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天气西瓜种植窍门梁文民苏圩镇 |
分类: 社会纵横 |
种西瓜
梁文民在护理西瓜苗。(陆波岸摄)
连日来,江南区苏圩镇农民朋友一直在地里忙碌着为西瓜精心授粉,把丰收的希望寄托在日渐生长的春西瓜上。
今年,全镇早造西瓜种植面积4.7万亩。看着一场及时雨刚刚淋过,这里农民朋友的心里满是丰收的期待。
他们的期待,不是空等天上掉馅饼,而是依靠掌握更多包括品种推广、技术革新、天气变化、市场需求等信息,获得增产增收。
品种质量
农业生产有这么一条经验:生产水平的高低和生产潜能的发挥,品种质量至关重要,母本性能高才可能提高生产水平,才能保证优良的品质,才能赢得市场。
苏圩镇的农民朋友深谙此道。“我们几乎都是两三年更换一次品种。”苏圩镇那海村毛村坡农民梁文民说,“品种的不断更换,可以保证西瓜的质量。”
这位有接近30年西瓜种植和经纪人经验的农民介绍说,那海村历史上都有西瓜种植,规模种植是1986年以后。刚开始,村里推广种植“海康”西瓜品种,很受市场欢迎。可不到两年,曾一度忽视品种改良更新的他们就吃了大亏。
“北海那边推广了一个新的品种,人家全跑到那里去要。那一年,我们这里的西瓜几乎都卖不出去。”梁文民说,市场这一优胜劣汰规律刺激他们不得不更新品种,以求生路。最后,他们通过多方调查,引种台湾一个新品种,才把渐渐失去的市场给抢回来。
此前,苏圩人种植西瓜一直按照传统方法进行:西瓜收获后,自己留下种子再进行新一年的播种,年复一年,没有更新。
有一年,桂林、湖南等地推广一个新的西瓜品种,让市场的天平迅速往那边倾斜。苏圩镇西瓜人及时掌握这一信息,找到更优质的品种推广种植,才再一次把市场稳住。
三年前,就在别人还担心西瓜新品种“小麒麟”卖不掉的时候,苏圩人大胆引进。“去年,这个品种的西瓜成了市场抢手货。”梁文民说。
1992年,这里的农民又自行摸索了嫁接种植西瓜的办法。“公司推广的品种甜度够,但产量不一定很高。农民在追求品质的同时,也要求高产量。”梁文民告诉记者,西瓜嫁接种植在苏圩取得了成功,既保证了品质,又提高了产量。
技术革新
有观点认为,农业发展的最大潜力,就在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苏圩镇农民朋友在西瓜生产中做了不少探索。他们除了大力推广新品种,还积极探索新技术,推广田间管理新方法,精心做好抗旱防寒工作,确保能种出更多更好的东西。
梁文民是苏圩镇最早推广西瓜嫁接种植的农民之一,在这项技术的摸索上,他“闹出了大笑话”。
刚开始时,别人告诉他,西瓜嫁接苗最怕的是冷。他就花了4000多元钱买来两台空调机放到大棚里,给西瓜苗保暖。结果,嫁接的西瓜苗不但没有按照他的意愿长好,还死了不少,成功率非常低。“西瓜苗刚嫁接,需要的是水分。空调一吹,大棚的里水分就没了。”他总结说。
今年,几十年不遇的持续低温天气袭击苏圩,梁文民为了保住西瓜嫁接苗,把炭火盆挂到大棚顶上,为西瓜苗取暖。没想到,他的成功率非常低。“火盆散热在上面,不在底下,对保持水分也不利。”梁文民说,他最后决定用上地热线这一个虽然成本高但比较科学的技术。
他说,这一技术就像电热毯一样,把地热线按照规定间隔距离铺在地上,它就会根据我们设定的温度提供热量。今年开始抗寒时,他就知道这个新技术了,但不敢用。因为这一技术设备一个小时耗2度电,担心成本过高。“一个1分地的大棚,连电费一起成本是500元左右。按今年一株西瓜苗1.5元的价格算,还是很划算的。”
“技术问题,很关键。”梁文民说,我们能把西瓜一直种下来,而且品质越来越好,产量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和我们农民不断动脑子,更新种植技术有很大关系。
掌握信息 保证好价
苏圩镇种植西瓜的农户,电视机是他们必备的家用电器。因为,收看全国各地的天气预报是他们每天的必修课。
“卖西瓜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看好天气。下雨天卖西瓜,肯定没有好价钱。”梁文民说,苏圩镇每年的西瓜产量,整个广西都吃不完,绝大部分需要销往外地。要在外地卖出好价钱,这就需要及时准确关注把握西瓜销售地的天气情况。“那边天气不好,这边就不得好价钱。”
“如果上海最近气温在30度以上,又是大晴天,那行情肯定会好。我们这里的农民天天看天气预报,心里有数,天气好的时候,绝对不轻易把西瓜低价卖出去。如果最近天气不好,遇到连降大雨,那他们会想办法把西瓜卖掉。”这是苏圩镇农民朋友西瓜销售的一个窍门,也是当地西瓜经纪人的生意经。
苏圩镇西瓜销售的另一个经验就是充分利用经纪人这一渠道。“因为农民本身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经纪人会掌握更多的市场信息行情。”这个镇每个村都有10多个经纪人,负责把这里生产的西瓜推销到全国各地。早在1990年,这些经纪人就已经十分活跃,把苏圩西瓜“一车皮一车皮地拉到北方去”。
去年,这个镇西瓜形势大好。上市前10天,全镇销往区内外的西瓜已超过400辆卡车,收入超过1000万元。现在,这里种出来的西瓜已经占领了湖南、湖北、广东、上海、西安、郑州等地的市场。
“我们西瓜销路基本上没有问题。”梁文民说,很多时候,离西瓜上市还有20多天,就有不少西瓜客商纷纷和经纪人联系,打探西瓜产量,协商合作事宜。
本报记者陆波岸
本文2008年4月17日发表于《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