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赋予秀丽山水文化的灵魂

(2008-02-29 00:18:19)
标签:

娱乐

分类: 八桂播报
 

赋予秀丽山水文化的灵魂
上林县打好文化品牌发展旅游产业

本报记者陆波岸
 
上林旅游1 拷贝.jpg
 

金莲湖风光。(陆波岸 摄)

 

上林旅游1 拷贝.jpg



纪念徐霞客碑刻。(陆波岸 摄)

 

上林旅游1 拷贝.jpg

 

上林旅游1 拷贝.jpg



不孤葵花灿烂迎客来。(陆波岸 摄)


  2月20日上午,54岁的覃自杰在因春节放假还没有开工的上林县金莲湖生态园建设工地上不停地巡逻,职守着这片即将成为当地一个旅游新亮点的山水。


  这位家住上林县西燕镇云灵村下水庄的农民告诉记者,自从这个旅游景点开工建设,他就和村里面10多名弟兄到这里来埋头苦干。他们为脚下这片山水将变成一个旅游点而高兴,为自己美丽的家园能引来全国各地的游客而自豪,觉得上林县奇山秀水开发潜力相当大。


  上林县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山水之外,上林县旅游开发的空间和潜力将更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该县将继续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弘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给秀丽的山水赋予文化的灵魂,使上林的风物景色更加迷人,推动上林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山水相约  成就文化

 

  千百年山水相约,造就了上林深厚的文化底蕴。


  记者在素有“小桂林”之称的上林县三里"洋渡风景区看到,一块纪念徐霞客游历上林县的石碑将百年史事完全浓缩: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三里镇洋渡村一带留连观赏达54天,并写下了1万多字的游记。


  371年前,一心游历记录推崇这方奇山秀水的徐霞客也许没有想到,他与上林山水的这一次相约却成了现在这里一块旅游文化品牌。“徐霞客在上林县留下的考察足迹、文字记述和上林县流传的徐霞客民间故事,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徐霞客历史人文资源,对上林县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品牌意义。”旅游研究开发专业人士说。


  山水相约,还追溯到唐代。存留在三里"洋渡风景区两岸的唐代碑刻《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廖州刺史韦敬辨智城碑》以及唐代古城遗址等多处文物古迹,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授梁庭望先生认为,这两块由壮人于1300多年前撰写的古碑,对研究当时上林乃至红水河下游的壮族社会情状、隋唐时期红水河下游的壮族历史等方面,都是格外珍贵的。


  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发生:上林县塘红乡石门村一个穷苦的寡妇将一条游进她水桶里的小蛇带回家精心养育,并结下深厚的母子缘。这条被寡妇不小心砍断尾巴后称为“特掘”的小蛇在寡妇死后,把她的棺材送上村后一座高山山洞上方的峭壁上安葬。那天,正是农历三月三。人们后来知道,“特掘”原来是南海龙王的龙太子,因为贪玩才跌落在石门村村前的深潭石南海。于是,那位慈祥仁厚的寡妇被尊称为“龙母”。每年三月三,石门村人都做五色饭纪念“特掘”和“龙母”。


  这就是上林县塘红乡石门村的龙母文化。梁庭望教授认为,广西壮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来源于此。


  自古以来,秀丽的山水和古朴的民风造就了上林人民爱山歌、唱山歌、听山歌、赶歌圩的传统。清朝康熙年间,上林就有民歌记载。目前,上林民歌经挖掘已发现40多种,在唱法上有一声部、二声部和三声部。其中,“四六联”可谓是民歌中的瑰宝,其唱法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上林县壮族戏剧源远流长,民间壮剧蓬勃发展,成为当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林县志记载,在清光绪年间,上林壮剧已经很活跃。瑶族舞蹈同样令人叫好,最具特点的是瑶族传统舞蹈《兴郎铁玖》,包括猴鼓舞、公曹舞、牛角舞、打猎舞、丰收舞、南瓜舞、渗茶舞、舂米舞、芦笙花伞舞等10多个舞蹈,具有极大的旅游吸引力。


  重教崇学也是诞生在这方山水间的一块文化品牌。上林县白圩镇不孤村人文景观,村中“不孤书院”遗址可追溯至明朝,因重教崇学闻名国内外,被誉为“岭南状元村”。多年来,不孤村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吸引了无数游人以及日本、泰国等1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参观。

 

积极探索  塑造品牌

   
  2007年10月4日,天降甘霖,蒙蒙秋雨无声滋润着上林县塘红乡石门村的每一寸土地。


  这天上午10时整,华夏龙母圣殿竣工暨龙母金身开光仪式在这里举行,随着罩在龙母金身之上的红绸布被揭开,上林县石门龙母文化品牌也在一阵阵掌声中打响。仅10月4日当天,到华夏龙母圣殿游玩的游客就超过万人。


  有学者认为,旅游需要文化的附丽,没有文化的旅游将显得苍白无力。旅游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但从其本质及心理机制上来说,它是一种审美现象。其目的是通过游历活动获得身心的愉悦,同时获取一定知识、经验,最终达到对所经历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上林县的决策者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上林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但包括奇山秀水,还囊括了具有悠久历史渊源和重大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及其在区内外有很高地位和影响的传统民族文化,这是旅游业发展十分难得的文化遗产。


  县长尹建华在谈到发展上林旅游产业时表示,上林县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高起点规划,在保护中开发;坚持市场化运作,在体现特色中开发。着力打造旅游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田园文化、休闲文化、饮食文化内涵,突出景点的文化特色和游人的参与性、互动性,让游人进入一个景区了解一方风情,体验一种文化。结合生态建设、文化内涵、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精心包装推出以生态游、文化游、农家乐游为主体的产品和路线,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对外开放的形象产业,努力把上林县打造成为南宁市民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和南宁市乃至自治区的重点旅游县。


  其实,这项工作早就在上林展开,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2003年12月,上林县组织召开唐碑唐城学术研讨会,邀请来自我国各地及日本、越南、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70多名专家学者对唐碑唐城进行实地考证研究,挖掘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2006年,唐城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此,唐碑唐城成为上林县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


  每年“三月三”,这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捧场。2006年,在塘红乡石门村举行的上林县首届石门龙母文化节,盛大的龙母祭拜仪式、原汁原味又紧扣龙母文化主题的“三月三”山歌以及打陀螺、跳格子、斗鸡、斗狗、打竹筒枪、推红薯窑等民间竞技比赛和一台以“三月三"龙母文化节”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吸引上万游客到场观看。2007年举办的第二届石门龙母文化节,参加活动人数突破了3万人。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林分歌台,更是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大好时机。每年活动举办,当地党委、政府都在巍峨的大明山下搭起歌台,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上林的民间艺术者同台献艺,展示风采,使上林县旅游文化品牌不断得到弘扬和发展,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打出品牌,收获成果。2007年,上林县旅游接待人数64.7万人,同期增长12%,旅游综合收入1710万元,同期增长8%。

 

全力挖掘  蓄力腾飞

 

  目前,上林县旅游产业前景备受关注:环大明山旅游圈线路中极为重要一环的上林县,随着环大明山旅游圈交通瓶颈问题得以突破,将成为整条旅游环线上最理想、最重要的旅游接待服务基地。


  业内人士同样看好位于大南宁旅游区中心的南宁市,对周边县市旅游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2001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上,一曲黑衣壮开台歌《山歌年年唱春光》将黑衣壮推向全国。旅游营运商与那坡县合作推出了黑衣壮旅游线路,那坡县黑衣壮民俗游成了广西民族风情旅游的新亮点。2002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期间,南宁市开通到大新德天瀑布风景区的旅游专线,1万多中外游客前往德天瀑布。德天瀑布旅游的兴旺,南宁市的辐射带动应该说是功不可没。而作为南宁市的一员,上林县旅游业更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据了解,上林县已成为南宁市民近距离旅游的好去处,这个县80%以上的游客来自南宁市区。特别是随着假日旅游、周末旅游、自驾游的兴起,忻城周安经上林至宾阳新桥二级公路的开通,上林县凭借近距离的优势,对南宁市区游客将具有越来越强的吸引力。南宁市汇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对上林旅游业迅速发展将是一个强大的带动。


  机遇和挑战往往像一对孪生姊妹,在经济发展中共存。


  上林县委书记陈文儒说,面临多重优势和机遇叠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上林,将突出民族文化大挖掘,推动旅游产业新发展。


  他说,上林县的旅游产业发展将积极探索旅游和文化的有效结合,深入收集、挖掘、整理龙母文化、智城文化、不孤文化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对景区景点进行文化包装,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培育旅游文化特色,增强上林景区景点的吸引力。筹办各种民族民间文化节庆活动,大力宣传旅游资源,提高上林旅游的知名度,使上林成为区内外游客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加大旅游商品和工艺品的设计和开发,重点推出吉祥物老头公等富含民族民间文化的旅游工艺品,拓宽旅游产业开发空间。


  旅游业硬件建设也将稳步推进。陈文儒说,上林县将紧紧抓住南宁市加快建设环大明山旅游圈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大旅游招商力度,改造完善大明山、清水河、大龙湖等景区景点基础设施。注重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特别是对一些人文遗产、景观和资源,坚持先保护、后开发原则,切实做好保护工作。


  旅游业,这个被称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前景最广阔的无烟和朝阳产业,在陈文儒看来将是上林县经济社会新一轮腾飞的推动器。

 

  本文2008年2月27日《南宁日报》第三版《上林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报道之三》,见报时有所删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