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蔚蓝天
蔚蓝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876
  • 关注人气:1,20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格迥然,各具特色——范仲淹与纳兰性德的……

(2007-02-21 18:08:01)
标签:

文化

分类: 学生毕业论文库(汉本)

内容摘要: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范仲淹一扫词专写男女之情的柔靡无骨,把边塞诗的内容带进词的领域,抒发了作者万里戍边、抵御外辱的壮烈情怀,具有较多的社会内容和开阔豪放的风格,在北宋词坛别创一格,较为罕见。有“清词第一人”之称的纳兰是出生贵府的一介公子,在十余年的扈从生涯中也创作了一系列边塞词。但由于各种原因,与范词相比,他的边塞词少了范词中的悲壮豪放,而是更多地融入了个人的情感色彩,多诉思乡之情,读后深感孤寂凄凉,哀感顽艳,令人不忍卒读。

关键词:范仲淹  纳兰性德  边塞词  风格

纵观我国古代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诗词除了以描写山水田园、抒怀咏志等为内容外,那些反映边塞战争、边塞风光、边塞生活为内容的诗词无疑也像一枝独放异采的奇葩。说到以边塞为题材的诗词作品,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其实以边塞生活为内容的诗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早在汉乐府中就有了一些有关边塞的诗题,如《出塞》、《入塞》、《陇头》等。齐梁时期,边塞诗已大量存在,但边塞诗蔚为大观,形成了一种在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文学现象,则是盛唐时期。这主要由于边事频繁,使诗人亲身经历战争的宏大场面,接受战争的洗礼,了解戍卒的心曲,接触边塞的风土人情,边塞这块过去人们心目中的不毛之地,重新产生了神奇的色彩,引得诗人们兴致勃发,大量描写边塞战争,边塞风光、风俗的诗歌产生了。盛唐时期,边塞诗的创作达到了顶峰,并留下了许多千古佳作,如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出塞》更是古今传诵的名篇,被誉为唐代绝句的压卷之作……到了宋代,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一开始,由于文人词作多是在灯红酒绿、浅斟低吟中产生的,因而几乎都是描写男女相悦之情,从而有了“诗言志”,“诗庄词媚”之说。随着社会生活的裂变和创作风尚的演进,爱国忧民情怀涌进了词人笔下。宋代范仲淹的边塞词《渔家傲》以其气魄阔大、苍凉悲壮的豪迈风格开宋代苏、辛之豪放词先声。他本有一组以描写边塞为内容的词,但可惜的是都已遗失,现仅存《渔家傲》。元、明时期,词坛较为萧条。词至清代,词坛出现中兴的局面,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有“清词第一人”之称的纳兰性德。他的词中,那肝肠寸断的伤逝词令人心碎,那苍凉行吟的边塞词更令人回味无穷。范仲淹与纳兰性德虽然都写下了不朽的边塞名篇,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资质性格不同等原因,因而他们边塞词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一、时代不同

《渔家傲》写于北宋1040年,这一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帝率军进范宋之边境。面对西夏的公然挑衅,宋仁宗无所适从。此时,宋由于多年无战事,士兵缺乏训练,在西夏军队咄咄逼人的形势下,宋朝更是无以应对。1039年,西夏军队进逼延州,眼看延州指日可破,在这种严重的局势下,宋仁宗决定启用范仲淹。范仲淹入仕后,一直担任地方上的小官员,但他一直以国计民生为要务,业绩卓著。后升任右司谏,由于他经常犯颜上谏,多次被贬。但他满腔报国热情丝毫不减当年,52岁的范仲淹毅然来到延州。此时的范仲淹由于仕途上的艰辛蹉跎,早已两鬓斑白。当他风尘仆仆地来到延州时,眼中所见的是残垣断壁,城内一片废墟,百姓流离失所,面对如此情景,范仲淹心情异常沉重,当即写下了这首传世名篇《渔家傲》。词中充满了对戍边战士艰苦生活的同情,饱含着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此词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气魄阔大,词风苍凉悲壮,仿佛一支苍凉悲壮的号角。

与范仲淹的边塞词相比,纳兰性德的边塞词中缺少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与豪迈气魄,也没有南宋和清末明初爱国词人的家国之痛,更见不到范仲淹词中“燕然未勒”的报效国家的壮怀激烈。而是更多地把目光投到了个人的生活际遇与内心情感世界之中,我们从他的边塞词中感受到的最为深切的是他词中的凄冷、孤寂、忧郁与无所寄托。这不由地让我们想起了纳兰出塞的时代背景。纳兰的边塞词《如梦令》、《长相思》等大约写于康熙二十一年,这是康熙皇帝在经历了惊心动魄、风云变幻的十五年,智取鳌拜、平定三蕃后,终于坐稳大清帝国的江山的一次非同寻常的远征。这次的远征所到之处是康熙祖辈们浴血拼杀的战场。康熙将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这块土地上眺望长白山,祭奠祖陵,告慰先人。纳兰作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也来到了这块土地。但这并没给纳兰带来荣耀,越走近松花江畔,来到长白山麓,也许埋藏在他心底的屈辱与苦涩就下意识地浮现在他的脑海:1619年,具有雄才大略,勇敢非凡的努尔哈赤在征服了哈达、乌拉、辉发等部后,与明朝分庭抗礼。由于种种原因,叶赫部想依附明朝对付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在这一年的萨尔浒大捷后与叶赫部展开激战。这一战,纳兰的曾祖台什金纵火自焚未果,被建州女真缢死。多么惨烈又屈辱凄凉的家族史。离开家愈来愈远,可他的心却更加想念故园北京: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故园北京是他心魂所系,每离开一步就增加一分眷恋。他的声声呼唤,想家的心,想家的梦却被塞外的风雪撞击得粉碎。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旧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这两句撷取的边塞意象十分宏伟壮阔,但还是让人在感受到苍茫感、历史感的同时,被一种凄情所裹挟,包含着一些莫可名状的人生感喟。

二、性格不同

范仲淹幼儿时期丧父,他人小但志不短,从小就立下了宏图大志。我们可从他从小刻苦学习的事情中得知。他为了励志,独自一人搬到年久失修的寺庙中读书,常常一个人伴灯苦读到东方欲晓。入学后,他五年不曾解衣就寝,一天到晚只吃稀粥。皇帝来了,同学们都丢下书本去观看,但他却说:“只要专心读书,将来为国效命,见皇帝的机会有的是。”艰苦的生活环境与努力地学习磨炼了范仲淹坚强的意志,造就了他坚韧不拔的个性,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正因如此,他把个人的贫富贵贱都不放在心上,对国家命运却非常关心。庆历新政失败后,他第三次被贬,在邓州任知州期间,应好友滕子京之约,在花洲书院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岳阳楼记》,并在此文中留下了千古名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经典名句可说是他宦海沉浮数十年毕生人格追求和人生境界的真实写照。因此,当边关情势危急时,在官场几经沉浮的范仲淹,接到任命后,毅然赴命,发誓要像当年窦宪击破匈奴登燕然山勒石纪功而还那样,保卫边疆,让百姓安居乐业。在他的词中,我们看到了词人所感受到的边塞的凄苦生活,渴望回家的心情以及紧张的战斗形势,但另一方面,词中词人那平息外患,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也一览无遗。当时边界就有歌谣说:“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纳兰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他在诗词方面的天分,这与他那聪颖过人的头脑固然有关,但与他的性格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纳兰从小就非常喜欢安静,喜欢孤独,喜欢沉思冥想,对周围事物有着惊人的颖悟。6、7岁时就常常呆在父亲的书房中不出来,有过目不忘之能。少年时代,对那些记录着许多惊心动魄的往事的历史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先圣、先贤们的丰功伟绩中开始悄悄地营建自己的人生理想:“吾本忧时人,志欲吞鲸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纳兰的性格正朝着严肃的理想性方向发展。但红芙栏边、渌水亭畔与他携手并肩相知相爱的妻子撒手人寰,彻底打碎了纳兰的生活。因为敏感的纳兰天生就是一颗多情的种子,他柔肠百结,肝肠寸断,再也没有倜傥风流的神采飞扬,眸子中射出的是令人心碎的忧郁的光。他的词不再从容舒缓。“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这首《南乡子》哀婉凄切,令人不忍卒读。纳兰在经历了人间的生离死别后,对大自然的四季物候更加敏感,行进在漫漫的羁旅途中,边塞大自然的美丽、韵味、风采被羁旅愁怀、离愁别绪冲得失去亮色。他害怕黎明的号角、塞马的嘶鸣,因为那会打碎他与妻子相会的好梦。

“客夜怎生过,梦相伴,倚窗吟和,薄嗔佯笑道,若不是恁凄凉,肯来么。来去苦匆匆,谁拟待,晓钟敲破。乍偎人,一闪灯花坠,却对着璃琉火。”(《寻芳草 萧寺记梦》)梦中妻子正与自己吟和,晓钟敲破,灯花坠落梦醒魂惊,才知道自己对的是琉璃火,漂泊中又添上悼亡之痛,哀感顽艳,凄美动人。

三、内容区别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上片描绘了边地的荒凉景象。秋天来到边塞,北雁南飞,人却不能去。雁归人不归,情何以堪?边塞号角声声,落日中孤城紧闭,异乡异景与军中号角相互交织,于悲凉中可见战争局势的紧张。从雁去衡阳到边声四起到落日孤城,在层层秋塞之景的渲染中,词人那思乡之情怎能不油然而生?一抹乡愁涌上心头。但作为一名文武全才的政治家和词人的范仲淹并未沉浸在那缕缕乡愁中。词的下片写道:“浊酒一杯家万里”,既然乡愁已起,只好借酒浇愁。但那“一杯”浊酒怎浇“万里”乡愁?“燕然未勒归无计”点明欲归无计的缘由。词人作为守边将领,深知守土有责,职责并未因归无计懈怠,充分表达出自己抵御外辱,报效国家的壮烈情怀,豪迈有气势。

范仲淹的边塞词作仅存一首,但纳兰的边塞词则较多。在《长相思》(身向榆关那畔行)中,“山一程,水一程”展示出与“故园”的间距越拉越远。一程一程的行驰方向反衬出词人对家的思念,离家还有多远呢?“身向榆关那畔行”,身、心难以统一,身不由己的苦恼油然纸上。词人只能借眼前的一片灯火神游帐外,让思绪回归家园。“风一更,雪一更”,“风、雪”这一让众多文人墨客所吟咏的景物,此时却扰得人是那么心烦,连梦也被聒碎了。梦怎会被风、雪聒碎呢?是词人“乡心”苦涌,难以入眠而“梦不成”。同样,词人在《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不仅描写了“万帐穹庐人醉”的阔大场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那颗孤苦寂寞的心。“万帐穹庐人醉”描写了众人在饱饮之后酣然入睡,四周一片寂静的阔大场面。可词人酒后不仅未醉,反而更加清醒,思乡之情岂是酒能消除?更何况“归梦”总是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身为贵府公子,皇帝身边宠臣的纳兰,在世人看来生活该是多味得很,可我们在他的边塞词中看到的则是一颗凄苦的心,苦涩的味,羁栖良苦的郁闷,人生无聊的低吟……

四、境界差异

“境界”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景物)的再创造,是人格化了的景观,是情、景、语的有机统一。对同一个诗人来说,不同的处境和感受,对同一题材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更何况范仲淹与纳兰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亦截然不同。

范仲淹的这首边塞词《渔家傲》写在他率师西北边陲,平定西夏叛乱的时候。欧阳修尝呼为“穷塞主之词”,揣度大意是说,作为主帅不抒发雄豪慷慨之情,却去写塞外凄凉穷愁的景象与思归之心,是不好的。但我们在这首词中感受到的是那浑厚的情感,阔大的气概。因为词人在抒写乡思之愁的同时,那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并未消沉。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范仲淹那坦荡的胸怀与崇高的思想境界。作为一个改革家,范仲淹具有着时代的创新精神。他恪守“修、齐、治、平”的人生信条,于庆历三年,主持新政,推行政治改革。作为一名政治家,他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汀湖之远则忧其君”的高尚品格早已在人们心中根生蒂固。多次被贬,初衷不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作为一位文学家,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与彷徨,情感世界中常常交织着苦痛与希冀。他的这首边塞词不仅让我们体会到词人的思归怀乡之情,也领略到了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的“长烟落日”边塞壮阔的风光。与此同时,词人的爱国激情更让我们尽收眼底。此词豪迈悲壮,在宋初词坛别创一格,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之先声。

纳兰性德这位满清第一词人,在我国古代词学史上开出了凄艳之花。王国维非常推崇纳兰的边塞词,在《人间词话》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习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夜深千帐灯”“万帐穹庐人醉”等亦换得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 之誉。从王国维对纳兰词的评价中,其词的雄浑壮阔显而易见。但在纳兰边塞词中流露出更多的是他心情的凄苦,词风凄清哀婉,其才情、气质与李后主极为相似,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高贵气质。

纳兰性德是朱邸红楼,乌衣门弟的贵公子,身处康熙盛世,。他才华横溢,多愁善感。虽曾有“志欲吞鲸鲵”的积极用世抱负,却更向往吟咏风雅的生活。作为权倾朝野的宰相之子,他衣食无忧。作为皇帝的一等侍卫,令人羡慕。但他在目睹了朝廷中的尔虞我诈,经历了与自己耳鬓斯磨的爱妻生离死别,一位位好友与自己云流际散后,敏感多情的纳兰看到了官场的黑暗,体验到了生命的脆弱,感受到了理想的渺茫。他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诉诸笔端,让词排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这首《采桑子 塞上咏雪花》是发于心底的羁栖良苦的郁闷,丝毫没有无病呻吟,运笔如行云流水,任由充沛的感情在笔端自然地流露。这种自然的流露最能打动人心,也正是这种自然之美,造就了纳兰的艺术成就,造就了纳兰的高贵气质。

综上所述,由于范仲淹与纳兰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内容不同,境界上的差异等原因,词人的边塞之作也风格迥然。范词悲壮,纳兰词哀婉,范词豪放,纳兰词凄冷,范词充满壮志豪情,纳兰词于恢阔中蕴含悲冷。

参考文献:

黄岳洲 茅宗祥《宋金元文学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2年6月第一版

黄岳洲 茅宗祥《明清文学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2年6月第一版

李雷 《纳兰性德》北京出版社 2003年5月第一版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中国青年出版社主编、出版 1984年6月第一版

钱仲联 《清词三百首》岳麓书社出版发行 1992年1月第一版

 

  参看:文章来源及相关说明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