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龙”养猪 赚

莫如强在护理生猪。 陆波岸 摄
9月1日中午,农历七月十三,宾阳县王灵镇各族同胞按照当地的习俗,杀鸡宰鸭,沽酒交盏,欢庆过去好收成,祝福来春新年景。
王灵镇养猪大户莫如强家里热闹异常,两间房子里摆了两大桌。“今年上半年,亏了差不多20万元。但不要紧,我养猪的信心没有‘亏’掉,亏掉的钱会很快赚回来的。”这位中年“猪倌”觥筹交错中,没有忘记自己的事业,更没有动摇被市场暂时冲击的养殖信心。
这信心来自他多年的养猪经验:一条龙养猪,亏了的最终还能赚回来!
“三代同堂”的猪场
充溢着节日欢声笑语的屋子不远处,就是莫如强的养猪场,一排排水泥砖瓦结构的房子整齐排列在一起。
砖瓦围着的就是莫如强养殖业和致富信心的强大支撑。这些房子里排列着一排排猪栏,干净整齐,洞开于墙上的排风口,直径差不多1米的大型风扇“呼呼”地转着,为这些被围起来的空间不停地更换新鲜空气。
听到有人进来的脚步声和说笑声,原本躺在冰凉地板上的生猪一头头站起来,叫声四起。有的栏养的全是母猪,有的栏养的全是肉猪,有的栏养的全是小猪,个子或大或小,声音或粗或细,一下了整个猪场热闹起来了。
母猪饲养在一个个铁笼里,一头母猪就是一个笼子。肉猪和小猪则在相对大的用水泥砖砌成的一个个方形猪栏里养殖,一个猪栏猪的数量从几头到十几头不等,以猪栏面积和猪的个子大小而定。
莫如强一栏一栏地走过,一头头地看着这些天天伺候的“宝贝”,原本因为酒精作用而泛红的脸上更是一片红光灿烂。
“整个猪场一共养有多少猪?”看着规模不小的养猪场,记者很想知道这个数据。
“大大小小一共1000头。”走在记者身边的莫如强不假思索地给了答案。
“你这是母猪、肉猪和小猪都养?”记者又想知道另外一个问题。
“是的。”莫如强又一次笑出声来,“现在,我这里小猪、肉猪、母猪欢聚一堂,可以说是‘三代同堂’啊。”
“一条龙”养殖模式
“三代同堂”是莫如强对自己“一条龙”养猪模式的一个贴切生动的比喻。
这一模式就是自己养的母猪生下小猪后,全部把它们养起来,培育成肉猪后再卖出去,整个猪场同时饲养有母猪、肉猪和小猪三个不同类型的生猪。“除非小猪太多,自己养不了那么多才卖一点小猪。”莫如强说。
“‘一条龙’这样的养猪模式,什么类型的生猪都养,看起来很繁杂,管理也不方便,那它到底好在哪里呢?”记者停下脚步,和莫如强探讨这一问题。
“好防疫。”莫如强回答得很干脆,“像我这么大的养猪场,防疫是件不可以掉以轻心的事。这些小猪如果是自己的,从小就做好防疫,它们的身体状况自己一清二楚,把它们培育成为肉猪自己心里有数,没有担太大的防疫风险。”“如果是自己从外面买进来的,那风险系数会相对要大得多。”他说,小猪从别人那里卖进来,别人的防疫情况自己没有掌握,一旦有一头猪出了问题,整个猪场都会遭殃,实在危险。另外,这些外来猪身体和胃口状况自己也不掌握,这对“对猪下料”催肥长膘带来一定难度。
“成本低。”莫如强还是很干脆地说出了“一条龙”养猪模式的另外一个好处,“如果我到外面去买小猪,那人家卖小猪的肯定要赚一笔钱。如果是我自己养的小猪,这笔钱我就可以不给别人,降低了自己的成本,增加了自己的利润。”
“现在,生猪的价格波动大。很多人往往遇到这样的事情,在买进小猪的时候,价格很高,到了养成肉猪上市时,却卖得很低的价钱。两相对比,就会感到别人赚了自己的小猪钱,自己却吃了肉猪的亏。”莫如强继续说,“如果小猪肉猪都是自己的,这笔亏赚生意都是自己的,你就不会觉得那么心疼。”
“‘一条龙’养猪,一头猪从小猪到
肉猪能卖出去,和从外面买小猪进来饲养相比,可以降低多少成本?”记者对着莫如强略显激动的目光给了一个问号。
“这个没有个准数,具体要看当时生猪的市场行情和饲料的价格来定。”莫如强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模式肯定可以降低成本,多赚点钱,更容易把亏了的窟窿填回来。”
七年“猪倌”新梦想
现在,莫如强一年可以出栏1500头到1600头肉猪,肉猪产品主要销售广东和广西区内。如果按照一头肉猪可以赚100元钱话,这笔收入可不是小数目。
这一收获是他7年不懈努力的结果。“我以前是做农副产品生意的,后面感到风险大,钱难赚,就开始养猪了。”他的思绪荡漾在过去的回忆之中。
他所说的“后面”是2002年。那时候,感到农副产品生意赚钱艰难的他,把致富的眼光放在他家后面这片闲置的土地上。“我有个舅舅对养殖很在行,他帮我出主意,我就开始养猪了。”当初养猪的那份自信依然浮现在莫如强的脸上,“地是自己家的,不用租别人,成本可以降低不少。”怀着这份坚定的信心,莫如强投资几十万元,在自家这片地上建起了猪栏,买回第一批母猪,开始了他养猪致富的梦想。
现在,当初的梦想基本上实现了,7年“猪倌”的收获让他感到付出值得,无怨无悔。虽然遭遇生猪市场的暂时冲击,但莫如强的那份执着和信心没有动摇,他养猪致富的雄心勃勃如初。“我想再投资建设另外一个更大的养猪场,把这个养殖做成一个大产业。”这位“猪倌”又有了自己的新梦想。
本报记者陆波岸
本文2009年5月7日发表于《南宁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