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独木桥 今日路千条
马山县大力实施百村脱贫工程见实效
本报记者 苏华清 陆波岸

马山县古零镇羊山村内雅屯有一座独木桥:桥面宽不足2米,高度设置较低,一到汛期洪水就淹过桥面,村民常常被围困五六天,特别是有小孩上学的农户每天都要派人专门接送。这条进出内雅屯的唯一通道,由于桥面过窄,曾发生多起人畜跌落桥下导致伤亡事故。
2008年9月,百村脱贫工程投资20万元,为这里的群众修建了一座长21米、宽5米、高7米的桥梁,工程于当年11月15日完工,解决了内雅屯32户158人的交通难问题,有效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2月7日,马山县不少群众向到访的记者介绍,南宁市委、市政府实施的百村脱贫工程,不但让他们行走的路越来越平坦宽阔了,他们致富的路也在发生着喜人的变化:昔日独木桥,今日路千条。
石山通途,脚下生财路宽阔
2月7日下午,60岁的樊庆学在赶里当圩日的路上,听说记者来访便又返回来,他要亲口告诉记者,他祖祖辈辈生长的内算屯发生的惊人变化。
内算屯位于马山县里当瑶族乡弄琴村,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红薯、黄豆、黑豆、辣椒、金银花、竹子等。自古以来,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上街购物及销售农副产品全部依靠肩挑背驮。“一包水泥从外面运进来,运费往往要比成本大得多。”里当瑶族乡宣传委员、副乡长韦江涛说。
2006年,为了改变这种交通现状,内算屯群众自发集资修起了通往山外的公路。“修了两年,到2008年才修好路基,只能走人,车走不了。”樊庆学说,大家能拿出的钱基本上都拿出来了,真的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2008年,就在当地群众感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内算屯路被列入百村脱贫工程项目,政府投资15万元,加上群众自筹,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修建了一条3公里长的石山公路,解决了该屯26户131人的行路难问题。
“以前,到里当街要走两个钟头的山路,现在坐摩托车半个小时就到了。”樊庆学脸上的笑容一片灿烂。
在实施百村脱贫工程中,马山县建成村屯水泥道路13条16公里,村屯砂石路48条93公里,桥梁1座,饮水工程44处。村屯路建设的实施使第二批整村推进贫困村20户以上自然屯通路率从实施前的79%提升到95%,有102个自然屯1.95万人直接从中受益,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问题,进一步促进了贫困村经济的发展。
马山县金钗镇龙印村弄尧屯有28户141人,修路前从该屯到村委经过6个山坳要走3个多小时的山路。百村脱贫工程为他们修好村路后,群众到村委的路程缩短近6公里,步行只要50分钟,骑摩托车只要20分钟。更重要的是,修通的公路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流通,产品附加值和销售价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通路前,农户卖一头猪要请4个壮年劳动力抬出山外,费用120元左右,现在商贩直接到家里收购。
据统计,弄尧屯目前人均增收150元,有6户计划买摩托车,有5户计划建新房,有4个超龄单身汉找到了对象。新建的44处人饮工程使796户3917人饮水难问题得以解决,结束了“滴水贵如油”的历史,群众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就业培训,收入渠道大拓宽
2月7日,记者到访时,马山县正在运用“先锋连万家三情促和谐”活动中构建起来的技能培训平台为返乡农民工开设计算机操作、焊工、电工、电子操作、酒店服务、电动缝纫等多项技能培训,让返乡农民工迅速掌握实用技术,尽快实现就业。
在实施百村脱贫工程中,作为劳务输出大县的马山县,围绕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提高贫困农民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培育新型农民,进而促进贫困农民增收及新农村建设,认真抓好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成为拓宽当地群众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
2008年,全县完成农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2200人,培训内容有电工、焊工、酒店服务管理等,经培训的学员全部输送珠三角等地企业上岗就业。
同时,大力开展“农村党员大培训”活动,以农村党员中心户、致富户作为“农家课堂”培训基地,不分期不分人数,按照所需学习技术项目,对口安排到相关接收户,采取驻户跟班培训3至15天的方式,由农民培训农民,学员在家中同吃、同住、同劳动、同交流发家致富技术。在百龙滩、古寨、金钗、白山、周鹿、乔利等乡镇建立“农家课堂”示范点,主要进行工艺品竹藤编织技术、杜东母猪养殖技术、种桑养蚕技术、蔬菜种植技术、周鹿香牛养殖技术等培训。
“200个贫困户劳动力经过培训后,比较熟练掌握有关实用技能,都找到了合适的就业岗位,有的成了劳动致富的带头人。”马山县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经过培训的劳动力熟练掌握了实用技术,为增加经济收入打下基础,收入来源逐渐稳定。
古寨瑶族乡古棠村村民潘日清,通过培训后进入广东一家外资企业务工,月工资1500元。在企业里,他边干边学,不但挣到了钱,还学到了企业的管理经验,他将在广东学到的知识,组织本村劳动力发展竹藤加工业,产品打入广州交易会,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老板,为马山县农村农民脱贫致富树立了榜样。
贴息贷款,加快脱贫大步伐
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古今村古琴屯蓝荣志一家,随着百村脱贫工程的实施,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蓝荣志一家现有5口人,劳动力2人,耕地面积2.4亩,2007年人均纯收入923元。2008年,他从古寨信用社获得贴息贷款5500元,买回一头良种公猪,精心饲养,为本村和周围村屯饲养母猪的农户配种,月纯收入450元以上,全年纯收入5000多元。除了养公猪外,他还养了5头母猪,年出栏两批猪仔共50头,纯收入2000多元。2008年,他一家人均纯收入达1720元,比上年增收797元。
贴息贷款是马山县实施百村脱贫工程一个重要举措,它为贫困群众拓宽了增收的渠道,解决贫困农户发展种养项目资金投入不足,使扶贫贴息贷款真正用在发展生产上,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加快脱贫步伐。2008年,全县完成发放贴息贷款1200万元,发放贴息60万元,全县1950户群众获贷贴息。
据了解,这些贴息贷款使马山县1950多户贫困户通过发展短平快项目,人均收入增加150元以上。
此外,马山县积极联系区直、市直单位到马山开展帮扶贫困村工作,努力为他们提供服务,并认真配合他们到村屯开展工作,完成好各项扶贫任务,取得很好的效果。
据统计,2008年区直单位投入帮扶资金、物资折款和引进资金共45万元。修建村屯路1条2.5公里,水柜20个,维修学校教室2栋,扶持91户发展种养项目,安排贫困户劳动力输出就业37人。市直单位34个共投入帮扶资金257万元,所投入的帮扶资金是用于帮助贫困村进行水、电、路、学校、沼气池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有效解决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
马山县有关负责人说,马山县是全国新时期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山多地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市委、市政府实施的百村脱贫工程项目建设给马山贫困山村带来了喜人的新变化。新的一年里,马山县将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提高为民办实事的水平和能力,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推动贫困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马山。
本文2009年2月15日发表于《南宁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