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辛酸与执著 为了挺起孩子坚强的脊梁

陆中强夫妇在加工门窗。

母亲在照顾儿子陆建积。
后天就是全国助残日,希望每个人都能对残疾人付出自己的关爱,哪怕只是一次搀扶,一句暖心话。
5月9日,星期天。
下午5时刚过,南宁的天空乌云密布,阵雨瞬时淋湿了城市的初夏。
42岁的罗月新没顾得上屋外雨大雨小,匆匆披上雨衣,提着亲手做的热乎饭菜,骑着半新旧的电动自行车,一头扎进密密的雨幕之中。
她要从南宁市西耐路自己的门窗店到安吉大道的出租屋,为身体不好的孩子送去可口的饭菜,顺便为他清洗衣服,料理那里的家务。
这是罗月新每天生活“课程表”里的一节“必修课”,不管刮风下雨,不管严寒酷暑。
看着妻子的身影消失在密密的雨帘里,习惯站在门口目送罗月新离开的丈夫陆中强心中还是泛起一阵莫名的担心和忧伤。
这就是一对普通夫妻长达7年之久的心路历程,每天都是目光与背影的交流,心意相通却默然无语,他们就这样在辛酸里执著,为的是给自己不幸的孩子挺起坚强的脊梁,让他的人生直立于世。
七年前,初夏中午,这个家庭的幸福戛然而止
时光回到7年前,也是一个初夏。
2003年5月,宾阳县宾州镇木构村。
5月16日中午,村里的男女老少和往日一样聚在村里一棵百年老树下闲聊。
就在人们聊得起劲的时候,人们头顶那棵百年老树上,咔嚓几声脆响之后,一根约7米长、大腿粗的枯树枝从近3米的高度倏然断下。
生死危急关头,人们赶紧躲避。
罗月新时年12岁的儿子陆建积正好在其中。看到头顶枯树枝断下,他也本能地起身准备离开。
可就在转身的那一瞬间,他看到在自己1米外的地方,一个一岁半的小孩正在玩耍,陆建积一个箭步返回,一把搂住这个比小10岁半的小孩。
那个被陆建积保护的小孩子安然无恙,陆建积自己却被树枝砸中腰部,再也无法自己站起来。
随后,陆建积被送到宾阳县人民医院,由于伤势过重,两天后又转到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院的诊断是:T12椎体骨折并脊髓损伤(截瘫)。
陆家虽然清贫,但生活一直平静幸福。没想到,这一切被那根断下来的无情树枝画上了一个大大的句号。
两千个日夜,历尽辛酸,只想趟过这条命运之河
医院告诉陆中强,陆建积住院治疗费用起码要有10万元。
听了这个数目,以务农为生的陆中强脑子里一片空白。这个数目远远超出了他一家的经济承受能力。
然而,陆中强和妻子选择了坚强面对。
陆中强在南宁陪同孩子住院治疗,用心呵护孩子,期待不幸的命运能够“回心转意”。
罗月新在家里日夜操劳耕作农田,尽情挥洒汗水,以勤劳换来更多的收入给孩子治病。
在背负9万元债务和欠医院2万元医疗费后,孩子依然没能站起来,他们只好选择让孩子出院。
出了医院大门,陆中强仍不放弃,领着病痛的陆建积来到西乡塘区陈东村租了一间便宜的民房住下,以便筹集到钱后再到医院去治疗。
“连续住院治疗是两年时间,后面都是进进出出,有钱进去,没钱出来。”陆中强回忆说,“前后总共花了十多万元。”绝境之中,他们选择另一条突围的路。
“我在家做过木工,要不在这里做门窗加工生意试试看。”不久,陆中强在陈东村找了一个便宜的门面,开始做起了门窗生意。
“我当时只筹集了600多元钱,但全部作为第一个月的房租交给房东了。
实际上,我做这个生意是一分本钱都没有。”这个刚刚46岁但已经一头银发的父亲回忆说,“为了把生意做下去,来订做门窗的客户,我先收一部分钱,然后将这个钱作为押金到原材料商那里拿材料,等把门窗做好,客户给完钱后,我再把钱全部结算给原材料商。”丈夫做生意维持一家生活后,罗月新把大儿子和家婆留在宾阳老家,也到南宁来照顾病痛中的陆建积,协助陆中强加工门窗,减轻他的负担。
2006年,为了不耽误陆建积的学业,他们把他送到南宁市三十五中上初中。他们也到这所学校的附近租房、租门面,以便更好地照顾他。
每天,陆中强忙于做门窗生意偿还和维持孩子的医疗费用以及一家人的日常开支。罗月新就一个人推着轮椅把孩子从出租房推到学校去上学,每天往返6次,三年初中,从未间断。
迢迢前路,无怨无悔,为给孩子未来一片阳光
5月6日中午12时30分,陆中强比约定时间晚了半个小时才来到他在西耐路的门窗店里。
“我到柳沙那边去装门窗。”他给刚刚骑回来停放在店门口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满头大汗歉意地说,“实在太远了。但又没有办法,再远也得去,为了生活。”罗月新听着丈夫说起生意的艰辛,不由一阵感叹。
“我们到南宁4年了,都没有一起回过宾阳老家。”罗月新说,每到逢年过节,他们夫妻俩只能是一个人回老家探望已经86岁高龄的母亲和在宾阳上高中的大儿子,另外一个人留在南宁照料行动不便的二儿子。
从那根枯树枝压中陆建积腰部的一刻起到现在,这个原本和美幸福的家庭还没有一次真正的团聚。
欣慰的是,他们虽然直到今天还没有趟出这条不幸的命运之河,但他们毕竟走了一大步。
“所欠10多万元的债务我们已经还清。”陆中强说。
2009年,陆建积初中毕业后顺利进入南宁市三十三中学习。为了方便他,他们在安吉路大道租了一间房子,给孩子提供一个更方便自己休息和生活的空间。
现在,陆建积有了一辆专用的电动轮椅,自己可以开着上下学,到学校后有同学帮搀扶上教室,罗月新不再像以前那样为孩子上学的事操心了。
但孩子每天下午放学后,她都要从位于西耐路的店面将自己亲手做好的饭菜送到安吉大道的出租屋给孩子补充营养,顺便整理家务,陪孩子聊天。
丈夫则要坚守在店面里,就是晚上,也要加班完成白天还没有做完的工,或者为第二天的生意做好准备。
“我们现在的最大愿望是这个孩子能读书,通过读书能为自己的将来找一条路。”陆中强说,孩子身体残疾了,但他的前途不能残疾。
也是因为这个信念,2003年至今,这对夫妻7年的时光里浸透了辛酸与执著,他们要给自己不幸的孩子挺起坚强的脊梁。
也是因为这个信念,不管前路迢迢,这对夫妻依然无怨无悔,为的是趟过命运之河给不幸的孩子的未来寻找一片阳光。
本报记者陆波岸
文 /图
本文2010年5月14日刊发于《南宁日报》封2民生资讯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