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下田垌 晚上进学堂
江南区农民为提高生活“技术含量”学习忙

电工培训班现场。

烹饪培训班现场。
本报讯(记者陆波岸)昨晚7时30分,就在我们很多人都在收看电视节目或与朋友闲聊的时候,江南区沙井街道办南乡村村民早早吃了晚饭集聚在村委会办公所在地,像学生一样坐在培训课堂上认真听老师传授实用技能。
这样的课堂已持续半个多月,每天晚上7时30分到10时30分为培训时间。这里100多名村民正接受政府两个月的电工和烹饪免费培训,通过考试后,将获得结业证书。
记者发现,前来参加培训的村民,年龄从20岁到60岁不等,他们并不都是为了外出务工而学技术—— —
不少人是为了让农村生活过得更多彩、更有滋味而来的。
村委会办公楼二楼一间教室灯火通明,电工技能培训班在这里举行,教室里45名“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下,连接教学模型上的线路。
“这些学员都很认真,教室里几乎每天晚上都坐满了人。”在这里传授知识的高级电工教师梁延彪说,学员通过培训,将可掌握初级电工技能,满足一
般电工的知识需要。
村委会办公楼前面的舞台,也是灯火辉煌。烹饪班正在授课,村里男女老少把课堂围得水泄不通,有背小孩的,有拿手电筒的。有座位的坐着,没座位的站着;有文化的带上笔记本认真记录老师讲授的知识,没文化的尽量靠前力争把听到的都记在心里。
“这个班报名培训只有80人,但每天晚上来的都超过100人。”烹饪老师许泽平说,大家热情都很高,有时候课上完了大家还不愿回去,围着老师七嘴八舌地提不少烹饪的问题。
“社会发展快,农村变化大,农民也需要技术知识。”45岁的黎之宁在学习电工的空隙对记者说,过去,一根保险丝断了,房子里一片漆黑,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处理。现在,农村家电多了,不掌握一定的电工技术,会给生产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农民生活好了,不说逢年过节和亲戚朋友来访,就是自己一家人也经常要弄几个好菜吃。”黎贞祥说,参加培训,拿到厨师证为自家或邻居
炒好吃的菜,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又有何不可呢?这位45岁的农民拿着笔记本,一直站着记录烹饪课上讲授的内容。
现在,库区移民的南乡村已由1960年移民搬来时的一片荒野变成了小闹市,楼房林立,道路纵横,村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日益提高。
江南区劳动保障管理中心主任黎秉兆说,这样的免费培训还在江南区苏圩镇和延安镇举办。年初至今,全城区已免费培训农民1000多人,他们学技术除了外出打工,还为了提高农村生活的“技术含量”。
本文2009年10月14日发表于《南宁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