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超对接,还要摸石头过河
5月11日,南宁市召开农产品产销对接会,经产销双方洽谈,市内各大超市和农贸市场将设立本地农产品直销区,销售本地产的西瓜、甜瓜、苦瓜、辣椒等大批时令果蔬,缓解目前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设立本地农产品直销区将给农民朋友带来什么?又给市民带来什么?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超对接,我们还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5月12日,记者就此问题对有关部门和人士进行了采访。
解忧
石埠黄瓜滞销,沃尔玛超市前后采购了3.2吨;黎塘大葱卖难,利客隆超市一次采购了5000公斤……
超市农贸市场设本地农产品直销区,一个看得见的直接效果是能缓解农民蔬菜水果卖难的燃眉之急。
今年4月底,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办兴贤村的菜农朋友开始发愁了:大批量的黄瓜卖不出去,有的勉强卖得出去,但价钱非常低廉。
“不指望赚钱了,只希望不亏本。”看着黄瓜严重滞销,当地菜农张贵星说。
就在张贵星们满脸愁容的时候,沃尔玛超市出现了。
5月3日,这家超市直接下到兴贤村地头收购了2550公斤黄瓜,缓解了当地农民黄瓜卖难之忧。
“我们一共到石埠收购3次农产品,收购的黄瓜达到3.2吨、土豆1.2吨。”沃尔玛(广西)百货有限公司事务经理(南宁)谢肖玲说,这些采购量,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菜农蔬菜滞销的压力。
这样的事情还出现在宾阳县黎塘镇。
今年4月底,该镇有超过100亩大葱无法顺利卖出去。当地农民表示,这些大葱如果再卖不出去,就会影响到其它农作物的耕作,“如果再不行,只能铲掉,水稻播种时间已经到了,再拖就影响粮食生产了。”
“我种了60亩大葱,到现在只卖掉几亩,其他都没有办法卖出去。往年这个时候,这些大葱早就卖完了。”4月22日,黎塘镇青山村委潘山村农民韦明对记者说,“老板都不来要。”“以前有过价钱低一点的,但还是卖得出去,现在基本上卖不掉。”
5月1日,利客隆超市驱车100多公里来到潘山村,在大批志愿者的帮助下,采摘收购了当地农民5000公斤大葱,一定程度上帮了当地农民的忙。
据悉,南宁市已进入冬春瓜菜产出旺季,眼下上市的大宗农产品主要有黄瓜、四季豆、辣椒、苦瓜以及西瓜、甜瓜等品种,种植面积约88万亩,预计总产量120万吨。由于受今年气候反常及市场大环境等因素共同影响,南宁市大宗农产品的外销、内销都面临比往年更严峻的形势。
有关人士表示,超市农贸市场设本地农产品直销区将为缓解这些农产品的销售压力提供帮助。
实惠
超市到地头直接采购的黄瓜,每公斤零售价格是1.6元,经过中间商采购的黄瓜,每公斤零售价格是3.0元
蔬菜价格这个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话题,当下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卖难买贵。
也就是说,农民种出来的菜非常难卖,价格非常低廉,甚至赔大本,但市民买的菜却非常贵。在这个蔬菜的流通渠道里,肥了中间,苦了两头。
超市农贸市场设本地农产品直销区,在一定程度上给解决这个问题提供帮助,它可以省掉繁杂的流通环节,给人们一个看得见的实惠———农民蔬菜卖价不是很低,市民买菜价格不会很高。
5月12日上午,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沃尔玛超市“农产品直销点”看到,这家超市从石埠直接采购回来的黄瓜销售价格是每公斤1.6元。而麻村农贸市场黄莲藕瓜的零售价格是每公斤3.0元。两者差价是1.4元。
“现在,我们在菜农地头采购的黄瓜,每公斤是1.34元。如果加上运费、人工费、税费,每公斤黄瓜卖到1.66元就可以平本。按照目前的采购价,超过每公斤1.66元这个零售价格就可以赚钱了。”沃尔玛深国投百货有限公司南宁朝阳路分店常务副总经理阮和兵说。
“同一时间,同一品种蔬菜,一个地方卖每公斤1.6元,一个地方卖每公斤3.0元,零售价格为什么出现差不多一半的差价?”记者为这个问题请教阮和兵。
“第一个,中间商是商人,他不是志愿者,肯定要赚钱,没钱可赚就没人去干这个事。”阮和兵分析说,这个差价里面,有一部分是中间商赚取的利润。而且,有些农产品从地头到超市或农贸市场柜台,中间商往往都不止一个。经手的中间商越多,被抽取的利润越多,零售价格就越贵。
“另外,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损耗大。经手的中间商越多,上下车的次数就越多,加上运费和人工费,流通成本会相应增加。”阮和兵说,在流通成本高的情况下,中间商要赚到钱,销售商要得到利润,只能压低收购价,抬高零售价,菜农和市民的实惠空间从中被压缩。
探路
农户经营分散,生产缺乏规模,难以统一和规范;单一超市采购量、销售量有限……农超对接还需要摸石头过河。
超市农贸市场设立本地农产品直销区,确实给菜农和市民带来不少实惠。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模式只能说是一种带有社会责任的“爱心活动”。
“像我们采购的黄瓜,每公斤成本要1.66元,零售只有1.60元,这只能说是爱心行动,帮助农民解决眼前销售难的问题。”谢肖玲说,作为商家,公益是应该做的,但不能长期这样做。而且,涉及销售难的农产品往往上万吨,依靠一两家超市有限的采购量和销售量是无
法得到有效解决的。
因此,要更好地解决农民卖菜难、市民买菜贵的问题,需要探索一个长效机制或有效模式,缩短中间环节,让生产和市场实现无缝对接。
这个模式是什么?目前,人们广泛关注的是在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农超对接。
农超对接,指的是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它的本质是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
从农产品直销区“爱心活动”到真正的农超对接,南宁遇到什么门槛吗?
“目前,农户经营太分散,缺乏规模生产,产品统一规范比较难。”谢肖玲认为,要超市去和农户一家一户地签订采购协议,是件很烦琐也不现实的问题。而且,种植技术不统一,农药使用难规范, 要实现真正的农超对接,农产品生产需要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
“另外,一家超市每天蔬菜的销售量都是有限的,如果要某家超市每天都要采购销售某一蔬菜基地的所有生产出来需要采摘的蔬菜,那也不现实。”谢肖玲说,要实现真正的农超对接,依靠某一家超市的单打独斗是不现实的。
农产品能否在诸如农业协会或者当地农业管理部门的统一指导下,组织农户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然后由超市或者农贸市场与协会或当地农业管理部门签订协议采购,实现农超对接?
超市采购能否在诸如商业部门的统一协调下,统筹辖区范围内的超市和农贸市场每天或者每个月需要的采购量,统一安排采购,实现农超对接?
针对记者提出的问题,接受采访的人士都表示,实现真正的农超对接,还需要摸石头过河。
本报记者陆波岸
文/图
本文2011年5月13日刊发于《南宁日报》 第11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