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茂赖根深

标签:
山歌壮族文化艺术声部梁庭望马山县文化 |
分类: 文化观察 |
叶茂赖根深
——马山县山歌文化艺术迅速发展壮大探源
演员在演唱马山山歌。 陆波岸 摄
6月23日,广西政协“红旅·团结杯”山歌大赛在宜州市举行。马山县7名歌手凭着深厚的艺术功底和丰富的山歌大赛经验,在南宁市六县六城区中脱颖而出,被市政协选中并代表南宁市参加了本次山歌大赛,歌手林杰成获得了“政协山歌王”称号。
这是继6月13日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代表广西进京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专场”之后,马山县山歌在短短的10天时间里再一次崭露头角。
其实,马山县山歌挂着“代表”的大印出征不止这两次。2005年7月,马山县反腐倡廉山歌《大树要防钻心虫》代表南宁市参加区纪委评选,获得了全区反腐倡廉歌曲创作评选一等奖,并在“清风扬帆——广西反腐倡廉歌曲演唱会”上演唱,同时收入《广西反腐倡廉歌曲精选集》。2006年,马山县山歌队代表南宁市参加自治区计生协会山歌大赛又荣获一等奖。
因为山歌,马山县2004年被自治区授予“广西民间文艺之乡”称号,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一个经济尚欠发达的县份,山歌为什么这么“枝叶繁茂”,硕果累累?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深入马山。
●深厚的土壤
马山县在先秦时期属于骆越国,这块土地不仅历史悠久,还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谢寿球说,从马山县出土的一系列文物可以看出,这个县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代一直是壮族及其先民骆越人的定居地,是壮族古文明的摇篮,许多诞生于此的文化艺术都带有原生态文化的特征。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梁庭望认为,壮族是马山县的土著民族,他们用血汗开辟了这块重峦叠嶂的土地,以自己的包容善心,容纳了来自他乡的各族同胞,共同在大山的峡谷中坚韧不拔地创造了历史和未来。
“年年除夕换灯火,鸭换绒毛鸟换窝。皇帝换朝官换印,壮人代代不断歌。”壮族是一个善歌的民族,壮族同胞历来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凡有壮族同胞聚居的地方就有山歌,田间地头、晚间劳作之余以及红白喜事,总能听到悠扬的山歌,各种大小节日,更是少不了山歌助兴。
因此,自从人类足迹踏上马山这片土地,这里便是一块生长山歌的土壤。
目前,已经出版的《壮族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译注》,五部长诗被发现于马山。
当地较早的文化教育也给山歌的生长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诸如创作、传承等。
梁庭望说,马山县教育发端较早,人杰地灵。明正统十二年,乔利塘流屯就设有府学,这是广西土府的第一所儒学,广西土府府学自此开始,以后又建立官塾、家塾、族塾、村塾。自那时以来,马山县形成了积极向学之风。
●甘甜的雨露
如果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给了包括山歌在内的马山县文化艺术一片肥沃的生长土壤,那么长期以来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各族群众的不懈传承给了它以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
马山县已经成功举办的两届文化旅游美食节每届都要举办山歌擂台赛。
今年5月27日,该县举办了实践科学发展观山歌擂台赛,在用山歌宣传科学发展观的同时,给当地山歌一个交流提高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当地政府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支持,以及各族群众的精心浇灌,不断滋润着这枝绽放于壮乡瑶寨间的艺术奇葩。
早在1978年,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古寨村就成立了农民业余文艺队。2006年2月15日,古寨村36名爱好文艺的村民自发组织成立村农民剧团,演员年龄最大的67岁,最小的24岁。
这个被群众誉为民间“草台子”的剧团自成立后,就一直在乡村巡回演出。尤其是在逢年过节、乡及村开展各种活动时,都会看到剧团演员活跃的身影。只要锣鼓声一响,四面八方的乡亲就聚集了过来。
这个剧团不但成为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传承、发展、壮大马山县民间文化艺术,还是马山文化艺术走向山外的“使者”。
2006年,这个剧团凭借一曲《瑶家打榔喜婚嫁》的山歌走出山门,在当年南宁市“农村欢乐演出年”业余文艺团队汇演中闪亮登场,过关斩将,在总决赛中一举夺冠。
2006年5月13日晚,“看农民艺术、品瑶乡风情”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专场文艺演出在中国农业大学西区新报告厅举行,来自古寨村这个名不经传的瑶族村庄的农民剧团在这里献戏。
“校门朝阳开,学府好气派;为民族兴旺,培养栋梁材。”演出现场,为此次进京演出特地创作的原生态山歌《瑶胞喜进北京城》,由平均年龄63岁的蓝氏三姐妹演唱,歌声如天籁,台下掌声雷动。
现在,马山县群众文化活动活跃,古零镇的古零农民剧团、上级农民剧团、安善农民剧团和周鹿镇的周鹿村农民文艺队等民间艺术团体,以及壮族三声部民歌表演队、壮族会鼓表演队、打榔表演队、打扁担表演队等农村特色文化表演团队,正成为传承当地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山歌等马山县文化艺术,在这样的阳光雨露里开花结果。
●诱人的硕果
“山歌年年唱春光,竹林飞歌引凤凰。青山不老歌不断,新歌唱来迎太阳。”诚然,包括山歌在内的马山县民族文化艺术,应该有更为丰硕的成果。
2007年12月4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凤显在马山县原生态民族民俗旅游文化研讨会上说,马山县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但文化的深层蕴涵开掘得少。当地政府应该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论证,做好文化资源开发规划,打造品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谢寿球认为,马山县壮族文化具有原生性、丰富性、独特性和神秘性等特点。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是当地旅游的灵魂,当地政府在旅游开发中,可以考虑在山水观光景区配套开发骆越古韵歌舞、壮瑶民俗、民族工艺品等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以增加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营造旅游文化气氛。
不久前,马山县有关部门还规划在该县古零镇建设乔老生态民族园景区。
景区内将建立起一个能够承载马山县民族文化展示的舞台,设计以山歌、三声部民歌、壮族会鼓、瑶族长鼓舞等民间艺术为核心的歌舞剧,将马山县民族文化注入有形的歌舞中去,并通过各种演绎形式将其展示在游人的面前,以此达到文化、经济双丰收的效果。
这些设想如果都能实现,马山县山歌等文化艺术将会结出更多诱人的硕果。
本报记者陆波岸
本文2009年7月6日发表于《南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