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安:一片生长作家的土地

标签:
作家群凡一平瑶族李约热都安文化 |
分类: 文化观察 |
都安:一片生长作家的土地
——都安作家群研讨会综述
广西日报
在中国文学的版图上,文学桂军近年来的勃发姿态颇受关注,而在文学桂军的阵容中,“都安作家群”正成为广西文坛一道绚丽壮观的风景。日前,70多位区内外评论家、作家聚会“石山王国”都安县,在红水河畔交流创作经验,就“小县崛起大作家”的都安作家群现象展开深入研讨,精彩言论层出不穷。
扎根故土的丰厚给养
都安是红水河文明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布努瑶族创世祖先密洛陀的故乡,也是黔桂重要的历史文化长廊。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交汇、互为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都安人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营养。而都安人千百年与天斗、与地斗、与兽斗、与人斗的艰辛历史,以及“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都安精神,都为都安作家们的创作注入了原始的、强盛的、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都安文学创作成果累累。连任广西文联两届主席的蓝怀昌,先后出版10多部小说集,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广西“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其作《波努河》为中国当代瑶族文学的奠基之作。河池文联主席蓝汉东的小说《卖猪广告》获全国少数民族优秀作品奖,作家本人获“庄重文文学奖”。九十年代后,以凡一平为代表的都安作家佳作迭出。推出长篇小说《跪下》《顺口溜》的凡一平,先后荣获广西文艺铜鼓奖和广西青年文学独秀奖,小说《寻枪》《理发师》被改编为影视剧,广受好评……进入新世纪,以韦俊海、潘红日、吕成品、李约热、潘莹宇、周龙、蓝薇薇为代表的都安青年作家异军突起,一批作品被《小说月报》《花城》等全国一流文学刊物刊出,并多次夺得全国、全区文学大奖……据统计,自从1997年广西启动签约作家机制,先后有8位都安籍作家获此殊荣,目前都安籍全国作协会员7人,广西作协会员30多人。更令人可喜的是,这些成名的作家身后,还有一批默默创作的生力军在不断成熟。
研讨会上,蓝怀昌深情地说:“翻开我们瑶族历史悠久的神话故事,你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子:‘太阳是我创造的,月亮是我创造的,河流是我创造的……’从我们都安先人的文化遗产中,我读出了我们山里人生命的韧性,以及他们对故土的热爱。‘小说就是现代的神话’,我们都安这片土地,是块贫瘠而肥沃的土地,我们都安作家多半的素材和生命体验都来自这片土地。”
神话、传说、山歌、方言土语等民族文化的叙事资源,不同程度地开拓和丰富了都安作家的创作空间。从凡一平的《顺口溜》,韦俊海的《大流放》《浮生》,红日的《黑夜无人叫我回家》《影子》,李约热的《青牛》《涂满油漆的村庄》,潘莹宇的《光荣弹属于谁》,吕成品的《向阳生产队》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作家对生存的质疑和追问,对精神家园的依恋和求索。都安,不仅是他们的“生命故乡”和“情感故乡”,更是他们的“精神故乡”。
河池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评论家温存超认为:“在广西文学的多元文化背景中,红水河地域民族文化最为丰厚,也最具有本土意义,都安文学处于这一文化背景下,这是根基,也是优势。随着都安小说创作的继续挺进,对于红水河民族文化心理积淀内涵的挖掘将会更加深入,地域文化色彩或将成为都安小说的一大特征。”
广西民族大学副教授、评论家张柱林提出:“丰富的想象力是都安作家的创作财富和生产力。”他说,都安作家们也许就是在桂西北的大山里,在红水河边,开始想象“现代”和“世界”的。每个人看到的世界不一样,他们的想象也不一样。大山给了都安作家的生活很大的阻碍,同时却又激发起他们的想象力,他们想象大山外面的世界,同时又回顾自己生活的世界。他们想表达自己,想再现他们生活过的世界,或表现自己想象中的世界,尤其是现代的世界。
广西签约作家、广西作家协会理事李约热说,他每次回到都安的感受都不一样。他引用黑泽明的话说:“一个人可以征服全世界,却不可以征服自己的故乡。”“因为故乡是挑剔的,你所有的秘密都被故乡掌握,面对故乡的时候你就诚惶诚恐,像一个小孩子一样恐怕说错什么,做错了什么。我觉得都安写作的兄弟是野生植物,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之中写作。这种自由自在的环境对一个作家的成长很有好处。”
执著燃烧的创作热情
都安地处桂西北大石山区,由于特定地理条件的制约,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的都安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然而,不屈服于自然环境制约的都安人以拼搏进取的姿态打开了一片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山多”、“瑶族人口多”的都安现在最骄傲的就是“作家多”。而对于创作的别样忠诚和坚持,是都安作家频频收获创作成果的强大内因。
“我的故乡是中国最穷苦的山区之一,有‘九分石头一分土’之称。写作曾经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以至于代代相传,互为榜样,在都安便有了搞文学的传统”,著名作家凡一平说,“有时候我觉得只有在大山旮旯里生活过的都安人才吃得了这样的苦,那是一种‘都安精神’,都安作家群之所以能形成跟这种坚持的精神不无关系”。他指出:“虽然我们现在是一个‘群体’,但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不足,要有强烈的危机感,要想法设法在创作上拔尖。个人要在文学的路上心无旁骛,努力前行。”凡一平说:“任何诱惑都改变不了我对文学的追求和执著。文学修养到一定的层次后就会变成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命精神的寄托。我们作家创新的余地就像跳高、登山一样是越来越难的,在这种困难下,很多人都放弃了,但都安竟然还形成了作家群,除了传统榜样的力量之外,还有都安精神在支撑着我们。”
谈到都安作家的创作状态时,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黄佩华用了 “敬畏”二字。他说:“我一向对都安的作家怀有敬畏之情,敬佩他们对文学的执著追求。都安作家们对文学创作怀有别样的忠诚,忠诚于一种事业,忠诚于某种一向喜爱的东西。他们表现出的对文学的执著、热爱,他们那样的勤奋、刻苦,甚至让人‘害怕’。都安作家们深情地热爱这片土地。因为每个人的成长足迹都不一样,都是坎坷而艰辛的。不管他们留守都安还是离开都安,心中都带有悲壮的色彩。我相信,只要他们心中有盏明灯,他们会让它继续燃烧下去。”
著名作家东西认为,都安作家群之所以能成为“群”,靠的是都安前辈作家的榜样力量和都安作家自身的努力。都安作家经历过很多挫折,但他们很顽强地坚持了下来。都安作家们每天也在忙于生活的奔波,但他们都在坚持写着。都安地处大山深处,周围的生存环境很艰苦,这样的一个地方能出这么多的作家,这与他们乐观坚韧的天性是分不开的。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都安籍文学评论家黄伟林说:贫困的地方出读书人,20多年来“都安文学”之林已经生长得十分茂盛。虽然这是一个人口不算多、开放程度还不是很前沿的县城,但纵观都安作家们的作品,作家们对文学的感受以及文学的视野,都走在了中国文坛的前沿。如果说不少广西作家或多或少都有一个“苦难”的标签的话,那么都安作家除了描绘“生活的苦难”之外,更触及时代庞大人群的精神状态,很多作品都进入到了我们很难想象的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精神状态的关注和作品中自然气质、自然力量的存在,是都安文学繁荣和自我超越的资源。
和谐共生的文学氛围
都安一向有崇文重教的传统,稍有一点文化细胞的都安人,都把“舞文弄墨”当成生活的乐趣,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多年来,都安县委、县政府一直致力于关心支持文艺工作。2003年,该县启动了文艺人才培养工程,着力打造文艺强县,并率先在全区设立首个县级文艺奖。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不定期聘请知名文艺家给都安文学新人上课,并拨出专款创办内部刊物《都安文艺》,为文艺作者提供园地。县里每月举办一次文艺沙龙,为作家们提供交流机会,全县上下形成了良好的文艺创作氛围。正如李约热所说:“这块土地是善待作家的土地。”
对此,《花城》杂志社主编、著名作家田瑛感慨地说:“一个县的作家数量如此之多,这在全国来说是很少见的。”
花城出版社文化编辑室主任,著名评论家温文认,用“惊喜不断,异彩纷呈”来概括对都安作家群的印象,他说:“桂西北作家群是中国作家的一支劲旅,而都安作家群则是桂西北作家群的一支劲旅,都安人要继续努力,捍卫并扩大自己的荣誉。”
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容本镇指出:都安是一个文化大县、文化富县、文化强县。都安的作家不仅仅是都安的,而是广西的、全国的——特别是都安的瑶族作家蓝怀昌、蓝汉东对瑶族文学有着巨大的贡献。
身为都安人,《广西文学》主编覃瑞强对都安作家的发展寄予了深切的希望。他说:“都安作家非常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他们不因循守旧、不盲目跟从,而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包括民族题材的开辟方面。希望都安作家要把目标定得更高一些,把目光放得更远一点。你的情感依据、你的生活可以扎根在都安,但是你所关注的一些问题必须是我们人类共同关注的一些问题,格局要放得开。我们要开掘桂西北民族文化,但不要停留在民族的展示方面,而是要挖掘出与全人类共通的东西,这样,我们的作品才更能得到认同,更上一个台阶、上一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