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走在生计与技艺之间

(2010-05-04 22:18:17)
标签:

生计

技艺

宾阳县城

宾阳炮龙

冯存德

扎龙

杂谈

分类: 关注民生

 

行走在生计与技艺之间 
 
   行走在生计与技艺之间

行走在生计与技艺之间

行走在生计与技艺之间

行走在生计与技艺之间


  
    冯存德在扎制炮龙。 
 
 

 
    2月24日晚,一年一度的“百龙舞宾州”炮龙节随着渐离渐远的鞭炮声已经结束,可年逾古稀的冯存德老人在生计与技艺之间要行走的路依然漫长。


    日益扬名中外的宾阳炮龙节,在它诞生那一刻起,就孕育着一代又一代扎制炮龙的民间艺人。每年炮龙节之后,他们又开始为扎制新一年的炮龙做准备,有的人几乎整年的时间都花在精心制作炮龙上,直到炮龙开光起舞的前一刻,他们还在不停地忙碌着。


    家住宾阳县城炮龙老庙附近的冯存德老人,就是这样一个为炮龙忙碌了近30年的人。“我以前是一家印刷厂的工人,由于受宾阳舞炮龙习俗的影响,从小就喜欢从各类书籍里琢磨龙的形象。”这位今年71岁、一头染满岁月沧桑银发的老人说,从1981年开始,他开始潜心扎龙卖钱,成为当地众多在生计和扎龙技艺之间行走的民    间艺人之一。


    扎炮龙卖钱是当地炮龙艺人家庭的一项收入,但他们的付出也相当多,而且有时候并不是付出越多收获越大。


    “这条龙,我们两个人足足做了一个多月。”冯存德以他卖出去的一条价格为1800元的炮龙为例告诉记者,“除去成本,每个人平均月收入不到700元。年轻人要以这个来维持家庭生活是靠不住的。”然而,这样相对微薄的收入并没有影响这位老人对扎炮龙技艺的热爱。


    二十多年来,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追求日臻完美的扎制炮龙技艺里。


    “其实,龙作为中国人传统崇拜的一种图腾,人们只从传说中大概知道龙生五相:麒麟头、蟒蛇身、鹿角、鹰爪、鲤鱼尾。真正的龙,应该活在人们的心中。”他说,炮龙最主要的特点是造型美观、结构牢固。直到今天,他还在向这个    目标不断摸索,不断改进古老的工艺,不断追求新的艺术美。


    扎制炮龙也不是一件轻松事。“每年端午节过后,我就要开始扎制炮龙。


    最多的一年,我做了18条炮龙。”他说,扎一条炮龙前后至少要20天的时间,而且需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如果一个人做,那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今年的炮龙节,老人一共扎制了11条炮龙,几乎占了他一年的时间。“2008年,我生病住院治疗大半年,出院后还坚持拖着虚弱的身体扎了6条炮龙。”他说,在炮龙艺人看来,扎炮龙已经不单单是为了生计,有时候为了一方民俗文化的传承,技艺比生计还重要。当看到自己扎的炮龙能在炮龙节上狂欢,为大家祝福新年,就是收入再少,自己的心里也感到十分满足。


    本报记者陆波岸  文/图

 


 本文2010年3月4日发表于《南宁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