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民俗 不老的情结

冯存德在扎制炮龙。陆波岸
摄
1月15日,宾阳县芦圩镇中和街炮龙老艺人冯存德特地起了一个大早,迎接2009年他扎制炮龙的开门红——今年第一条龙卖出。
买主来自宾阳县甘棠镇甘棠街,他们花了1800元钱来买这条装饰得金光闪闪的“金龙”准备庆祝新春佳节。冯存德一大早就起来,从头到尾一个接一个细节地检查这条准备卖出去的龙,看看还有什么纰漏,一切做起来是那样的一丝不苟。
1800元钱卖出一条龙,乍听起来数目十分可观。“这条龙,我们两个人足足做了一个多月。”冯存德的这句话,让记者感受到了炮龙绚丽的背后,是一份沉甸甸的付出。
冯存德今年70岁,一头花白的银发记录着岁月的沧桑。这位曾经是印刷厂工人的老人,由于宾阳舞炮龙习俗的影响,从小就喜欢从各类书籍里琢磨龙的形象。但冯存德真正做龙卖钱是从1981年开始的。
20多年来,冯存德绝大部分时间沉浸在追求日益完美的扎制炮龙技艺里。“其实,龙作为中国人传统崇拜的一种图腾,人们只从传说中大概知道龙生五相:麒麟头、蟒蛇身、鹿角、鹰爪、鲤鱼尾。真正的龙,应该活在人们的心中。”冯存德说,炮龙最主要的特点是造型美观、结构牢固。直到今天,他还在向这个目标不断摸索,不断改进古老的工艺,不断追求新的艺术美。
和追求完美的扎制炮龙技艺一样,扎制炮龙也不是一件轻松事。“每年端午节过后,我就要开始扎制炮龙。最多的一年,我做了18条炮龙。”冯存德说,扎一条炮龙前后要20多天的时间,而且需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如果一个人自己做,那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完成。扎制18条炮龙,几乎是占用了他一年的时间。
有时候,这些付出和收入很难形成正比。1月15日,他以1800元的价格卖出的那条龙,两个人一起做了一个多月,除去成本,平均每个人的月收入不到700元。“年轻人要靠这个来维持家庭生活,是靠不住的。”冯存德说。
然而,冯存德还是凭借这个技艺走过了20多年。2008年,这位老人不幸身患疾病,住院治疗了大半年。出院以后,他又拖着虚弱的身体开始扎制炮龙。现在,他已经扎了6条炮龙,但基本上都是半成品。“现在到炮龙节之前,还有好多环节要做,春节根本就别想休息。”老人一边不停地扎着手中的炮龙一边对记者说。
中共宾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张昭平说,年年炮龙节,越舞越精彩。这精彩的背后,是古老的炮龙文化对宾阳一代又一代炮龙艺人的孕育和熏陶,是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对炮龙文化的不懈传承和付出。古老的民俗,因为这些民间艺人不老的炮龙情结而更加精彩。
目前,宾阳县像冯存德这样的炮龙艺人就有10多名,他们不但通过自己精湛的技艺让一条条美观的炮龙年年在自己家门口起舞,弘扬炮龙文化,还走南闯北扬起宾阳炮龙的声威。宾阳县芦圩镇三联街邹玉特接过父亲做炮龙的衣钵,多次到海南等地做炮龙、舞炮龙,让外地人领略宾阳这个起舞了上百年的民间民俗技艺的神秘与刺激。
本报记者陆波岸
本文2009年1月20日发表于《南宁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