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山蔬菜走进都市餐馆

标签:
餐馆蔬菜土鸭鸡苗陆荣艳瑶山财经 |
分类: 社会纵横 |
瑶山蔬菜进首府
瑶山蔬菜和都市餐馆半年多前就扯上了关系。
今年初,南宁市一家饭店的老板经人介绍来到上古拉屯,发现这里的农民朋友房前屋后都种有不少蔬菜,这些蔬菜品质很好,没有施用化肥。这位生意人心里打起了算盘。
“你们这些菜都是自己吃的,吃不完让它们老在地里很浪费,能不能多种一点卖给我?”这位生意人实地考察、亲自品尝了这里种植的蔬菜后,征求上古拉屯人的意见说,他想购买这里的蔬菜到南宁市他开的“土生土色”餐馆做主打菜肴。
上古拉屯人一合计,觉得这是一条增收的好门路,就答应了这位老板的要求。最后,7户农民组成一个蔬菜供应小组,当场和老板订立合同。从此,瑶山的蔬菜破天荒地走出瑶山,成为都市餐馆受人青睐的菜肴。
“从年初开始,我们每隔一天就通过从古寨直接开往南宁的客车,把蔬菜送到南宁,再由餐馆派人到车站接货。”陆荣艳说,每次送的蔬菜量在25公斤到35公斤之间,品种不一,价格统一为每公斤4元。接到蔬菜后,餐馆老板一次性把钱存到指定的账户上,由陆荣艳根据各家各户的蔬菜量把钱一一送到农户的手上。
目前,上古拉屯参加这一经营的只有7户人家,有的只有几分地。陆荣艳说,这些蔬菜能上到都市餐馆的餐桌,说明瑶山土特产的市场潜力不小,给当地农户增收开了一条新路。“这些蔬菜都是老年人在家料理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按照目前的行情,一亩菜地的年产值将达到3000元。这样的收入,对瑶山普通人家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绿色”引来了市场
上古拉屯的农家蔬菜能上到都市大餐桌,因为它的“绿色”。
长期以来,这里的农民朋友都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土地种植一些蔬菜,自给自足,供一家老小日常生活所需。
陆荣艳告诉记者,他们沿袭传统的种植办法种蔬菜,什么时候该种什么,什么时候该收获什么,都按照农事季节安排,让蔬菜按自然规律自由生长。
更重要是的,他们的蔬菜以自给自足为目的,不追求卖相,不追求生长速度,早上起来浇点水,太阳落山除杂草,十天半个月施点农家肥,不施化肥、不喷农药,让这些蔬菜在相对原生态的环境下自由生长,守住原生态的“绿色”。
因此,这些蔬菜品质优,味道好,口感佳,受到市场的青睐。
“餐馆方面每个月都不定期派人到我们这里来抽样检测,以确保我们的蔬菜依然是无公害种植、无公害供应。”陆荣艳说,大半年过去了,蔬菜检测一直符合餐馆方面的要求,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双方形成伙伴关系,长期供求合作,大家都为此感到欣慰和高兴。
“我们没有理由自己毁掉自己的招牌。”她进一步解释说,看着自己种出来的菜卖出大山,大家都很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在利益面前,大家没有为了追求蔬菜的产量而改变传统的种植方法,“你让市场放心了,市场才对你放心”。
道路有望越走越宽
讲信誉的上古拉屯人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
“我们还准备发展土鸡、土鸭等‘绿色’养殖。”陆荣艳高兴地告诉记者,不久前,和上古拉屯合作的这家餐馆免费给该屯10只母鸡和2只公鸡鸡苗,希望用它们繁殖更多的鸡苗,分发给更多的农户,按照农家传统养殖办法,生态放养,发展“绿色”养殖——
—这样养出来的鸡,餐馆方面将按照每公斤高出市场价4元钱的价格收购。
这条“绿色”养殖路还在继续延伸。
这家餐馆计划把一批土鸭和香猪送到上古拉屯给农户饲养。“养出来的鸡、鸭和猪一样,餐馆老板都以比市场价每公斤高出4元的价格收购。”陆荣艳说,她最近将组织这个屯的农户到柳州参观别人的香猪养殖,学习别人的经验,以便把自己的“绿色”养殖产业做好做大。
当然,上古拉屯人也看到了自己的局限:只和一家餐馆建立供求关系,市场前景和潜力有限;要真正走出“绿色”致富之路,他们还需要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
陆荣艳说,大家对这个问题也都有很清楚的认识,但眼下最关键的问题是守住这个来之不易的市场,站稳脚跟,让更多的人了解之后,再占领更大的市场。
“只要有了市场,我们就会有更大的发展。”陆荣艳对上古拉屯的“绿色”产业前景充满了信心。
本文2009年8月24日发表于《南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