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罗模式”需要突围


大罗村家庭作坊在生产。陆波岸摄
“大罗模式”需要突围。
如果说,曾经和上海钢锉一起,同时叫响全国成为大罗人骄傲的话。那么,时至今日,再次将大罗小五金产业和上海钢锉放在一起,应该引起更多人的反思。
来自谷歌的搜索显示,上海市有“钢锉”两个字的企业名称,后面都是带上“公司”或“集团”字样。宾阳县新桥镇大罗村委大罗村虽然已经不再大批量生产钢锉,但这里上百年前形成的“家家户户打铁声”的小作坊生产经营模式,还在原地踏步。
诚然,这样的经营模式不但养活了大罗村人,还让他们过上了相对富足的生活。但这样的小打小闹生产模式,始终难以做大,即使做得稍大,也难以做强,实现不了规模经济,无法掀起搅动市场经济大浪大潮的冲击波。
“整合集中生产搞不了,大家私利太重。”大罗村村民蒙德奇无奈地说,他还是村干部时,就想过整合全村资源,建立大公司,做大做强大罗小五金产业,但最后都因为迈不过个人利益这道门槛而无法实现。
大罗小五金是宾阳县各类专业村的冰山一角,宾阳人称这类专业村生产模式为“大罗模式”。这种生产经营模式,以私人经济为主体,以家庭作坊为载体,采取单人业主制。这些业主历来抱着小富即安的思想,他们只想“小船过江”,不望“大船出海”。
我们注意到,宾阳一些专业村的村民,明明知道自己生产一件产品,只赚5元钱的生产加工费,别人拿去贴上商标后可以赚到几十元,但他们却不愿意把生产规模做大,注册商标为自己赚更多的利润。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的村民,宁愿承担生命财产大风险,也不愿意接受政府的引导整合,规范化生产。
“大罗模式”要突围,除了打破千百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以外,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也需要突围。群众需要的是一条看得见实实在在效果的专业村发展新路。因为,他们心里始终有一个疑虑:丢了这袋芝麻,万一抱不到大西瓜,谁会给他们一个新的饭碗?
“大罗模式”能否突围,“大罗模式”能否真正走上从小竞争到大竞合之路,成就规模经济?我们期望,这是一个任重而道不远的话题。(波岸)
本文2008年6月19日发表于《南宁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