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胜:易碎岁月的坚守

王明村委陶瓷作坊一角。

王作胜的爱人在制作陶瓷碗。

王作胜在制作陶瓷碗。
陶瓷,易碎的产品。王作胜传承代代相传的陶瓷制作手工艺,坚守着这个易碎的产业、这个易碎的岁月。
56岁的王作胜,宾阳县宾州镇王明村委传统手工业者,只要没有其他的事情需要外出,他几乎每天都要和爱人、儿子在自己的制陶碗作坊用沿袭了几百年的手工艺加工他们村的传统产品——陶瓷碗。
和这些陶瓷产品容易破碎一样,这个传统产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也是一个易碎品。
相关史料记载
,宾阳瓷器生产始于明末,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1942年出版的《广西年鉴》曾对宾阳瓷器这样描述:“本省瓷器,以宾阳为最著……其质之优,驾无锡、上海之上。”然而
,这样的辉煌已经渐离渐远,慢慢淡成人们的回忆。
“1993年那段时间,是我们生意最好的时候。”王作胜在美好的回忆里露出十分享受的神情 ,“生产多少都不够卖
,不但在广西卖,贵州、云南等地老板也抢着到我们这里来订货 ,而且还要提前给订金 ,要不然都拿不到货。”“我们做碗的人
,年人均纯收入可达5000元,平均每个月400多元。这在1993年已经是很高的了,一般干部都没有这样的工资。”王作胜的神情久久不愿从记忆中走出。
“现在做碗很艰难 ,我一家三个人辛苦做一年 ,总收入最多也就是8000元。”今昔对比 ,王作胜一脸无奈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碗的质量要求也高了 ,我们这些做得不是很好的碗就很难卖出去。”“1993年
,我和几个同伙一年可烧40多窑碗,现在最多也就25窑。老板都不来了 ,卖给谁呢?”王作胜说 ,他所在的王明村委高明村六队
,以前有36户做碗,现在只有10户人家艰难维持这个行当。而且很多都是上了一定年纪的人在做
,年轻人都选择到外面去打工赚钱。
这正是宾阳县传统手工业专业村和它的从业者现状的一个缩影。
目前 ,宾阳县拥有280多个像王明村委这样的传统手工业专业村
,它们大部分拥有超过百年的发展历史,曾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然而 ,历经市场经济大浪淘沙之后
,那些曾经辉煌的岁月慢慢成为人们回忆的碎片,只剩下一批像王作胜这样的传统手工业者在坚持这些惨淡的经营
,坚守这些易碎的岁月。
他们这样的坚守 ,不仅仅为了一家大小的生计 ,还为了一个传统手工艺薪火相传的精神
,这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一个民族的延续和振兴,都是难能可贵的。
本报记者陆波岸文/图
本文2010年2月3日发表于《南宁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