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倾城之恋》白流苏 |
分类: 学生毕业论文库(汉本) |
内容摘要:《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是一个柔弱背后充满坚强的女性。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白流苏,为了求得安稳人生,在生存上对男性形成了依附性,“物质婚姻”成了她奋斗的终极目标。为了生存,她凭着自己的精明和智慧努力拼搏,最终,偶然的战争成全了她无爱的婚姻,白流苏是张爱玲对女性命运思考的产物,展现了以男权为主的社会,女人只能借助婚姻来谋求生存的悲剧人生。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女性在困境中如何抗争命运的。白流苏这一悲剧形象告诉我们,女性若想获得真正的安稳人生,自尊、自立、自强是首要。
关键词:无爱婚姻
张爱玲是一个充满悲剧感的作家,她的小说热衷于表现自己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和独特感悟,是一首关于文明与人性的哀歌。而哀歌的主旨,既不表现对社会的批判,也谈不上对社会的改造,而只是在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现代都市背景中,展示人精神的堕落与不安,展示人性的脆弱与悲哀。这一点,她笔下的女性形象表现得最为鲜明。这些女性的爱情和婚姻是矛盾的分离体,她们认为婚姻的意义就在于能获取生存的物质基础,谋生重于谋爱。因此,她们失去了追求自由的勇气和力量,成了一只又一只“绣在屏风上的鸟”。这些女性的行为看似自愿却又何等无奈!无爱婚姻是造成这些女性悲剧的根源。其中,我认为这方面塑造得最有鲜明特色的莫过于《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了。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对白流苏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及引发的相关思考。
白流苏不堪忍受前夫的暴力,毅然地选择了与前夫离婚。当然,这次婚姻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她失去了应属于她的依附——经济。在没有经济的办法下,她只能投靠她的娘家白公馆。然而,娘家并没有让她感到温暖,相反却受到了哥嫂冷言冷语地嘲讽,加上母亲也早不是儿时那曾经依靠的坚强后盾、温暖的避风港。如古墓般的白公馆轻而易举地夺占了白流苏八年美好的青春,而眼下就连起码的立足之地也不复存在了,她深知“这个家是呆不下去了”。离开家的时候,生活的危机随之而来,这种危机让她深感惶恐。然而,一个生长于旧式家庭的没落淑女,一个被白公馆慢一小时的老钟碾压了二十八年青春的女子,怎样的出路才是活路?命运走向何处才有属于自己的阳光?回去,她不甘心;丢掉淑女身份,又觉得可惜;想找点事做却“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在历经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后,她总结出了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找事是假的,还是找个人是真的。”再经那个看似有能耐的徐太太指点,她恍然大悟,明白自己要找的不是一份糊口的工作而是一个能让自己生活有保障的男人,一个生活在上流社会有钱的男人,无论这个男人是善是恶是美还是丑。受过西洋教育的她终究还是不能够从思想上摆脱对男人的依附,不能摆脱“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旧式婚姻模式,她把寻找经济靠山作为择爱的目的和标准。
有了明确的择爱标准,流苏开始寻找猎物。正如张爱玲所说:“流苏实在是一个相当厉害的人,有决断,有口才。”在寻找“长期饭票”的过程中,她看中了“被女人捧坏,从此把女人看成他脚底的泥”的范柳原。这主要是出于物质的考虑,是范柳原的财富和地位深深吸引了她,用她自己的心里话说,“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而爱情对她来说已无关紧要。因此,为了生存,白流苏决定用她的一生作筹码去香港赌一把,用身体去挽回一切。一个女人为了生活,把自己的命运用自己的身体当作筹码,想必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了。在这次赌注中,白流苏动用了她全部的聪明才智和青春的资本——身体。于是就有了她和范柳原之间出现的“美丽的对话,真真假假地捉迷藏,都在心的浮面飘滑;吸引,挑逗,无伤大体的攻守战,遮饰着虚伪”。她若即若离地和范柳原交往着,精明地算计着,聪明地和他保持着距离,玩着以守为攻的爱情游戏,终于白流苏得到了女人都想得到的物质享受的猎物——范柳原,最终她成了胜者。而这种看似圆满的结局却恩赐于一场战争,这真是机关算尽时得不到的幸福,在无所作为时却突然降临。悲乎?喜乎?试想,若不是战争的成全,范柳原不还是那个“太忙着谈恋爱而没有工夫恋爱”的花花公子吗?而白流苏不就是被范柳原安置在香港,想起来情话绵绵想不起来就弃置在一边的情妇吗?白流苏的潜意识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女性依附于男性的思维定律,她不敢也不愿去想从这种思维定律中走出来。正是这种传统的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让白流苏在左右思量后,认为还是“躺在她身边的这个人可靠”。作为一个彻底被婚姻、被社会伤害的女性,白流苏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从对方获得实际利益而与之结合,这种生活中的享受来源于肉体上的付出,她在生存上对男性形成了依附性,她认为自己有了这个美丽的身体就会拥有一切,这不仅仅是白流苏的悲剧,更是中国广大妇女的悲据。可以这样去说,在那个万恶的旧社会,女性若想求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服于男人、服于制度,成为一个依附于男人而生活的人。
张爱玲笔下的白流苏,不仅有在男权社会中缺乏独立的一面,也有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积极进取的一面,毕竟获得的方式让人心酸了些,也无奈了些。白流苏在那个女子自我意识初有萌动的年代,就挥动着“潇洒而苍凉的手势”同前夫离了婚,这种事在今天也是一个较为慎重的问题,尤其在封建大家庭中成长的女子,居然能做出违背“妇人贞洁,从一而终”这一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行为,确实需要足够的胆量和勇气。回到家后,她饱受寄人篱下之辱默默苦熬了七八年,但沉默不代表白流苏没有反抗意识,反抗需要时机。直到有一天,白流苏在陪着妹妹相亲时碰上了风流倜傥的范柳原,才真正发现这不就是自己一直在不断寻找的猎物吗?于是,一直在她心中压抑已久的“反抗”本性显现出来,也就有了今天的故事。“今天的事,她不是有意的,但是无论如何她给了她们一点点颜色看看。”正是这种“妇人性”心理让她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她反抗家庭,反抗命运,也反抗自身,她决定不惜任何代价抓住眼前的幸福。白流苏既有旧式的古典闺阁气质,又不乏现代女性的坚韧聪慧,,面对现实的逼迫,她孤注一掷地迈出了几千年以来中国女子一直不敢想象的一步——走出家门、远赴香港、依附肉体、寻找幸福!姑且不论她这一步的结局是“堕落”还是“回归”,单就这一步的迈出,可谓开风气之先,从一个近于凝固的家庭中、封闭的制度中勇敢走出来,就证明她就是一个敢于创造自己命运的女人 。另外在白流苏在和范柳原的爱情演绎中,她的头脑是始终是清醒的。从一开始的不甘心做范柳原的情妇,到她希望做一个守家管家的范家女主人,这种想法对当今那些仍甘心做“二奶”或“情人”的女性来说无疑是一种讽刺。
总之,白流苏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面对种种世俗压力,我们不能苟刻地要求一个弱女子做更多。在她选择的生存道路上,尽自己最大努力积极争取自己幸福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积极意义。从白流苏身上,我们看到了旧时代女性是如何在困境中抗争命运和改变命运的,她为那个时代的女性做出了榜样,这也使这个形象在悲剧的氛围中散发出夺目的光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战争的
爆发成全了白流苏的婚姻,这一偶然初看极富戏剧性,然而细细品味却会发现张爱玲的高明之处——纷繁复杂的世界处处充满荒诞。也许,这才是作者想通过白流苏这一悲剧形象告诉我们的真正东西;也许,这才是白流苏这个悲剧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缘故。
特殊的家庭背景和时代背景,使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大多是具有新女性特征的没落淑女,受过新文化影响,会跳舞,会说英语,过着现代化的生活,但是这些女性与矛盾笔下的“时代新女性”不同。“时代新女性是受着欧风美雨新思潮的直接影响而产生的西方型女性——这也是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新人……她们既不感伤过去,亦不冥想未来……本来她们都不是革命者,但是只要环境转变,这样的女子是能够革命的。”张爱玲笔下塑造的以白流苏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实际上是新女性表象下的旧女性。她们都面临着“娜拉走后怎样”的共同窘况,失去经济依附后,既无法在现代都市社会中自立,也远离革命。虽受新文化影响,满脑子仍还是封建文化的东西,所受的教育也只能是她们待嫁而沽的筹码。因此,她们的人生注定是悲剧。
当然,作为21世纪的时代女性,若仍没有独立、自尊、自强的思想意识,她们的物质生活越富有,精神生活就越贫乏,人生也就越可悲。
参考文献:
文章来源及相关说明: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d137b40100054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