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干女儿真好!”
西乡塘区为“空巢”老人寻“亲人”

4月10日,记者从西乡塘区劳动保障部门了解到,该城区探索创建的“结亲认养,包户服务”模式,为高龄、特困,孤寡、重病、身边无子女的企业退休老人寻找可以依靠信赖的“亲人”,让企业退休老人对社会化管理增强了安全感、亲情感、归属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西乡塘区是南宁市国有企业比较集中的城区。2002年以来,该城区先后接收企业退休老人达36133名。这些老年人中,有部分是儿女不在身边的,其中还有孤寡、特困户,生活起居没人专门照顾。再加上不少企业已依法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失去了单位依托。进入社区后,他们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心理慰藉乃至临终关怀实际上完全托付给了社区。虽然每个社区都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但单纯依靠劳动保障协管员平时组织看望慰问社区退休“空巢”老人,远远满足不了企业退休老人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方面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这就出现了个别企业退休人员因企业破产没了“娘家”,没了福利,生活困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都集中在一起的现象。
面对日益弱化的管理功能和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西乡塘区深入调研,把身边无子女的老人作为调查重点,上门面对面交谈、征求意见。在取得老人的认可后,该城区大胆尝试,创建了以社区为依托的“结亲认养”服务新模式——把需要帮扶的老人基本情况,包括家庭住址、身体状况、服务需求向老人所在街道、社区等范围进行公示,公开招募“结亲认养,包户服务”人,13位高龄、孤寡的“空巢”老人成为首批受益人。
据悉,“结亲认养”服务模式,是一种政府主导推动、部门组织实施、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志愿参与的管理服务新格局。“包户服务”方式则把需要生活照料、临终关怀的退休老人托付给所在社区党组织爱心小分队、所住的对门邻居、所辖的大学生志愿助老小组,实行包生活照料、包家政服务、包护理康复的“三包服务”。
退休老人邓为坚、李月华夫妇原工作单位生产经营困难,福利待遇差。进入社区后,两人身体状况一直不好,经常住院治疗,儿子又下岗,找不到工作,家境困难。救助中心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进行救助,送去了救助金,逢年过节还派人送去慰问金和年货,积极与用工单位联系,为其子解决就业问题,帮助他们摆脱了困难,让他感到温暖。
家住新阳办事处南机社区的符良玉是创建“结亲认养”服务模式的第一批受益者。她原是南机厂的退休职工,平时性格开朗,善于交际。然而,丈夫去世后,儿子又在加拿大工作,孤独的老人性情变得消沉起来,很少出门与人交流。在城区组织的“结亲认养”见面会上,三十多岁的康嫒嫒与她结亲,两人一见,情同母女。此后,康嫒嫒把老人当做自己的母亲看待,相敬如宾,有事没事都往老人家里走,每天上门为老人买菜、煮饭,洗洗涮涮全包下来,平时只要老人一拨电话,她不管白天晚上都如约出现在老人身边,有活干活,没活儿就陪老人上街、拉家常。老人对此非常开心,逢人便说“我这干女儿真好!”
目前,西乡塘区把“结亲认养”工作当做一项重要内容,除了做好志愿服务与组织服务结合、巡视服务和专业化服务相结合,将在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进行更多的探索尝试,以推动形成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长效管理的机制。
本报记者陆波岸
通讯员邓娜 谭洁
本文2008年4月11日发表于《南宁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