎样”的共同窘况,失去经济依附后,既无法在现代都市社会中自立,也远离革命。虽受新文化影响,满脑子仍还是封建文化的东西,所受的教育也只能是她们待嫁而沽的筹码。因此,她们的人生注定是悲剧。

当然,作为21世纪的时代女性,若仍没有独立、自尊、自强的思想意识,她们的物质生活越富有,精神生活就越贫乏,人生也就越可悲。

至此,我不禁想到这样一句话:“女性要想获得真正的平等和解放,不是希望男性的给予,而是自己保持独立人格,努力争取。”

总之,女人的命运需要自己去拯救,不能单纯依附别人,女人只有在政治、经济、文化、人格上获得与男人同等的权利和地位,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天地,才能在本质意义上赢得男人的尊重和爱。这就是白流苏这一形象给我们的现实启示吧!

 

参考文献:

    1.于青,《张爱玲传》,花城出版社, 2008年1月第1版。  

    2.金宏达、于青,《张爱玲文集》 ,安徽文艺出版, 1992年7月第1版。

    3.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

    4.鲁迅,《鲁迅小说精选》 ,京华出版社出版  ,2007年12月第2版。

    5.李平,《<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作品讲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版。

                         文章来源及相关说明: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d137b40100054w.html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